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我在離開電視圈三十年後,又站到了熒光屏前面,謝謝鳳凰衛視,他們要我做節目,給我很大的自由,說我講什麼都成。
不過沒這麼簡單,他們又花好幾個月的時間做了個民調,在網上調查大家希望我講些什麼,我想就少數服從多數,尊重大家的意見吧!
根據五萬五千多人票選,在我的十七本書當中。最多人曾經閱讀的是《 我不是教你詐 》,占了12.5%,其次是《 超越自己 》占10.4%。當問題是對我哪種類型的作品比較感興趣時,31.2%選了“處世”,27%選擇“勵志”,23%選了“情感”。
我想在未來的節目裡,我就把這些項目的内容結合在一塊兒來談吧!一方面在特定的期間,集中談處世,勵志或感情,一方面不要太拘泥,可以随時把内容延伸出去。
話說回來,無論處世、勵志、感情,甚至文學、藝術、自然,不都是生活嗎?是以整個說起來,我談的是人生,是生活,從最生活的地方談生活,希望即使是國小生也能聽得懂。
經常有人問我,自認為是文學家、藝術家、教育家、演講家,還是慈善家,我的答案是我甯願做個“生活家”,就是在生活中感悟的人。所謂“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 禮記大學 》篇裡也說“緻知在格物”,意思是隻要我們深入地探讨每樣事物的道理,就能得到系統的知識。
還是舉幾個通俗的例子吧——阿基米得是怎麼發現浮力的原理的?據說是他有一天洗澡,水放太多了,當他坐進浴缸,裡面的水溢了出來,于是靈光一閃,光着身子就跑出去,大叫“發現了!發現了!”他的靈感不是從生活中産生的嗎?
還有牛頓是怎麼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不是據說因為他被樹上的蘋果打到,于是想蘋果為什麼往地面落,月亮卻不往地面掉,于是研究發現的嗎?
伽利略也差不多,他關于“鐘擺原理”的靈感是怎麼來的?不是據說他有一次去比薩大教堂,看見裝修勞工碰到的吊燈擺來擺去,于是往深處研究的嗎?
連愛因斯坦都因為在伯恩坐電車的時候,看着城市裡著名的鐘樓,心想如果電車以光速飛離,鐘樓上的時間和電車裡的時間會不會不一樣,而漸漸想通了相對論。
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是以一切都以這個世界為基礎,一切靈感都由生活裡産生,文學家在生活中有感悟,蟲鳴、鳥啭、竹韻、松濤、殘花、落葉、風霜、雨雪,哪一樣不在生活中。藝術家,無論畫的是人物、山水、花鳥,又有哪樣不是在生活中見到的?
就算抽象畫,也是由生活中抽象的。譬如這張,我二十歲畫的畫,乍看挺抽象,其實是畫台灣墾丁公園的鐘乳岩洞。又像這張我前兩年畫的山水,不是既抽象也具象嗎?再簡化一點,就怎麼都看不出是瀑布了,隻是它再抽象,還是由生活裡産生的。
詩歌音樂也一樣,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就說了詩是心情的一種表現,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因為心裡有情,有感動,是以說出來;說不夠,還要拉長了調子嗟歎。嗟歎還不夠,就要泳歌;唱還不夠,不自覺地就手舞足蹈起來。于是我們發現詩歌,舞蹈,音樂,不但由生活裡産生,而且是相通的。那源頭,那産生的力量,是我們的心,也是在生活裡的感觸。
是以我要說無論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畫家、音樂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家”,當他們從生活裡産生靈感,經過思想、創作,成為理論和作品之後,還是要用在生活之中,任何一種創作,如果不能落實于生活,幫助我們生活,引不起我們的感動,都是死的。
這個《 世說心語 》的名稱,是源自劉義慶編纂的名作《 世說新語 》,在劉義慶的書裡,記載了很多當時的小故事,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等很多類,都寫得很淺白,有的能引人一笑,有的能發人深省,我的這個《 世說心語 》也一樣,非常輕松,十分實用。
書裡,源自生活的諸多小故事、小段子輕松道來,親切如話家常;暗藏其中的人性美醜、處世哲學一點即明,警醒如醍醐灌頂。深入淺出、以小見大,這是劉墉"心語"的最大特點。它是處世秘笈,同時也是一本字句中藏滿關愛與溫情的墉體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