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資料呈爆炸式增長的數字經濟時代,人們對資料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變革,資料已經從過去的服務于業務營運,轉變為現在的推動業務發展。鑒于資料對企業成功的重要意義,它已成為數字時代新的貨币形式,并有望從業務模式到技術再到滿足使用者期望,為企業的方方面面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Uber 和 Airbnb 等以控制資源網絡為基礎建立的公司大獲成功,便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更為有趣的是,有很多企業以前未曾考慮收集的新型資料不斷湧現。例如,過去我們隻存儲和共享關鍵事務性資料,但是現在我們還存儲伴随交易産生的大量輔助資料,以用于進行深入分析。其中包括點選流資料,甚至還包括有關天氣的資料,以及有助進行市場分析的其他外部因素資料。
新模式占據主流
對資料的關注要求使用大量可以協同工作的服務,用于解決各種類型的關鍵問題。這既需要平台支援,也需要一個為平台運作提供支援的供應商和開發人員生态系統。在這種情況下,能否整合和簡化服務傳遞便成為檢驗平台模式内在價值的标準。
Amazon Web Services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家公司通過不斷擴大和豐富服務實作公司發展。各種平台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就像一個人氣興旺的跳蚤市場:買家将這裡視為賣場,賣家可以在這裡找到買家。随着掌握核心技能的人才愈發緊缺,各種覆寫廣泛的平台對于技能與人才流通也愈發關鍵。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才能夠藉此發現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并借助愈發普及的通用平台與工具,輕松投入到項目之中。
雲既是催化劑,也是加速器
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部署雲技術來滿足其資料需求。基于雲的服務随時可用,隻需一張信用卡和一個 AWS 帳戶,企業即可在一天内完成項目建立,并可采用按需購買的方式運作項目。這種模式大幅降低了準入門檻,便于企業擷取創新活動所需的基礎架構。
NetApp 新近推出的 Cloud Sync 服務便屬于這種模式。它由六名工程師耗時六個月建構而成,沒有額外的基礎架構投資。Cloud Sync 以平台即服務為基礎,為使用者提供了基于使用量的全新消費模式以及在部署規模、合規性以及資料保護等特性上的更多選擇。這種模式将使得雲基礎架構對不同規模企業都變得更加重要。
新技術樹立新标準
所有這些業務驅動因素的最終作用,都是推動新技術占據主導地位,尤其是以新應用模式湧現出來的技術。我們在目前的 DevOps 的崛起中不難發現這種趨勢,基于微型服務的綜合程式設計、混搭、開源和容器化已成為 DevOps 的主流。
雖然目前,這些都被視為小衆化解決方案,但是随着資料價值對業務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創新步伐成為愈發重要的競争優勢,這些解決方案将會迅速占據市場主流。到時,這些技術将進一步減少業務整合和人才流動之間的沖突。回想曾經,我們可以從以太網成為網絡标準以及 Linux 成為标準的作業系統這兩件事上有所借鑒。
更廣泛的動态存儲和資料管理技術不斷發展
随着 IT 架構為滿足新的雲基礎架構和應用程式的需求而不斷發展,更廣泛的動态存儲技術也應運而生。閃存存儲可以帶來令人難以置信的效率和性能,我們親眼目睹了它的迅速流行。同樣,超融合基礎架構 (Hyper 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HCI) 也是一種新的 IT 架構,可滿足企業對精簡性的苛刻需求,減少管理存儲所需的管理資源。盡管第一代 HCI 解決方案表現出色,卻無法滿足企業對靈活性和可擴充性的要求。建構網絡級基礎架構要求能夠根據需要靈活調整計算和存儲的比例、獨立更新計算和存儲,并能經濟高效地輕松擴充。
下一代 HCI 解決方案有望利用我們從融合基礎架構中積累的經驗,通過提供網絡級融合基礎架構來滿足這些要求。另外,為管理大量資料的移動,具有更高帶寬的網絡已經問世。展望未來,下一個将被采納的将是歸檔類存儲和大規模持久性記憶體等存儲技術。簡便型資料管理服務的快速發展将簡化這些新興技術的部署。
數字化轉型時代,存儲将如何打開新模式?
消費型 IT 方興未艾
使用者預期中發生的最大變化可能是期望獲得 iPhone 般的精簡性和自我管理功能,以及應用程式和服務的整合。這些期望影響着存儲和資料管理領域所有技術的發展。使用者享受到了移動應用的各種精簡性,這也讓他們對資料管理軟體的可用性和精簡性抱有更高的期望。
資料是企業關鍵的業務資産,從業務角度而言,企業需要這種精簡性,因為這能幫助他們使用更實惠的資源來管理資料,同時提高資料的可通路性,以便更充分地利用資料。
資料加速推動企業發展
資料不再屈居于二線,隻為趨勢分析和深度見解分析所用,資料将成為推動為知識型消費者打造實時網絡服務的主要變革因素。交通運輸、健身、娛樂及休閑行業的企業可以将其解決方案的預測能力推向一個新的高度,這些解決方案可以根據消費者的偏好,通過智能化的方式實時提供極具競争力的服務。滴滴和 Grab 等企業便是充分利用資料的典範。
可移動的雲服務
雲将逐漸發展成一個更先進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中,雲存儲和雲服務通過代理進行價格協商與交易。随着新型資料服務的推出,雲間“即服務”(Inter-Cloud as-a-service) 式解決方案可以輕松移動,并且将會日益普及起來。
随時随地放置資料
自動化、資料分層和政策驅動型流程可将資料存儲擴充至一個安全的混合雲架構,該架構支援所有協定和媒體,可實作全局資料管理功能。随着“軟體定義一切”模式的持續發展,以滿足企業級客戶對靈活性的需求,新的存儲營運支援模式也将不斷演進并加快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步伐。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