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學生,就業or擇業?

      這段時間在北京一家公司做項目。

     上個月初,早晨上班時在公司門口,給大樓做衛生的一位大姐向我打聽我所在公司的情況,問我們是不是做外貿的,說她的孩子是學商務英語的。我說我們公司是做軟體開發的。可能是替子求職心切,她連忙強調這個工作她的孩子也能做,盡管她可能連什麼是軟體都說不清楚。我隻能很遺憾地告訴她,這裡的工作并不适合她的孩子。

      她說她的孩子去年畢業,一直沒有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也不想先找個專業不對口的工作幹着,因為想着最終還是要從事本專業的工作,就不想繞個圈子了。這位母親最後感歎道:看來,上個大學也沒有什麼用處啊!

      應該說,這個例子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大學生,都會對未來充滿憧憬,對自己的職業發展,也多少有些規劃。但是畢業後,由于各種原因,卻找不到心目中理想的工作,甚至像這個案例一樣遲遲未能就業的,應該不在少數。轉眼已是4月,新的一屆大學畢業生又浩浩蕩蕩地加入了求職大軍,類似的現象又會大量重演。為了幫助他們擺脫狹隘的求職觀念,順利就業,作為過來人,我想對這種現象發表一點看法,希望對他們有所借鑒。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這種現象的就業理念。這種理念認為上大學就是為了學習一門專業技術,那麼自然而然地,找工作的時候就要找專業對口的工作,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優勢。這裡首先就涉及到了對高等教育如何了解的問題了。筆者在博文《國人對高等教育的普遍誤解》和《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等文中,就指出了這種了解的狹隘性,在此不再贅述。

      最關鍵的是後一點。這種觀點可能會認為,自己的專業辛辛苦苦學了四年,如果能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就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豈不最好?如果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工作所需的知識就需要重新學起,這樣在競争中就處于劣勢,不利于自己的職業發展。而且,這也否定了自己一直以來對大學的了解,心中的滋味兒當然不好受。

      應該說,這種心情是可以了解的。從事專業對口的工作,不但能學以緻用,而且也可能是自己的興趣所在,這都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競争力。然而,當發現此路不通,卻不能及時改弦易轍,另求他途,則屬于畫地為牢,自己限制了自己的發展。

      相信很多在校大學生都會根據自身的專業、興趣等等因素,對自己的職業發展做了一個初步的規劃。這當然是必要的,也是值得鼓勵的。然而,大學生畢竟沒有出道,沒有真刀實槍地在現實社會中練過。做職業規劃時,就不可避免地有一廂情願的成分,即憑着自己對某種職業的了解或者說猜測,來做自身的規劃。然而到了找工作的時候,卻發現外面的世界,與自己的想象相去甚遠。而心目中理想的工作,也還隻是存在于心目中。此時,是及時調整對工作的期待,盡快就業;還是堅守原來的規劃,遲遲不能就業,就是一個關鍵的問題。而在我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既然之前的規劃帶有不現實的因素,而且已經被實踐所證明,那麼明智的做法就是順時而動,及時調整自己對職業的規劃,先就業,再擇業。

      應該說,及時調整職業規劃是生活的常态,對于職場老手都是如此,更不必說職業規劃還不成熟的大學畢業生。青年人的一大困惑就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那麼,就請放下自己那些被證明為不切實際的憧憬和設想,先找到一份工作,在工作中鍛煉、發現自己的能力。就是在這種摸着石頭過河的過程中,我們才能夠逐漸明白自己能幹什麼。那種按照自己年輕時的設想一步一步地實作自己夢想的願望,是一種被稱為偶像劇的東西,而不是現實的生活。

      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若要真的從事一份專業不對口的工作,可能很多畢業生就像上文所分析的那樣,心有不甘。正如上述案例中的主人公,總想着最終還是要從事本專業的工作,也就不願意繞個圈子,先找份其他的工作幹。在這裡,我不得不再啰嗦一遍:高等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人的學習能力,而不是具體的專業技術;你的核心競争力也在于你的學習能力,而不是具體的專業技能(詳細資訊請參考:《國人對高等教育的普遍誤解》和《教育的本質是什麼》)。首先,即使你從事的是本專業的工作,工作中也還是有很多專業和非專業的知識要學習。其次,年輕人剛參加工作時,一般不會被賦予高難度的工作,實際上此時對專業知識的要求不會太高。而且大學裡學到的知識,長時間不用就會忘(其實任何知識都如此)。到用的時候,還是要重新學習。

      另一方面,在工作中,可以培養自己的情商。如大學裡自由散漫慣了,就缺乏與人合作、溝通的能力,也容易不把工作紀律放在眼裡、不服從管理(我猜這可能是有的用人機關不敢用大學生的一個重要因素,甚至是比知識技能欠缺更為重要的一個因素)。而在工作中,由于有了生存壓力,克服這些缺點就有了動力。最重要的是,專業是否對口,是在找第一份工作時比較在意的因素。然而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對自身及外部環境有了一定的了解,可能就會有更多、更重要的因素來影響自己的職業規劃。此時,專業是否對口的問題,可能就不是一個問題了。

      是以,綜上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專業是否對口,你已經掌握了什麼知識,對于你的意義并不像你想象得那麼大;遲遲不能就業,就不能在工作中得到鍛煉(知識和情商上),進而導緻自身的落後。

      從經濟角度來講,早一天參加工作,就意味着早一天擺脫對父母的經濟依賴,早一天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相信大部分大學生,都來自于普通家庭,父母養育自己已20多年,也慢慢老去。此時若要啃老,于心何忍?例如本文的案例,那位大姐千裡迢迢(她自稱四川人)趕到北京,做着打掃衛生的辛苦工作,想必家庭條件不會太好。在這裡,真心希望她的孩子能夠體諒到父母的辛勞,盡快自立!

      先就業,再擇業,不是一個無可奈何的下下策,而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