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洞庭作家】張衛國/印記

【洞庭作家】張衛國/印記

點選上方藍字關注我

印記

作者:張衛國

【洞庭作家】張衛國/印記

親父姓鐘名柏林,1939年3月23日生于汨羅江畔,那個名為金窩塅大衆坪的小村莊;實屬祖祖輩輩都戮力踐行:“鋤頭立得穩,種田當根本”之農民的後代。自幼勤奮,好學上進;農耕為業,正直豪爽,樂于助人。冬去春來,曆經滄桑,坎坷人生,他卻有着人若其名的人格風采:似青松翠柏般的博大胸懷與氣節。斯人已去,靜思追憶,孩提時代那些塵封的往事,都曆曆在目,曆久彌新;親父那敬業、奉獻、友善、慈愛之印記,銘刻在我的心裡,至今仍是那麼鮮活,久久都難以忘懷……

我是親父的長子,年幼時體弱多病,老郎中把脈:營養不良,要清熱解毒,強基固本;算命先生測字:屬過房生辰八字,隻有過繼才可保全安康。因而不滿兩歲的我,便過繼給了同村餘家大屋的大姑媽,改稱親父為大舅父。我的童年時代恰好處于城鄉食品短缺,人們饑餓浮腫的困難時期,大舅父總是千方百計,曆盡艱辛,經常給我送來各種食品增補營養:有親釣的鲫魚;有縣城月池塘的米蠶和鐵爐巷的鹽菜荞麥包子;還有縣城榮寶齋出品,那時卻十分緊俏的栗子餅幹……同時隻要他家裡有稍好一點的菜肴,就一定會接我去美餐一頓。

記得有一次我在秀野坪他家的老屋裡吃完較為“豐盛晚餐”後,收拾停當,親父便送我回家,他總是特别喜歡讓我“騎大馬”在其肩上,用雙手分别抓住我分開的雙腳,讓我用小手抱緊他的腦袋,沿着星辰月光下的鄉間小道,邊走邊滔滔不絕,作古正經與我交流:按民俗祖訓,家中長子一般是不能過房的,而把你過繼給大姑媽,也并不是我的本意,是你生辰八字所載定,加之大姑媽與我們血脈相連,她至今又沒有生育子女,你去是給大姑媽争氣,也給老張家增光啊!你既是大姑媽的兒子也是我的兒子,長大後你的責任更大,擔子會更重。我卻雲裡霧裡,似懂非懂。後來每當回味起他那略帶内疚的話語,常讓我真切感受到親父那濃濃的舔犢之情和望子成龍的殷殷期待。

我國小啟蒙于上世紀六十年代下期,就讀于金窩塅大衆坪那座青磚黛瓦,飛檐翅角,名為張家大屋的晚清民居建築群裡,也就是抗日戰争勝利後,在此地短暫辦學的原平江縣“湘北中學”的原址上設立的“大衆國小”,我在校讀書時,正處于政治挂帥的文革時期,國小生的主要課本是《毛主席語錄一百條》的小紅書。有一次全校師生集合在張家大屋的廳堂裡上政治課,邀請了大隊黨支部書記兼學校政治指導員的親父宣講《毛澤東選集》(四卷)中的原著:“必須制裁反動派”一文。英俊潇灑,風度翩翩的他走上講台,并沒有照本宣科,而是從第二次國共合作全國抗日統一戰線形成;新四軍平江加義留守處的建立;國民黨右派如何伺機破壞抗日統一戰線;“平江慘案”發生的背景與過程;塗正坤等六位烈士的犧牲;1939年8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延安人民追悼“平江慘案”死難烈士大會上發表了:“必須制裁反動派”的即席演說。以及這篇旗幟鮮明,氣壯山河,聲讨國民黨破壞抗日統一戰線之曠世檄文的意義、作用和深遠的政治影響,從背景、史實和内容上作全面詳細的宣講。他博古論今,洋洋灑灑,侃侃而談,娓娓動聽,風采依然,真是太有才了,也确實在我後續的人生與事業的博弈中,持續都發揮着潛移默化的榜樣效應與作用,而當時在我幼小的心靈裡,敬佩,自豪,崇拜之情也油然而生,似若有一種無形的激情在沖擊着我的喉嚨,我幾乎要喊了:大舅父你真得太牛了!

親父在金窩大衆坪當了三十多年的大隊(村)黨支部書記,為人民共和國的基層政權建設;轄地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溫飽和安康;農村基層的穩定與發展。他幾十年在黨愛黨,在黨為黨,不忘初心;幾十年身先士卒,沖鋒在前,辛勤奔波;幾十年愛崗敬業,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真可謂是勞苦功高,且成績斐然,先後多次榮獲省、市、縣三級優秀農村基層黨支部書記的光榮稱号。親父同時還是遠近聞名的地理風水先生,他常說:地理風水,天地萬物,陰陽輪回,否極泰來,不是唯心的,是唯物的;它是先祖所創《周易》的分支,涵蓋:天時、地理、氣象、建築、環境、人文等綜合學科知識,是人們追求“天地人合一”最佳生态環境之實作的橋梁和紐帶。他陰陽八卦,地理風水,民俗禮儀,看期擇佳,無一不通。方圓之内,十裡八村,村民們的婚喪嫁娶,做屋升梁,選擇佳期,都以能請到他到場主事料理和選期擇佳為榮,因而在金窩大衆坪的大隊(村)黨務,政務、老百姓的民俗事務上,他亦是個忙人;也是村民們交口稱贊之能人;更是在當地蠻有知名度的“鄉村名人”。記得有一年金秋,正是油茶籽收獲的季節,年少的我與鳴放、九高倆個國小同學玩伴,利用下午放學的閑暇,騰空各自的書包,結伴到隔壁鄰舍的金坪村的“豬頭山”上,偷摘“坡屋場”生産隊尚未收獲的油茶籽,正當我們摘得興趣盎然之時,被看山守護的毛氏老倌逮個正着,三人都垂頭喪氣地被帶到生産隊保管室裡逐個訊問,交出偷摘的茶籽,批評教育後走人;我卻靈機一動,狐假虎威地對毛老倌說:我是大衆坪鐘柏林的兒子,等倆個玩伴拿着空書包,灰溜溜地走後,看山守護的毛老倌卻要我留下,又把我的書包袋,重新裝入滿滿的油茶籽,微笑和善地對我說:你是大衆坪鐘師傅和柏林書記的崽,那就多帶點回去吧,而且還非常關心地反複交待我:回家負重走路,要小心點莫摔跤了。我好生疑惑,忽然間又恍然大悟:這是我人生第一次享受到了轄地“官二代”之特權和“鄉村名人”效應的庇護與潇灑啊。

親父之地理風水先生是祖傳的,一個指南針的“羅盤”,一箱地理風水之線裝古書,都視為珍寶。記得我剛滿十五歲的一天晚上,他把我帶到秀野坪他家老屋的木闆樓上,指着那箱地理風水古書對我說:按“傳男不傳女,傳大不傳小”的祖傳師訓,它本應傳給你,但現在時代不同了,這些東西我就不傳授給你了,你在學校專心認真讀書,學好真本事,将來去做點大事情,但有幾個由地理風水派生出來的祖傳小秘方,我還是要教授于你,今後你居家日常生活中會有點用處,那天晚上趁夜深人靜,在秀野坪老屋的堂屋裡,他虔誠地秉燭、焚香、燒紙、畫符,手端青花瓷碗,口中念念有詞,把預先寫好在黃紙片上:融化魚刺哽喉之“九牛水”;緩解身體創傷疼痛感之“寄痛”,消除小兒受驚吓夜間啼哭之“收吓”,三個所謂“祖傳小秘方”的術語,現場讓我背熟,謹記在心後,焚于青花瓷碗中,兌水讓我喝下,并引導我朝東南方下拜四叩,遙謝祖輩師爺,我卻将信将疑,任其擺布。日後在我孫輩中小試,果然有點效果且屢試得爽,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但我從無神論和心理學的角度靜心思考,終于找到了合理的解釋和答案:它并非是所謂的神明師爺的法力,如是憑借這種故弄玄虛的載體之形式,啟動了人們潛在的心理自療,心理自愈,心态平衡後與其所産生的巧合之效果;也正是他老人家所說:“信則有,不信則無”那虛無缥缈,左右逢源,模棱兩可,旨在引導人們實作心理疏導,心理平衡,心理自我安慰的真實内涵吧。

光陰荏苒,歲月悠悠。親父已駕鶴西去十年了,但老人那人格之風采,不忘之初心,有為之形象,奉獻之精神,舔犢之親情,久久在我等同胞的衆兄弟姐妹心裡,卻深深地銘刻着:永續感恩,永恒懷念之難已磨滅的印記。

【洞庭作家】張衛國/印記

作者簡介

張衛國,湖南财經學院畢業,湖南省平江縣人,多年從事銀行工作,文學與筆耕愛好者,常有銀行論文,散文作品見諸報刊。現為農發行退休員工。

圖檔:作者

【洞庭作家】張衛國/印記

征稿說明 《潇湘原創之家》

專輯大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