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部小衆佳作,也是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女性之聲」單元的口碑佳作——
海蓮娜:畫布人生 / Helene 2020
這是一部芬蘭傳記電影,導演是安提·喬金恩,主演是勞拉·布林。
影片的主創對國内觀衆來說大都很陌生,不過早在7月底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它就獲得了金爵獎的提名。
這也确實是一部難得一見的女性主義佳作。
海蓮娜,準确說是海蓮娜·夏白克(Helene Schjerfbeck),是芬蘭的國寶級畫家。
海蓮娜·夏白克(Helene Schjerfbeck,1862-1946)
2012年,為了紀念其誕辰150周年,她的一幅自畫像甚至被印刻在芬蘭的兩歐元硬币上。
三歲時因為一場意外腿部落下殘疾的海蓮娜,從小便表現出了極高的藝術天賦:
11歲被推薦到芬蘭藝術協會學習;
17歲首次參加該藝術協會的年度展覽;
18歲時創作出了曆史畫《雪地裡的傷兵》,随後作品被芬蘭藝術協會收藏,并資助她去巴黎深造;
27歲時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得到銀質獎章;
……
本是意氣風發的時候,然而她卻在創作盛年辭掉藝術協會教職的工作選擇避世隐居。
總之,這是一位鮮為人知卻極富人格魅力的畫家。
《海蓮娜:畫布人生》看似甯靜美好,實際上暗流湧動,充溢着一股女性的反抗之力。
電影一開場,就是海蓮娜接受采訪的場景。
景深鏡頭中,海蓮娜占據了畫面的一大部分。
她身後是一位模糊的男性身影,以及一幅海蓮娜的自畫像,男記者隻擁有一個“找不到軀體的聲音”。
男記者的提問充滿了對女性的慣有偏見:“你為什麼以戰争與貧窮作為主題?這些不是适合女性畫家的題材。”
值得一提的是,海蓮娜在繪畫生涯之初就顯露了對于聖經和曆史題材的極大興趣,而這兩個主題當時男性畫家占絕對主導,曆史畫的創作更是鮮有女性畫家涉足。
針對記者的提問,海蓮娜給出的回答是:「我不喜歡被貼上女性畫家的标簽,我就是畫家。」
畫家就是畫家,說什麼女畫家;司機就是司機,強調是女司機有意思嗎?
一個面貌堅毅、穿着中性、聲名顯赫的女性畫家形象,一個以海蓮娜為畫面主體的景深鏡頭,一句充滿力量的回答,這些就構成了《海蓮娜:畫布人生》的開場,為整部影片奠定了女性主義的基調。
值得注意的、也非常容易被忽略的是,采訪畫面過後的一句海蓮娜的獨白實際上就是整部影片的精髓:「畫家創作的時候,從不考慮如何诠釋他們的作品,靈感源自于内心的情感和外界環境的共同作用。」
這句話同樣是導演執導這部影片所貫穿的理念。
他沒有局限于展現海蓮娜的畫作,分析那些筆法和風格,而是通過海蓮娜的情感發展以及周圍的環境來塑造人物。
與一些女性主義先鋒電影不同,《海蓮娜:畫布人生》的思想表現得非常内斂沉穩,以至于許多觀衆看得枯燥乏味,無法了解其中深意。
實際上,在那些看似平常的鏡頭和對話裡,無一不蘊含着磅礴的女性力量。
這部電影最為明顯的,也是大多數觀衆都能看出來的優點,就是它的攝影很優秀,畫面非常漂亮。
這種風格接近海蓮娜的創作風格,有一種風景畫的印象派觸感。
這個構圖,這個攝影,截圖的手簡直停不下來。
不過作為一部女性主義佳作,《海蓮娜:畫布人生》最優秀的地方在于它的視點由内而外從始至終都是女主,海蓮娜始終在影片中處于主導地位。
舉些例子。
男主埃納爾是海蓮娜的崇拜者,在去見海蓮娜之前,他特意梳洗打扮了一下。
與我們通常觀念裡「女為悅己者容」不同,這裡是男性為了給女性留下好印象而注意自己的形象。
不是說「女為悅己者容」不好,而是以往的許多影片為了吸引觀衆,常常利用物化女性身體,本片不過是将男女放到了一個平等的位置上。
在畫埃納爾時,埃納爾走過來看畫,鏡頭裡先是他的裸體,後又對準了他身後的海蓮娜。
海蓮娜站在那裡,呼吸急促,數次想要靠近埃納爾的背,想要靠上去,但她忍住了。
後來海蓮娜回憶這個場景時,鏡頭越過她,用她的目光注視着海邊埃納爾的身體,長久地凝視着。
海浪拍打着岸邊,情欲滋生蔓延。
看了無數男性對女性把持不住的電影片段後,我們在《海蓮娜:畫布人生》中看到了女性對于男性身體的欲望。
這種欲望并不是低級的或是可恥的,這是自然,是天性,也是一種反抗。
它在告訴着男權社會,女性也有欲望。不同的是,懂得克制的女性在沒有得到對方的同意前并不會放縱這種欲望。
影片後半段,海蓮娜在給韋斯特爾的信中寫道:「我的愛是物欲之愛,它不是最進階的愛,它會淡去,寂寞籠罩着我,環繞着我。」
有一個奇怪的現象,男人們要麼喜歡将女人想象成蕩婦,要麼覺得那些地位高有成就的女性沒有情欲,仿佛她們是觀音菩薩。
埃納爾不懂海蓮娜的暗示,沒有接收到她的愛意,原因就是他把海蓮娜當成了一個成功的女人、一個天才來崇拜。
他從來沒有想過,海蓮娜也會有欲望。直到最後,海蓮娜才明白埃納爾會錯了意。
海蓮娜的原生家庭并不算和諧。
作為一位成功的畫家,海蓮娜的畫是家庭财富的來源,用海蓮娜弟弟的話說就是「多虧了你家裡要有錢了」。
隻是母親向來重男輕女,總是偏向兒子,一直對她不好。家裡有錢了,吃飯時還阻止海蓮娜先夾肉。
海蓮娜大多時候會抗議母親的行為,但遇到某些事情也無可奈何。
比如,不成器弟弟想賣她的畫賺錢,母親就會偷偷把畫拿給弟弟賣。
不過當弟弟想以家族繼承人的身份占有辦畫展的傭金時,被海蓮娜嚴厲拒絕了。
事實上,在與男性相處的過程中,影片一直讓海蓮娜占據主導地位,她輸出觀點、想法,以及金錢。
可以這麼說,《海蓮娜:畫布人生》讓我們看見了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海蓮娜·夏白克,一個天指派up、同時也是凡人的藝術家。
在貫穿一生的創作生涯中,海蓮娜盛産肖像畫。
有意思的是,海蓮娜畫筆下的人物極少正視前方,大多或是低頭沉思,或是望向遠方,或是側身坐着。
仿佛畫家本人在拒絕被他人的目光所凝視。
就像影片中海蓮娜會一次又一次地叮囑她的模特們不要用目光注視她:「别盯着我看!」
「你盯着我看,我就畫不下去。」
這其實可以看成是一種反抗。
作為經常被凝視的女性,海蓮娜拒絕生活在他人的目光下。是以,她選擇了在盛年退出了藝術圈避世隐居。
但是,海蓮娜卻常常凝視着自己。
她一次又一次地注視和審視着鏡子中自己,在畫紙上勾勒出自己的輪廓。
可以這麼說,她的肖像畫是另外一種「自畫像」,表現的是自己的心理世界。
正如她如此地擅長反思。
一段無疾而終,潦草結束的愛情;
一段互相扶持的友誼;
一個破碎沖突的家庭。
這是一個獨特靈動的畫家,一個有着喜怒哀樂的女性,通過她的畫作、通過這部電影,我們似乎能夠觸碰到這個天才。
《海蓮娜:畫布人生》的風格并不突出,故事也算不上吸引人,就連主角也沒有同時期那個畫《呐喊》的蒙克出名。
但這部電影用隽永的畫面,精雕細琢的攝影,以及紮實的劇本,塑造了一位于平靜中充滿力量的女性。
這種美不是能讓人一眼驚豔的美,而是細品時愈久彌香的美,如一杯清茶。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請不要錯過。
本文首發于奇遇電影:cinematik
歡迎關注奇遇電影,解鎖更多影視幹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