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事界風雲變幻。于變幻風雲中不變的,是《中國船舶報》在你身邊的陪伴。過去的三百六十多個日子裡,我們北京、上海、江蘇、廣州、山東五地的記者、編輯關聯,用筆尖記錄大政方針,用腳步丈量生産一線,和《船報》的每一位讀者一起見證着海事界的曆史
“添亂”還是“幫忙”? 《中國船舶報》記者 張弘弢 “企業主要還是擔心首台(套)的認定問題。” “裝備制造企業投保,使用方受益?我覺得這可能是認識上的誤區。” “整船如何投保?購買的裝置投還是不投?” …… 這是今年4月,我旁聽中船财務有限責任公司與相關保險公司就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舉行專題研讨時的情景。 此次采訪,自己原來的設想是找一兩位專業人士,談談新政策對船企的重要意義。不曾想,與中船财務公司保險管理部經理胡慶豐溝通之後,我發現大家對新政的“抱怨”和“牢騷”反而更多。于是,就有了這場專題研讨會,同時,也有了我寫的一篇關于此事的深度報道。 這篇報道洋洋灑灑5000多字,幾乎包含了企業、保險公司等相關方對新政的所有擔憂,而關于政策的意義和作用,隻有簡單的幾句話。 文章發表的當天,工業和資訊化部裝備工業司随即打來電話,希望能夠發送電子版,并郵寄報紙。放下電話的那一刻,我的心裡确實有點兒緊張,擔心文章會“惹事兒”。不過,文中提及新政存在的争議,都有至少兩個采訪源加以佐證,也符合保險專業知識,多處表述引自政策原文和工信部官網。“應該不會有事兒。”想到這裡,我的内心甚至有那麼“一丢丢”莫名的激動。 事實證明,文章沒有事,但這項新政的推行“粗大事”了。據胡慶豐後來介紹,相關部委對文中提及的争議高度重視,并與企業、保險公司多次碰頭溝通,但由于在首台(套)認定、投保方式和誰來受益等問題上始終有顧慮,直到今年10月,船舶、海工領域一筆保單都沒有簽下。 重點受新政影響的領域,“半年未破蛋”,這樣的尴尬,不免讓人覺得有點“蛋疼”。我甚至都開始懷疑,當初的那篇文章是不是“添亂”了。一篇“酣暢淋漓”的深度報道,寫滿了誠意,浸透了預見性,甚至還免不了帶上一點記者的成就感,但如果是以影響了一項确有意義政策的推行,是否真的值得?一項新政,其最初目的肯定是好的,不完善的細節是不是也可以在實踐中逐漸修正? 所幸,這樣的懷疑後來被胡慶豐的一通電話打消。12月上海海事會展期間,他告訴我,中船集團旗下兩家企業三座裝備最終簽下保單,成為船海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三座裝備全部被認定為首台(套);整船所有裝置打包投保;賠償受益人是投保企業而不是使用方。當初的争議都解決了,而且最終的保險方案對企業有利。謝謝你,張記者!”他在電話裡對我說。 到位不越位,幫忙不添亂。一句簡單的謝謝讓我覺得自己确實做到了,即便,晚了7個月…… 相關報道見今年第27期四版《保險補償應讓首個吃螃蟹的人敢動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