說到辛亥革命就不得不提武昌起義,提起武昌起義就不得不提“辛亥三武”,就是蔣翊武、張振武、孫武。

蔣翊武(1884年12月21日-1913年9月9日)湖南澧州(今澧縣)人。
蔣翊武是“三武”中最具革命理念,德行最高的人,但是他的結局卻不太好,年紀輕輕就被害死了。因為在1913年的時候,蔣翊武反對袁世凱,于是準備到香港去避難。一般人去香港都是從漢口乘船,沿着長江一直到海上,然後到香港。但是蔣翊武卻走陸路,他可能覺得走水路會很危險,袁世凱會派人半路截殺他。
可是不曾想,走到了廣西地界就被軍閥陸榮廷給逮住了。那個時候陸榮廷是倒向袁世凱的,抓住了蔣翊武之後,陸榮廷就向袁世凱和黎元洪請示(畢竟黎元洪是副總統,是以也得向黎元洪請示)。袁世凱和黎元洪都說應速殺此人,免得後患。
袁世凱要殺蔣翊武可以了解,人家反對他嘛。而黎元洪可是跟蔣翊武一起武昌起義,經曆生死過來的,沒想到黎元洪也是急于殺掉蔣翊武。蔣翊武被殺掉的時候才29歲,作為一個推翻了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功臣,最後卻被所謂的擁護共和的人殺掉了,當然這些人是假裝擁護共和的。
黎元洪對武昌起義這些革命者好像都不是很滿意,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當初别人強行拉着他入夥,一直有怨氣,要借機報複。因為黎元洪不僅害死了蔣翊武,張振武也是他害死的。
張振武(1877—1912)湖北羅田人
1912年,張振武接受了袁世凱的邀請到北京,到北京之後卻被袁世凱逮住,執行了軍法,槍斃了。袁世凱之是以這樣做,完全是因為黎元洪寫信要求袁世凱殺掉張振武。黎元洪和張振武的關系一直就很僵,他一直很想弄死張振武,如今通過袁世凱借刀殺人。
沒想到袁世凱更陰,老袁跟黎元洪終究不是穿一條褲子的。袁世凱殺掉張振武之後,就将這個信捅給了報社。意思很明确,不是我袁某人要殺張振武的,是我們的黎副總統要殺他。黎副總統要求我這樣做,我不得不聽,因為我們是好同僚、好朋友。老袁這個時候就裝無辜了。
孫武(1879—1939)湖北夏口人
在首義的“三武”中,唯一沒有橫死的就是孫武。但是孫武這人的德行确實不咋地,雖然他有一定的革命性的(共進會就是他建立的),但是這個人自己心裡的小算盤太多。孫武在武昌起義成功之後以功臣自居,有點居功自傲,又與黎元洪勾結,不斷的排除異己,這不是一個革命者應該的做法。
可能也是因為他倒向了黎元洪這邊吧,是以才沒有像蔣翊武和張振武那樣被黎元洪給整死。孫武是自然死亡的。
這還不是孫武人生的最大污點,孫武人生最大的污點是擁護袁世凱稱帝。當袁世凱稱帝失敗後孫武不得不隐居了,直到1939年逝世。
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1928年6月3日)湖北黃陂人。
黎元洪這人根本不是一個革命者,他并不想推翻清朝統治,隻是他當時遇上了武昌起義,瞎貓碰上死耗子,被人為的推上了那個位置。
當時武昌起義的上司者都是比較低級别的新軍軍官,似乎沒有一個好像能鎮的住場子的高官。而黎元洪當時是湖北新軍二十一混成協的協統,是比較進階别的軍官。而且黎元洪平時對士兵也比較好,于是那些新軍的革命士兵們覺得黎元洪可以擔此大任。就這樣黎胖子被推上了軍政府大都督這個位置,走進了曆史的一個拐角點,成為了北洋政府時期重要的曆史人物。
黎元洪這個人一生運氣太好了,在重大曆史拐點的時候他總是能夠選擇正确。武昌起義的時候,他選擇了革命者,選對了。
袁世凱稱帝的時候賦予他許多高官厚祿,給他封了一個什麼武義親王,他是袁世凱稱帝中唯一被封王的,别的跟着袁世凱打天下的那些北洋軍閥,都沒有得到這個殊榮。但是在這件事上,黎元洪并沒有昏頭,他選擇反對袁世凱稱帝。這次又選對了。
黎元洪給人印象最深的還是府院之争,他作為總統卻沒有什麼實權,實權在内閣總理段祺瑞手上。段祺瑞掌握重兵,而黎元洪是光杆司令。雖然貴為首義的總統,但是沒用,手上沒槍杆子,說話不硬。
也就因為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這才牽出了後來的張勳複辟,所謂跑到北京來調解糾紛,實際上張勳有自己的算盤,想複辟恢複清朝統治。
黎元洪也算是很悲催的,張勳複辟之後又一度當過大總統,但是老是自己掌不了權,老是被别人所控制。
在黎元洪生命的後半段,他可能就想通了,政治官場不好混,幹脆就經商吧。沒想到黎胖子确實經商奇才,當過煤礦董事長,黃陂商業銀行董事(黃陂是他的老家),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董事……他還投資了70多處房産,40多個企業,17家銀行,12間工廠,6家煤礦……
黎元洪真是白瞎了,之前搞了那麼長時間的政治,官至總統,其實都不是他人生的高光時刻。反倒是他生命晚期搞得那些商業活動才是他生命的高光時刻。
黎元洪是1928年去世的,去世之後以國葬的規格對待。可謂是極盡哀榮。
上面這幾位都是武昌起義中的大人物,然而我們知道其實真正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是小人物。比如熊秉坤、金兆龍、程正瀛,這些小人物後來的結局似乎也不是很好。
程正瀛(1885—1916),湖北省鄂州人。
打出辛亥革命第一槍的程正瀛後來投入到了袁世凱的懷抱,鼓吹稱帝,迫害革命黨人,真是晚節不保。在北伐戰争勝利之後,程正瀛被革命軍五花大綁的抛入江中給淹死了。
金兆龍(1889—1933)湖北黃岡人
金兆龍也是投了袁世凱一方。北伐戰争之後,他雖然沒有被處死,但是被免除了一切職務,1933年貧病交加而死。
吳兆麟(1882—1942)湖北鄂城人。
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是武昌起義的臨時總指揮——吳兆麟。比起金兆龍、程正瀛,吳兆麟的境界就高出很多了,他在武昌起義勝利後,迅速退出了政壇,出家當和尚了。并且緻力于社會的慈善事業。
在抗日戰争時期,武漢淪陷了,日本人想請這位開過元勳出山當漢奸,吳兆麟一口回絕了,氣急敗壞的日本人便将他軟禁起來。軟禁了三年之後,吳兆麟就被折磨而死。
熊秉坤(1885—1969)湖北江夏人
而在武昌起義功臣中的這些小人物,活的比較長的是熊秉坤。他當時是湖北新軍工程兵八營的一個小排長,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就是從他們這個排開始的,金兆龍、程正瀛就是他的兵。有人把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榮譽給了熊秉坤,其實不準确,真正開第一槍的是程正瀛。
熊秉坤在國民黨時期任武昌市的市長,新中國成立後擔任全國的政協委員,還得到過周總理的接見。
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熊秉坤參加了由國務院舉辦的慶祝宴會。在宴會上他見到了被他推翻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溥儀主動過來給熊秉坤敬酒,說:“辛亥革命你打響了第一槍,可稱為蓋世英雄,推翻了封建統治,打到了我這個當年還是小孩子的皇帝,讓我能順應曆史潮流,改造為新人。”
熊秉坤回答,說:“承擔不起呀,我們過去式宿敵,你是皇帝我是亂民,今天是共産黨上司,冤家路寬,大家擇善而從,成了朋友,都做了新人。”
如果這時熊秉坤回憶起50年前一起參加辛亥革命的那班兄弟時,一定噓唏不已吧。
關注中外曆史、罕見老照片、逸聞秘史、探索神秘、奇異事件,大嘴侃曆史 微信号dazui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