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一個男嬰在湖南醴陵呱呱墜地,父母為他取名為劉詠堯。5歲起,劉詠堯就進入家塾讀書,學習十分刻苦,10歲那年,考入湖南省立嶽雲中學,3年後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朝陽大學,劉詠堯是當之無愧的天才。

若是按照這樣的路繼續走下去,喜好文學的他未來興許會成為一名文學家,或是教育家,然而他身處的環境,改變了他的選擇——上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正值軍閥混亂時期,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文學注定解救不了危亡中的國家。
經過慎重思考後,劉詠堯決定棄筆從戎,1924年,劉詠堯順利考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進入第一期第六隊受訓,這一年他不過15歲,是同期最小的學員。但年齡,從來就不是阻止他前進的障礙,自入學以來,劉詠堯各科成績,均名列前茅。
次年,劉詠堯畢業,他前腳剛走出校園,後腳就加入了東征隊伍,憑着不怕死的勁兒,他被任命為沖鋒隊隊長,多次負傷仍然不願下火線,立下無數戰功,故而被升為營長。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戰事一結束,他立馬遠赴蘇聯,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深造,這個班可不得了,被尊稱為“理論家班”,左權、李卓然、屈武等人都是這個班出來的,在這裡,劉詠堯結識了無數志同道合的人,能力也得到迅速提升。
1927年,劉詠堯學成歸國,被任命為陸軍中校營長,短短1個月後,就升為上校團長,這一年他不過18歲,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劉詠堯不驕不躁,一路高升,其實他本想着可以繼續上戰場,組織上卻将他調到了文職部門。
雖是遺憾,但既然做了,就要做好,擔任宣傳處副主任時,劉詠堯不但創辦了劇社,還兼任國立中央大學教授、中正學校校長,當年由他組織的全國童子軍第一次大檢閱,人數多達萬餘人,轟動一時。
1945年,抗戰進入尾聲,劉詠堯也因多年功績,被國民政府授為陸軍中将,年僅36歲。1949年12月,因一些特殊原因,劉詠堯前往中國台灣,從此以後,他便漸漸退出政壇,回歸于家庭,隻是閑暇時去一些大學當當教授,寫寫文章,他的《政治學概論》、《人生哲學論》、《經濟學概論》等書,廣受好評,劉詠堯也被稱為“儒将”。
别看劉詠堯在戰場上是一員猛将,對待孫子孫女,那是無比溫柔,特别是孫女劉若英,簡直被他捧在手心裡,劉若英曾回憶道,小時候自己犯錯,被老師打了手心,爺爺知道後,氣得要去找槍,對于劉若英而言,爺爺就是保護全家人的大英雄。
後來,劉若英成了歌手,并且憑借着《為愛癡狂》、《後來》、《很愛很愛你》等歌曲,火遍大江南北,而爺爺最喜歡聽她唱的,還屬《黃埔軍校校歌》,這也是老爺子一生中唯一能唱全的,最愛的歌。
雖然身處中國台灣,但老爺子一生都記着大陸,心系兩岸關系,曾以中國和平統一協進會通路團名譽團長的身份前往北京通路,并多次呼籲黃埔的老同學們為兩岸和平盡一份力,而且孫女每次來大陸演出,他都要再三交代:“這次你去大陸,是身負重任的,你要為兩岸和平做出貢獻知道嗎?”爺爺的話,是劉若英的精神支柱,她也曾多次說過,自己如今的成就,離不開爺爺的教誨。
1998年8月22日,劉詠堯病逝于中國台灣,享年8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