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6個棒球“孤兒”的逆襲:最美不過少年笑

16個棒球“孤兒”的逆襲:最美不過少年笑

對北京昌平“愛心棒球基地”裡的

16個孩子來說,

棒球不隻是一項體育運動。

球棒揮出後,

小球在空中劃出的那道弧線裡,

藏着他們的另一條人生路。

16個棒球“孤兒”的逆襲:最美不過少年笑

兩年來,

這些“家裡實在養不起”的“事實孤兒”,

在監護人的同意下,

紛紛跟着孫嶺峰走出貧困山溝,

彙聚到北京愛心棒球基地。

在這兒,他們一起生活,

免費學習棒球和文化課,

一步步重新開機新人生。

16個棒球“孤兒”的逆襲:最美不過少年笑

棒球場上訓練(攝影 鄭重)

棒球“孤兒”

冬日的午後,陽光穿過圍在球場四周的大網,打在鋪滿草皮的地面。

小個頭的男孩們戴着棒球帽,身穿統一球服,在球場上進行“跑壘”訓練:16個人分成兩撥,一方揮着球棒往四周發球;另一方在場上左奔右跑,試圖接住迎面飛來的快球。

整場訓練看起來像是半玩半認真。一邊是互相配合,井然有序;一邊又少不了有男孩間的那種調皮和打鬧。嘻嘻哈哈,倒是樂在其中。

球場上每一個活蹦亂跳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背負沉重生活的家庭。

北北(化名)兩歲時,父母就被泥石流卷走,一直被寄養在志願組織裡,至今仍以為爸媽還活着,隻是在外打工而已。

七歲的小欣(化名),家裡隻剩癱瘓的父親和半身不遂的爺爺,一家三口全靠低保過活。

他們有的父母雙亡,無依無靠;有的雙親一方患病,另一方離家出走,留下年幼的孩子和孤寡的老人。“每一個都是‘事實孤兒’,沒人管,家裡也養不起。”

“是以我們想通過棒球這個載體,來幫助這些出身極度貧困的孩子,提升生存技能和綜合素質,去改變他們的命運。”愛心棒球基地創始人孫嶺峰說。

曾經出身貧寒的他,7歲時在前棒球國家隊教練張錦新的引導下,開始走上棒球路。三十多年來一直得到老師的照顧,他從前棒球國家隊隊長變成江蘇省總教練,再到企業CEO。

“現在所有的一切都是棒球給的。我在這個行業、這個領域有一定的能力和資源。而這班孩子什麼都沒有,是以希望通過這項技能把他們帶入社會。”

二次成長

一開始孫嶺峰并沒有想能做多大,隻是覺得把現有的精力放在五六個孩子身上,進行長遠的培養,要比短暫捐助影響大。是以2015年底,他開始把目标鎖定在“極度貧困、身體健康、7到9歲的孩子”身上,再發動親友幫忙找,甚至跑到貧困地區的孤兒院、民政局去。

河北涞源5歲的小雙(化名)是他找到的第一個孩子。父親早逝,母親不知去向,小雙輾轉跟着兩位伯父生活。孫嶺峰去的時候,二伯家徒四壁,吃的都是面糊糊,頂多就再加點青菜和鹽。

伯父隻問了兩個問題:“管吃嗎?”“管看病嗎?”

得到肯定的答複後,他立馬簽了撫養協定,然後讓孫嶺峰把娃帶走。

有的監護人半信半疑,擔心碰上人販子。孫嶺峰隻能自掏路費,把孩子和大人帶到棒球基地,讓他們一起住幾天。後來家長們建了微信群,孫嶺峰經常在裡頭告知近況,這才逐漸取得信任。

有人說他“有病”,“是不是想拿這些孩子賺錢?”,孫嶺峰也“隻能裝作聽不見,我們自己知道在做什麼就好。”

基地的民辦非企業機關(組織)資質,創辦初期他就開始申請。今年10月份,他找到北京一家基金會,成為挂靠在該基金下面的項目,這才解決了合法性的問題。

孩子們剛來那會兒,普遍營養不良:眼睛不好,牙也不好,身高要比城裡同齡的孩子低一截。為此,他要求食堂一日三餐要有純肉,早餐也要供應牛奶。慢慢地,孩子的身體逐漸長開,“别看他們年紀小,天天訓練,都有小腹肌了。”

經過兩年的訓練,孩子的身體有了好轉。前幾天,孫嶺峰帶着他們去體檢,醫生告訴他,牙齒和骨骼都好了,身體素質在北京市平均标準以上。

球技和規矩

他們每天下午進行4小時的棒球訓練,其他時間則屬于文化課。上午,到附近的民辦國小上課。學校免費接收他們,還設了專門的課程表。到了晚上,老師會給這些孩子複習功課。

訓練時間最長的也有兩年了,孫嶺峰覺得孩子們的棒球水準“同齡人無敵”。他語氣堅定,充滿自信。

訓練基地的辦公桌上擺着各種獎杯和獎狀,那是孩子們兩年來參加全國各地的兒童棒球賽獲得的。其中的4名孩子還代表國家棒球隊走出國門,到日本參賽,并取得“2017年小馬聯盟ECC杯”亞太區選拔成長組冠軍的成績。

16個棒球“孤兒”的逆襲:最美不過少年笑

隊員準備擊球的瞬間(攝影 鄭重)

“其實到現在,我都不認為棒球技術是最重要的。思維邏輯、對事情的把控能力才是關鍵。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怎麼做人。”孫嶺峰說。

他給孩子們立各種各樣的規矩。講衛生、守時、有禮貌......孩子還小,有時調皮,他隻得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實在不聽話,教練就讓孩子停訓,在一旁靜坐反思,他們最怕這個。

這群孩子給人有禮貌的印象,碰到人總會鞠躬說“您好”。宿舍裡也收拾得幹幹淨淨,被子疊成豆腐塊擺在床頭,衣服井然有序地放在櫃子裡。

有一次,臨近的家長帶着孩子來參觀,看到棒球基地的這群平均年齡十歲不到的孩子,打掃起衛生有條有理,集合起來也有條不紊,向自己的孩子誇起他們。這讓基地的小夥們“很得意,特别自信”。

16個棒球“孤兒”的逆襲:最美不過少年笑

學生宿舍生活規則(攝影 鄭重)

“融入得很好”

看起來他們對這裡的生活很适應,“融入得很好”。

中午吃飯時,同桌的小夥伴們免不了要鬥鬥嘴,接着比賽誰吃得更快。在教練面前背課文,突然想不起下文,旁邊的小夥伴會低聲念叨,試圖幫忙,被識破後兩個人不好意思地笑起來。找不着衣服,孩子們下意識就跑去找那個專門給他們洗衣和打掃衛生的李阿姨。

今年去日本參加比賽,他們拿着金牌回來後蹦蹦跳跳,說在那邊最想的人就數李阿姨了。夏天,孫嶺峰原本安排小雙回老家看看,但他怎麼勸也不肯回去。

“我說一年多沒回家了,小雙你回去看看吧。他一聽就往門口堵,不走。我說沒事,完了再回來。他聲也不吭一下,就是不走,怕我不給他接回來。”

其他孩子,也鮮有願意回家看看的。孩子們不說,孫嶺峰也知道,他們不是不想回家,而是沒有家可以回。

“這些孩子在家裡幾乎沒有人管。在這兒有書讀,有人一起玩,就連手不舒服都有人問東問西,比在家裡好多了,哪裡肯回去?”照顧孩子生活起居的李阿姨心知肚明。

“孩子們出身貧苦,比同齡人更懂事,他們都明白,如果不是家裡實在不行,沒人願意送他們來。”孫嶺峰覺得他們“都聽話”。采訪間隙,正好碰上訓練中場休息,七歲的小欣小步跑了過來,躲到孫教練的懷裡,要他幫忙弄好衣帽。

16個棒球“孤兒”的逆襲:最美不過少年笑

孩子們正在做熱身運動 (攝影 鄭重)

如今孫嶺峰最大的困惑,就是基地的開支問題。十六個孩子的生活費用和十幾位從業人員的薪酬,加上場地租金、各種設施建設,兩年間就花掉400萬元。這些都是他和其他幾個創始人自費的。如今,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面跑,想着如何繼續營運下去。

“當時我們做這件事,其實把孩子們以後都大緻規劃好了,分三層目标。首先是沖向美國棒球職業聯盟,但有可能一個都上不去。沒關系,還可以上大學。完了再不行,我們教的都是最規矩最好的棒球,他們懂得規矩和禮儀,會變成棒球的傳教士,就會有收入。”

孫嶺峰說,“他至少是正式進入社會,是一個具備正能量去傳播這項運動的人。我師傅教給我的就是這些,我再教給他們,一代一代傳,這不是挺好的一個事嗎?”

16個棒球“孤兒”的逆襲:最美不過少年笑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