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比高考复杂的多。符合条件的读书人经推荐参加乡试,获取“童生”资格,成绩优秀的一批被称为“秀才”。秀才是最低等的功名,也是参加下一步会试的门槛。根据统计数据,整个清朝275年间,通过童生考试的人大约有200多万,其中得到秀才功名的仅为45万。
拥有秀才的功名,意味着已经基本脱离了平民阶层,开始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并享有见官不跪、免服徭役和免除用刑等特权。一般情况下,秀才可以直接担任教书先生,也可以在各级衙门担任小吏。有一定家庭背景的秀才,通过打点关系最多可担任正八品官职,比如县衙各部门的一把手。

理论上,秀才是不能担任七品以上官员,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明朝万历年间,陕西地区官员数量不足,万历皇帝又疏于政事,于是陕西巡抚只能提拔了一批秀才担任县官,这些人算是运气极好的类型。
古人言:“灭门知府,破家县令”,官员手中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而获得这些权力的第一步,必须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举人。与秀才比起来,举人的考取难度要高的多。在整个明朝276年间,共出现举人10万多名,平均下来国每年不到400人。明朝嘉靖24年,河南地区的举人名额仅为50人。在当时,一个10多万人口的大县,每年能出1位举人已经非常了不起,一般的县几年才出一位。也就是说,只要考中举人,就可以在全县家喻户晓了。
在这里,一定要提教科书中的《范进中举》。范进未中举前,在村里到处受人欺侮,连屠户都不把他放在眼里。而范进中举之后,县官和乡绅立即前来拜见并送礼。举人身份和地位如此之高,是因为考中举人就可以担任官职。一般情况下,举人可以担任七品县官。人脉关系和家庭条件较差的,也可以获得一个8品教谕(相当于教育局长)。经过数年的努力,只要不犯错误,举人在退休前升任5品知府难度不大。如果举人不愿意就任官职,也能享受朝廷发放的补贴,基本可以保证衣食无忧。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状元。在高考中也有状元,分为各省状元和全国状元,又设有文科状元和理科状元。高考状元每年的人数都有几十人,而科举制度中的状元每3年仅产生1位。
在清朝,科举制度会试每3年组织一次,大约产生200-300名进士,分为一甲、二甲和三甲共三等,其中一甲中的头名就是状元。在众多的古装剧中,我们都知道状元是要经过皇帝当面考核的,不仅能够游街接受道贺,而且拥有在宫城骑马的特权,运气好的还能被皇帝赐婚。当然,并不是文章写的好,得到皇帝和考官喜爱就能当状元。在古代,朝廷对状元的长相有一定要求,太丑的进士当不上状元。比如唐朝的钟馗就是一个不幸的状元,他因丑陋被唐德宗嫌弃,失去了状元功名。
据统计,古代科举制度存在的1300多年间,仅仅出现过504位状元。如果能够成为状元,基本上就意味着可以担任5品以上的官员。因为经过皇帝钦点和当面考核,状元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提拔。可以说,状元的身份是成为朝廷重臣或千古名臣的第一步。
由此可见,从考试难度、身份地位和人生影响等角度来看,现代高考中脱颖而出的大学生,与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状元、举人和秀才相比,显然是不能直接拿来做对比的。如果非要把科举身份与现代身份进行类比,个人认为:
1.童生相当于大学生。童生的身份就相当于大学文凭,是对数年寒窗苦读生涯的肯定,也是对知识量和学习能力的一种基本认证。比如优秀童生孔乙己,不仅精通四书五经,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4种写法,甚至还能写一手漂亮的书法,现代大学生未必能胜过。
2.秀才相当于研究生。古代1个村庄也就几名秀才,不仅有资格担任县衙里的正处级领导,还具备教书先生和讲师的能力。客观上讲,秀才是要优于研究生的。
3.举人相当于博士。我国每年产生博士的数量为7万多名,而明朝每年产生举人400人,即使考虑人口基数的因素,举人也比博士稀缺的多。博士从政一般为正处级干部,而举人最差也是个7品县官,至少是个副厅级。
4.进士相当于中科院院士。我国中科院现有院士1100多名,2017年新当选的院士有61人。清朝每3年产生进士200多位,基本与院士的数量接近。
5.状元相当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状元这个还真不好类比。目前我国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别是2012年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以及2015年屠呦呦的诺贝尔医学奖,大约每3年一位。希望我国诺贝尔奖的获奖频率能够长期保持,这些获奖者便是中国现代的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