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上海國際電影節最打動人的一部電影,影迷們這樣說——

《浪蕩兒》
毛尖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1993年,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舉辦,那時我就是觀衆了。大概從2001年開始,電影節與我們對外漢語學院達成合作。我作為帶隊老師,在學生們參與譯制片字幕翻譯的時候“把把關”。
今年“向大師緻敬”單元的主角是意大利名導費德裡科·費裡尼。他的《浪蕩兒》,我以前就看過,但在大銀幕重看依然心潮澎湃,尤其是疫情期間于千軍萬馬中搶到票都不容易。這部電影不是費裡尼巅峰之作,但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
《浪蕩兒》的故事發生在費裡尼家鄉,一座海邊小城。主人公是5個年近30歲的年輕人,他們終日遊手好閑,熱衷于夢一樣的惡作劇并沉溺于不切實際的生活。混着混着,他們逐漸認識到了什麼是生命中重要的東西。這是部典型的散文電影,其中有費裡尼最喜歡表現的父子情誼和兄弟情誼,特别意大利。電影沒有主線情節,但70年過去,回頭看這部黑白片中的“混混”,每個人都有了點知識分子氣質。電影的“豹尾”令人尤其難忘———既波希米亞又特别溫暖純真的摩拉德在清晨登上了離開小城的火車,踏上旅程。在一段車廂蒙太奇的兄弟浮想中,電影結束。
都說法國新浪潮很“新”,但看了這部電影,會覺得《精疲力盡》(1960年讓-呂克·戈達爾執導電影)也有“前情”。在費裡尼身上,我們同時看到新寫實主義和新浪潮的氣質,但與新浪潮和新寫實又如此不同。這種不同為費裡尼在當年招緻了不少批評,卻是今天來看越來越動人的原因。
《五朵金花》
徐樂娜 上海歌劇院品牌戰略部兼藝術教育部主任
我第一次和上海國際電影節結緣是在2007年。那一年我大學畢業,簽好入職合同後,和同宿舍的閨蜜一起看了電影節期間放映的《面紗》。工作之後,時不時地相約影院,也成了我們約會的重要活動。
對電影的愛好,可以追溯到我的童年。小時候我和外公住在一起,他是個“電影迷”,帶着我看了很多文藝影片。其中,王家乙導演的《五朵金花》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對當時還是孩子的我來說,電影裡的民族服飾特别漂亮,“三月三”集市、煉鐵、擠牛奶、對歌等場景也很新鮮。楊麗坤等老一輩演員塑造的經典銀幕形象,還有趙履珠老師原唱的《蝴蝶泉邊》等雲南民歌都令人迷醉。
今年電影節的片單一公布,我就注意到“幸福小康”主題影展中赫然在列的《五朵金花》。再次回看這部經典老片,我感慨萬千。我不曾料想,碩士期間自己會研究中國傳統音樂理論,會像《五朵金花》裡的“胖子”“瘦子”一樣,到山間地頭、少數民族村寨采風。
經曆過才能明白和體會,片中藝術家用紙筆記錄的,其實遠不止一段音調、一個圖像、一個故事、一位民間藝人。被記錄下來的,還有創造和傳承民間文化的人,和他們的純樸、率性、勤勞、樂觀,以及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奮鬥。這也正是影片曆經歲月,引發一代代觀衆産生共鳴、共情的原因所在。
《某處,某人》
曹菲 醫務工作者
我和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緣分要從3年前說起。當時,我在微信公衆号上看到了電影節的宣傳後一下子就被吸引。我很興奮,竟然有這麼多優秀影片集中在上海放映!
今年最打動我的是法國影片《某處,某人》。主角雷米和梅蘭妮是兩個同為30歲的巴黎人。他們住在同一棟樓,去同一家超市購物,都感到孤獨。更巧合的是,兩人都因為失眠而開始了心理治療。盡管有着極其相似的生活軌迹,但他們卻一次次擦肩而過。在一段時間的心理治療後,兩人都得到了療愈和成長。影片的最後,成了“更好的自己”的他們,在偶然也是必然中再次相遇⋯⋯
這部整體基調為灰藍色的文藝電影,講述了一個平凡的故事,讓我産生了深深的共鳴。我本身也從事心理咨詢工作,很喜歡與心理相關的電影。這部影片将治療師對來訪者的傾聽、陪伴、支援、鼓勵甚至是帶着積極意義的“對質”一一呈現,展現了心理治療的專業性。由此,觀衆真切地感受到主角在經曆這一過程後的成長,體會在治療中被接納和了解的感覺。
“雖然我的心既傲慢又溫柔,我的性格柔弱,然而,我是不可戰勝的。”願所有人都有追求理想生活的勇氣和力量!
《在街上》
李祖祺 高中生
我今年18歲,已經連着4年參加上海國際電影節了。記得第一回在電影節觀影,爸爸帶我一起看了是枝裕和導演的《比海更深》。我們父子倆都喜歡看電影。這幾年,碰上彼此都感興趣的電影,我們就一起看,結束之後再聊聊看法。也有的時候,我倆各買各的票。
這次我非常喜歡的一部作品是日本電影《在街上》。觀看預告片時,我發現故事發生地是旅行時去過的下北澤。下北澤是東京廣受年輕人喜愛的時尚街區,有很多時裝店、二手店及日用品店。看到正片後,不出我所料,這就是一部以下北澤為背景,聚焦當代日本都市青年戀愛觀、生活觀的電影。影片并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也沒有宏大的場面,但每一個場景、每一段對話以及那些充滿巧思的小幽默和小尴尬,都能深深地抓住觀衆的心。影片最後美好的結局也為這次觀影體驗畫上完滿的句号。
其實,這是我今年第一次踏入電影院。經曆了漫長的等待後,重新坐進影院,和其他影迷一起欣賞這部氛圍輕松的小叙事電影,在影片設定的笑點處一起爆發出笑聲,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情。這也是電影節的魅力所在。
《海蓮娜:畫布人生》
李建國 退休老人
我今年74歲,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因為喜歡看電影,是以從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就開始關注了。
在網上購票還沒有普及的年代,我會事先在報紙上看好每部電影的簡介,選擇自己想看的電影,然後在大光明影院現場買票。網上購票普及之後,我很早就關注了上海國際電影節公衆号,提前看好搶票時間和電影簡介,自己使用軟體搶票,并且研究出了一套成功率頗高的搶票攻略。一般每屆電影節我會選擇起碼3部來自不同國家的電影。通過看這些電影,我可以領略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今年因為疫情影響,搶票難度增加,我隻搶到了兩部,挺可惜的。
這次我看了一部芬蘭電影《海蓮娜:畫布人生》。電影說的是一個生活在鄉下的快被人遺忘的畫家海蓮娜的故事。身為一名藝術家,海蓮娜對繪畫的熱愛和堅持讓人動容,同時,她也有着比常人更加敏感、細膩的情感。但最後,海蓮娜和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還是錯過了,留下了遺憾。電影對這份情感的描摹,好像在暗暗地提示觀影者,要珍惜身邊的人。
《愛在人間》
亞曆山大 外貿公司經理
我來自意大利北部,在上海工作、生活已經很多年,從很早開始便關注了上海國際電影節。往年,我會和女友一起挑幾部雙方都感興趣的電影,利用周末的空閑時間,去電影院約會。尤其在看意大利原聲電影時,我可以聽到熟悉的鄉音。
今年很可惜,我和女友因為工作繁忙,錯過了搶票時間,一開始并沒有買到票。後來,朋友臨時有事,就把他手頭的一張電影票送給了我。
這部叫作《愛在人間》的電影給了我驚喜。男主角是著名的實力派演員連姆·尼森,曾出演過《辛德勒的名單》《真愛至上》《蝙蝠俠:俠影之謎》等影片。在這部電影裡,他扮演的湯姆是一位負責任的丈夫。在妻子被診斷出患有乳腺癌之後,他用樂觀、積極的态度堅定地陪伴妻子,共同度過這段艱難的時期。這是一對平凡的中年夫妻,但他們對待生命、對待愛情的态度讓人感到敬佩。
我注意到來看這部電影的有很多年輕人。相信大家看完之後,應該和我一樣有所感觸。另外,電影裡的風景很美麗,也很真實。不論是在海邊還是在家中的花園的場景,讓人看了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實習生李泱亭亦有貢獻)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吳越 題圖來源:《五朵金花》海報 來源:豆瓣電影
來源:作者: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