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凡是嫉妒的人都很殘酷(雨果):人類文化史上的“嫉妒”故事

今天這篇文章,編者想從文化心理學角度談談“嫉妒”這一較為常見的心理現象。

“嫉妒”,既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常見心理,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在文學和曆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凡是嫉妒的人都很殘酷(雨果):人類文化史上的“嫉妒”故事

一、“嫉妒”的本意與女子有關

古人造字很有意思,你看“嫉妒”二字,從“女”從“疾”從“戶”,其本意大概源于古代深宅大院中那些共事一夫的女子,因别人容貌魅力強于自己而心生憎恨的現象。

古人說“美人善妒”,确實,在古代一夫多妻的社會制度和家庭結構下,本就心性細膩的女人,更容易産生妒意,甚至因妒生恨,也是以造成了許多人間慘劇。

例如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寵姬鄭袖,就是這樣一位“善妒”的蛇蠍美人。

她姿色豔絕,性格聰慧,寵冠後宮,但是卻好妒狡黠,陰險惡毒,頗有城府。

有一次魏王為了讨好楚國,給楚懷王送來了一位傾國傾城的美女,楚懷王對魏美人非常喜愛。

鄭袖妒火中燒,卻不動聲色,還假裝結好于魏美人,引得楚懷王都對她的“賢惠不妒”大加贊賞。

在看到“對手”放松警惕後,她就開始實施計劃了。有一次她假裝好心地告訴魏女:“你哪裡都好看,就是鼻子長得不好,大王私下對我說他讨厭你的鼻子。你以後見了大王,就用袖子把鼻子掩一下。”

魏女不知是計,再見楚懷王時果然總是以袖掩鼻,而楚懷王素有狐臭之疾,本來可能就有點心理陰影,看到這種情形,再加上鄭袖趁機煽風點火,一怒之下竟把這位稀世美女的鼻子給割掉了。

鄭袖此舉真可謂借刀殺人,害人于無形,如此高明手段、殘忍心性,其始作俑者就是那可怕的嫉妒之心。

凡是嫉妒的人都很殘酷(雨果):人類文化史上的“嫉妒”故事

她不僅在後宮争寵如此,在朝堂她也因妒幹涉朝政,不僅害了屈原,也毀了楚國。

當時,秦國謀士張儀勾結楚國寵臣靳尚威脅鄭袖說,如果不釋放張儀結好秦國,秦王就會把秦國最美麗的公主嫁給楚懷王,還會送來許多色藝雙全的美女,到時鄭袖的寵妃地位就将不保了。

于是,有小聰明卻無大格局的鄭袖一聽就慌了。她不僅勸楚懷王釋放了張儀,還陷害主張聯齊抗秦的屈原。

最終,屈原沉江,楚國破亡,她自己也死于非命。

在古代的“深深庭院”中,這樣的故事可謂層出不窮:能歌善舞的戚夫人,被心狠手辣的呂後制成“人彘”;才德兼備的班婕妤,因妩媚惑主的趙飛燕而退居深宮;清雅柔弱的梅妃,被明豔潑辣的楊貴妃逼得抑郁成傷……

凡是嫉妒的人都很殘酷(雨果):人類文化史上的“嫉妒”故事

二、男人的“嫉妒”有時同樣可怕

其實,嫉妒這種心理豈止見于女性,男人嫉妒起來,其可怕程度比之女人也“毫不遜色”,可以說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差别,有差别的地方就有妒忌。

最典型的莫過于孫膑與龐涓的故事了,本來兩人同為鬼谷子的高徒,可謂有同窗之誼。可是就因為嫉妒孫膑的才智,先行下山做了魏國大将的龐涓就将孫膑诓到魏國,并設計誣陷将其膑足(即挖掉膝蓋骨)。如果不是因為孫膑尚有“孫子兵法十三章”令人觊觎,以及後來假裝瘋癫,可能他早就被殺害了。

最終逃出生天、做了齊國軍師的孫膑,在齊魏争霸的過程中,屢出奇策,數敗魏軍,最終馬陵一戰,魏軍全軍覆沒,龐涓也自刎而亡(一說被亂箭射死)。

俗話說得好:要學桃園三結義,不學孫膑與龐涓。同學之誼,本來彌足珍貴,若當年龐涓大度一點,在那個亂世與孫膑攜手打天下,何愁不能助魏王成就一番霸業?又何必心胸狹窄,徒生“既生瑜何生亮”似的憤恨呢?曆史上不就又多了一則鮑叔牙薦管仲一般的佳話嗎?

凡是嫉妒的人都很殘酷(雨果):人類文化史上的“嫉妒”故事

三、外國文化史上的“嫉妒”故事

不僅中國有如此多的“嫉妒”的故事,國外也是如此,甚至按照基督教的說法,人類曆史上的第一樁慘案就是源于“嫉妒”。

據《聖經·舊約》記載,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生有兩個兒子:該隐和亞伯。亞伯是牧羊的,該隐是種地的。在獻祭的時候,該隐拿地裡的蔬菜和糧食為供物獻給耶和華,亞伯也将他羊群中頭生的羊和羊的脂油獻上。結果,耶和華喜歡亞伯和他的供物,卻看不中該隐及其供物。而該隐由于神不納悅自己的供物,就“大大向神發怒”,還對親生兄弟心生嫉妒和仇恨,以緻殺害了自己的手足至親,他自己也受到上帝懲罰,成為世界上所有惡人的先祖。

在荷馬史詩和希臘神話中,著名的特洛伊戰争也是源于“嫉妒”。

著名的英雄珀琉斯和海中女神忒提斯舉行婚宴,邀請了很多神祇,唯獨糾紛女神沒有被邀請,她非常生氣,于是便在宴會上抛下一個金蘋果,上面寫着“給最美麗者”。智慧女神雅典娜、愛神阿佛洛狄忒和天後赫拉都宣稱自己應該獲得這個象征美麗的金蘋果。最後她們一緻決定,請求人間最美貌的特洛伊王子帕裡斯裁決。

三位女神都各以所長賄賂帕裡斯,最後渴望得到愛情與美人的帕裡斯将紅蘋果判給了愛情女神,因為她承諾将帶給他這世間最美貌的女子。

後來,愛神果然讓他遇到了美麗斯巴達王後海倫,并把她帶回了特洛伊。再後來,妒火中燒的另兩位女神和海倫的丈夫鼓動人間的英雄和天上諸神共同參與,開始了這場長達十年的特洛伊戰争。

可見,嫉妒這種心理的破壞力是極強的,輕則使人心情郁悶,傷身害已;重則令人失去理智,導緻夫妻失和、朋友相争甚至手足相殘;更甚者就是這種擁有權利者的“嫉妒”,還有可能引發戰争。

凡是嫉妒的人都很殘酷(雨果):人類文化史上的“嫉妒”故事

四、“嫉妒”是文學作品的常見題材

正因為“嫉妒”的這些特點,它也成為文學上的常見題材之一,與愛情、複仇、戰争等永恒的文學母題“糾纏不清”,共同塑造和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文學典型和令人唏噓的故事。

例如:《奧賽羅》裡那個聽信讒言、被妒火燒得失去理智的丈夫,最終殺死相愛的嬌妻,自己也拔劍自刎;《紅樓夢》中心狠手辣的王熙鳳,因嫉妒害死已身懷有孕的尤二姐,自己也被丈夫厭棄,落的個草席裹屍的結局;《呼嘯山莊》中沒有如願娶到凱瑟琳的希斯克利夫因嫉妒而走上瘋狂的複仇之路,最終賠上了自己的一生……

五、“羨慕嫉妒恨”,選擇向前還是向後?

那麼,“嫉妒”這種心理有沒有意義呢?為什麼哲人會說“嫉妒既可以害人也可以成就人”呢?那我們就要研究一下”嫉妒“的發展過程了

我們經常說“羨慕嫉妒恨”,其實就簡潔地概括了這種心理發展的三個階段。

如果往後退一步,将“嫉妒”控制在“羨慕”的範圍内,完全可以達到化嫉妒為動力的效果。

古人說“見賢思齊焉”,又說“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這些就是正面的例子。看到别人某方面比自己好,就努力向他學習靠近,而不是行損人利己甚至是損人不利己之事。因“欣羨”而讓自己變得更好,這應該就是其意義所在。

反之向前走一步就是“恨”了,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有一句名言: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事業,便盡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抑他人的偉大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人,看到别人比自己強,不是真誠地祝福對方,或者通過努力接近對方,而是用诽謗、打擊甚至殘害等手段達到打倒對方的目的。

凡是嫉妒的人都很殘酷(雨果):人類文化史上的“嫉妒”故事

在現在的民主法制社會,這樣做也許可以得逞于一時,但最終卻會害人害己。

像前段時間中科院的一位碩士生,就因自己的優秀引起一位昔日同學的瘋狂嫉妒,結果良言規勸被其當做譏諷嘲笑,把自己的不得意發洩到無辜的“成功者”身上,最終竟做出殘殺同學的事情,自己也走上人生的不歸路。

還有一位母親,就因為自己的孩子體弱多病,而鄰居的小孩健康可愛,竟然嫉妒心作祟,喪心病狂地殺害了那個孩子。

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血淋淋的真實事件,“嫉妒”這種普遍人性所激發出來的“惡”,有時真是令人膽寒。

嫉妒雖是一種可以了解的常見心理,但過分嫉妒無疑是一種消極不良的情緒,長期處于這種情緒中會令人心志不甯,傷身害已,更會影響人際關系的和諧。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嫉妒、自私、多疑,擔心"别人看不起自己",所有這些情緒會慢慢使人的面部表情失去生氣,變得愁眉苦臉、悶悶不樂。

凡是嫉妒的人都很殘酷(雨果):人類文化史上的“嫉妒”故事

人們常說:痛苦是比出來的。生活在人世間,總有人比你美,比你高,比你富,比你強。可是很奇怪,人們不會去嫉妒明星們的美貌、“馬雲”們的财富、文豪們的才華,卻隻會跟身邊差不多或曾經差不多的人比。有差距卻又無力追趕或不願付出行動去改變,痛苦就是這樣産生的。

就像一位古希臘哲人所說,嫉妒的人常自尋煩惱,這是他自己的敵人。那怎樣克服嫉妒情緒呢?

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每個埋頭沉入自己事業的人,是沒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

同樣,如果專注于過好自己的生活,把别人當做那些遠在天邊的人;或者心胸豁達一點,心理阿Q一點,就不會被這種不良情緒困擾了。

最後讓我們用辛棄疾的《摸魚兒》中的幾句詩結束全篇: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是啊,玉環飛燕皆塵土。在死亡和大自然面前,大家最終都是平等的,差别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又何必因之生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