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的科舉考試的狀元、舉人、秀才和現代的大學生,誰比較困難?

古代科舉制度比聯考複雜的多。符合條件的讀書人經推薦參加鄉試,擷取“童生”資格,成績優秀的一批被稱為“秀才”。秀才是最低等的功名,也是參加下一步會試的門檻。根據統計資料,整個清朝275年間,通過童生考試的人大約有200多萬,其中得到秀才功名的僅為45萬。

擁有秀才的功名,意味着已經基本脫離了平民階層,開始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并享有見官不跪、免服徭役和免除用刑等特權。一般情況下,秀才可以直接擔任教書先生,也可以在各級衙門擔任小吏。有一定家庭背景的秀才,通過打點關系最多可擔任正八品官職,比如縣衙各部門的一把手。

古代的科舉考試的狀元、舉人、秀才和現代的大學生,誰比較困難?

理論上,秀才是不能擔任七品以上官員,不過也有例外。比如明朝萬曆年間,陝西地區官員數量不足,萬曆皇帝又疏于政事,于是陝西巡撫隻能提拔了一批秀才擔任縣官,這些人算是運氣極好的類型。

古人言:“滅門知府,破家縣令”,官員手中掌握着生殺予奪的大權。而獲得這些權力的第一步,必須通過科舉考試成為舉人。與秀才比起來,舉人的考取難度要高的多。在整個明朝276年間,共出現舉人10萬多名,平均下來國每年不到400人。明朝嘉靖24年,河南地區的舉人名額僅為50人。在當時,一個10多萬人口的大縣,每年能出1位舉人已經非常了不起,一般的縣幾年才出一位。也就是說,隻要考中舉人,就可以在全縣家喻戶曉了。

古代的科舉考試的狀元、舉人、秀才和現代的大學生,誰比較困難?

在這裡,一定要提教科書中的《範進中舉》。範進未中舉前,在村裡到處受人欺侮,連屠戶都不把他放在眼裡。而範進中舉之後,縣官和鄉紳立即前來拜見并送禮。舉人身份和地位如此之高,是因為考中舉人就可以擔任官職。一般情況下,舉人可以擔任七品縣官。人脈關系和家庭條件較差的,也可以獲得一個8品教谕(相當于教育局長)。經過數年的努力,隻要不犯錯誤,舉人在退休前升任5品知府難度不大。如果舉人不願意就任官職,也能享受朝廷發放的補貼,基本可以保證衣食無憂。

最後,我們來說一下狀元。在聯考中也有狀元,分為各省狀元和全國狀元,又設有文科狀元和理科狀元。聯考狀元每年的人數都有幾十人,而科舉制度中的狀元每3年僅産生1位。

古代的科舉考試的狀元、舉人、秀才和現代的大學生,誰比較困難?

在清朝,科舉制度會試每3年組織一次,大約産生200-300名進士,分為一甲、二甲和三甲共三等,其中一甲中的頭名就是狀元。在衆多的古裝劇中,我們都知道狀元是要經過皇帝當面考核的,不僅能夠遊街接受道賀,而且擁有在宮城騎馬的特權,運氣好的還能被皇帝賜婚。當然,并不是文章寫的好,得到皇帝和考官喜愛就能當狀元。在古代,朝廷對狀元的長相有一定要求,太醜的進士當不上狀元。比如唐朝的鐘馗就是一個不幸的狀元,他因醜陋被唐德宗嫌棄,失去了狀元功名。

據統計,古代科舉制度存在的1300多年間,僅僅出現過504位狀元。如果能夠成為狀元,基本上就意味着可以擔任5品以上的官員。因為經過皇帝欽點和當面考核,狀元往往能夠得到更多的培養和提拔。可以說,狀元的身份是成為朝廷重臣或千古名臣的第一步。

古代的科舉考試的狀元、舉人、秀才和現代的大學生,誰比較困難?

由此可見,從考試難度、身份地位和人生影響等角度來看,現代聯考中脫穎而出的大學生,與古代科舉制度中的狀元、舉人和秀才相比,顯然是不能直接拿來做對比的。如果非要把科舉身份與現代身份進行類比,個人認為:

1.童生相當于大學生。童生的身份就相當于大學文憑,是對數年寒窗苦讀生涯的肯定,也是對知識量和學習能力的一種基本認證。比如優秀童生孔乙己,不僅精通四書五經,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4種寫法,甚至還能寫一手漂亮的書法,現代大學生未必能勝過。

古代的科舉考試的狀元、舉人、秀才和現代的大學生,誰比較困難?

2.秀才相當于研究所學生。古代1個村莊也就幾名秀才,不僅有資格擔任縣衙裡的正處級上司,還具備教書先生和講師的能力。客觀上講,秀才是要優于研究所學生的。

3.舉人相當于博士。我國每年産生博士的數量為7萬多名,而明朝每年産生舉人400人,即使考慮人口基數的因素,舉人也比博士稀缺的多。博士從政一般為正處級幹部,而舉人最差也是個7品縣官,至少是個副廳級。

4.進士相當于中科院院士。我國中科院現有院士1100多名,2017年新當選的院士有61人。清朝每3年産生進士200多位,基本與院士的數量接近。

古代的科舉考試的狀元、舉人、秀才和現代的大學生,誰比較困難?

5.狀元相當于諾貝爾獎獲得者。狀元這個還真不好類比。目前我國有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分别是2012年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以及2015年屠呦呦的諾貝爾醫學獎,大約每3年一位。希望我國諾貝爾獎的獲獎頻率能夠長期保持,這些獲獎者便是中國現代的狀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