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殼丘頭史前遺址群(資料圖)
融媒體記者 鄭也 陳瀾清
“很久很久以前,殼丘頭上螺号彌漫”“開大船啊,快快行吖,起大厝呀”……近日,在平潭殼丘頭遺址公園内,“平潭殼丘頭-南島語”2021年原創歌曲征集活動收官,十佳歌曲及金銀銅獎歌曲出爐。由平潭音樂人樂風譜曲,平潭作家餘小燕與樂風共同填詞的歌曲《南島語族的故鄉》入選十佳歌曲并斬獲銀獎。
原鄉
童謠唱出漁歌情 詞中盡顯海壇味
“唐浦人呀,開大船啊,快快行吖,起大厝呀,讨老嫫呀,養仔俊呀,鬧廳鋪呀,吖歡喜呀……”《南島語族的故鄉》開頭的平潭方言童謠演唱,極具海島特色。
歌曲為何用方言童謠,詞作者餘小燕這樣說:“平潭方言屬福州語系,用來唱歌很有特色。‘唐浦人’是指男人,平潭向海而生,平潭男子主要靠出海讨生活,而在平潭習俗中,起厝、生娃、讨老婆都是人生大事。方言童謠朗朗上口、妙趣橫生,也最能唱出原汁原味的岚島生活。”
“我從小在平潭長大,海邊撿螺,木麻黃地裡扒草,放牛時都會唱平潭歌謠,是以這次譜曲時就特别注入了海島元素。”樂風說,方言可謂是“有聲的胎記”,而民謠更能挖掘出本土的文化。
樂風于20世紀八十年代末從福州文教職業中專音樂班畢業,在廈大音樂系破格錄取與部隊文工團錄征通知的兩難抉擇中,他毅然選擇了從軍求藝。而後二十餘載戎馬生涯,樂風專職于軍樂隊及軍旅文藝創作,其作品深受官兵喜愛,現在省直機關工作的他,經常用個人所學愛好創作歌曲。
為了寫好這首原創歌曲,樂風可謂下了一番功夫。他認為,平潭有着深厚的音樂文化底蘊,盤詩、詞明戲、漁歌甚至阿嬷哼唱的搖籃曲,都是平潭獨特的音樂表現形式。平潭的音樂密碼是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組建起來的,是幾千年形成的,也是平潭的曆史文化瑰寶。
“我認為因一首歌能愛上一座城,而能用一首歌宣傳一座城很有意義。希望平潭的音樂人能夠聚集力量,寫出能夠為平潭國際旅遊推廣代言的歌。”樂風說。
↑根據《南島語族的故鄉》歌曲繪制的插畫趙曙合作
尋根
落筆平潭寫原鄉情 萬裡尋根喚遊子歸
樂風離鄉數十年,面對平潭翻天覆地的變化,得知此次原創歌曲征集後,心中湧動出創作的靈感。
平潭的史前遺址是這座城市寶貴的曆史财富,獨有的“海絲”、海防、漁耕等地域文化特色鮮明。殼丘頭遺址是目前福建沿海地區發現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國際學術界認定為研究南島語族課題的關鍵區域。
“雲舒千鶴,海納百川,美麗的海壇是南島語族的故鄉……”歌詞中表達了流浪在南太平洋的遊子們萬裡尋根,洄遊故土的情懷。
“南島語族大概起源于六千多年前,從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向台灣遷徙,再到太平洋。他們的後人分散在太平洋一帶的島嶼國家,2011年劃獨木舟曆時三個多月來平潭尋根,這就是對故鄉的惦念,也是遊子的鄉愁。”樂風解釋道。
此外,樂風與平潭作家亦舟合作創作的《故鄉的貝螺》也入選此次活動十佳歌曲。年過半百的樂風至今已為故鄉創作了幾十首歌曲和樂曲。“此次獲得銀獎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希望順利推出《麒麟騰飛》交響樂組曲。”樂風說。目前,樂風正在創作描寫平潭島千年文化的長篇交響樂組曲《麒麟騰飛》,這首交響樂組曲将融合台灣“原鄉”文化元素,比如将台灣的少數民族樂器與歌謠融合。
“此次征集原創歌曲,還可以拓展成為音畫舞等藝術作品,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廣南島語族的亮點,将考古與文旅結合起來。”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院長範雪春說。
名片
樂風,平潭籍音樂人,原為軍隊專職作曲指揮軍樂隊長,現兼職福建省交響樂合唱團藝術總監助理及駐團作曲。
從事部隊文藝工作至今,樂風創作了數百首歌曲,以及諸多交響樂組曲、管樂、合唱、器樂、舞蹈類編曲,其中軍旅作品《當兵在海防,風流又氣派》《我是連隊報靶員》《爸爸的眼睛》等作曲獲軍隊彙演一等獎。其多部電影電視劇的音樂創作還獲得優秀音樂創作獎等,《故鄉平潭》《一字鄉愁》《風展紅旗如畫》等歌曲反響強烈。
南島語族的故鄉
作詞:樂風 欣桐 作曲:樂風
唐浦人呀/開大船啊/快快行吖/起大厝呀
讨老嫫呀/養仔俊呀/鬧廳鋪呀/歡喜呀
風吹過山崗 穿海島越大洋
南島語族浩浩蕩蕩 天籁之音彌漫
沿南太平洋 遊子洄遊 尋找原鄉
沿殼丘頭之路 滄海變桑田 這裡是南島語族的原鄉
千年一遇 一遇千年美麗的海壇是南島語族的故鄉
在那山崗上 打石頭建家園
南島語族劈波斬浪 生命之音激蕩
穿越海峽 曆經滄桑 尋到原鄉
沿殼丘頭之路 滄海一笑間彈指千萬年
雲舒千鶴 海納百川 美麗的海壇是南島語族的故鄉
……
來源:平潭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