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仙女廟鎮古戲台(揚州江都)

仙女廟鎮由于水陸交通便捷,清代中期以後,米,木兩大行業迅速發展起來。随着商品經濟的持續發展,消費經濟的不斷興盛,人們的精神需求也在逐漸提高。于是,戲曲娛樂表演也就應運而生。

仙女廟鎮的古戲台,大體有三種類型:

草台。秋收過後,農民有了空閑時間,農村也有了空閑場地,在慶祝收獲的季節裡,草台就出現了。

仙女廟鎮古戲台(揚州江都)

草台,顧名思義,是用竹,木,繩以及布幔臨時搭建起來的演出舞台。它随地賦形,材料易得,搭建易行,拆除友善。據說,為了遮陽,往往會在台頂鋪上稻草,麥草,是以叫草台。由于在“草台”上演出,是以,這戲,就叫“草台戲”,這演出的戲班子,也就叫“草台班子”了。

草台,雖簡單,卻易行。草台班子,人數不多,費用不大,流動性強,農民負擔得起,也适合在鄉村巡回。草台戲,雖然缺乏一定的藝術性,但卻富有廣泛的群衆性,是以,深受農村農民歡迎。

仙女廟鎮古戲台(揚州江都)

萬年台

廟台。即建在廟宇裡的戲台。鄉村的演出活動,是從驅邪祈福與酬神祭鬼起源發展起來的,它往往與廟會相結合。是以,一般較大的廟宇都會建有廟台,又稱“神台”。群衆稱它為“萬年台”,取“綿延長久,千秋萬代”之意。仙女廟鎮的禹王宮,仙女廟裡就建有這樣的“萬年台”。

仙女廟一進正門,就建有一座“萬年台”。在萬年台屏壁上方有漆書的“歌舞昇平”四字,下方彩繪海波,紅日。兩側側門門楣為扇形,東刻“龍飛”,西刻“風舞”。左右兩邊還有休息房間。戲台北院落,即為觀衆看戲之處。

舞台。即利用會館,祠堂等公共建築場地搭建的演出舞台。草台受季節,地區限制,廟台受人數限制。為了适應商務與社會需要,滿足市民看戲需求,人們便利用會館,祠堂等公共建築場所搭起舞台,成了常年演出的戲台。

仙女廟鎮古戲台(揚州江都)

雙桃會館。在禹王宮西側,清代中葉為江西木商建造。舞台是用木闆搭成,座位是臨時租用群衆的闆凳,照明是汽油燈,可容納六百餘人。一般演出的平劇劇目有:《關公顯靈》,《罵燈記》,《白蛇傳》,《林慧娘》,《五子哭墳》,《珍珠塔》等。演員有:潘喜雲,筱金蘭,林玉蘭,吳小童,黃小波等。1949年停演,後改為江都電影院。

方家祠堂。在老江都飯店北側。建于清代中葉。戲台也是臨時搭建,觀衆自帶闆凳。演出的揚劇劇目有:《三門街》,《收徐達》,《桃花女》,《四老爺打面缸》以及連本戲。演員有:十齡童(殷華庭),王亞蘭,王秀蘭,筱紫霞(陳碧秋),孔昭炳等。時間約一年左右。(朱毓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