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年含淚埋掉這個“寶貝”,大将故地重遊挖出此寶時很多人淚奔

1927年11月湖北黃麻起義以後,鄂豫皖邊界地區舉行了多次武裝起義,先後建立了紅4軍和紅25軍。

1931年11月,兩軍在湖北省黃安縣七裡坪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總政委。

1931年冬,紅四方面軍揮師南下,攻打黃安城(今紅安縣)。城裡守敵有一萬多人,防禦工事堅固,還配屬一個炮兵營。紅四方面軍不僅沒有炮兵,也不懂爆破,于是,采用圍點打援戰術。

黃安被圍困月餘,敵人援兵幾次都被打退,但城門還是沒能攻開。最後,紅四方面軍決定用紅軍當時唯一的飛機進行轟炸。

紅四方面軍怎麼會有飛機呢?

這架飛機是德國造的教練機,一年前從國民黨手中繳獲的。

紅軍兵工廠的勞工們,從敵機丢下的“臭炸彈”裡,挑選了兩個100多斤的,修好了撞針和雷管,又在機翼下安裝了兩個挂彈架。這樣,進階教練機變成了轟炸機。

《曆史的回顧——徐向前元帥回憶錄》中寫道:“第四方面軍總部決定,12月22日夜間攻城……那天白天,陳昌浩坐上飛機……飛機到達黃安上空後轉了幾圈,敵人以為是給他們空投物資來了,紛紛跑出準備搶東西。萬萬沒想到,來的卻是紅軍的飛機。撒了些傳單,還丢了兩顆大炸彈,搞得敵軍慌亂不堪。”

當年含淚埋掉這個“寶貝”,大将故地重遊挖出此寶時很多人淚奔

徐向前

就這樣,中國工農紅軍完成了戰史上對敵的第一次空襲。黃安守敵驚懼萬分,害怕紅軍飛機再飛回來,加之城内即将彈盡糧絕,幾天後,敵軍棄城南逃。紅軍乘勝尾追,将逃敵全殲。

徐帥筆下在飛機上撒傳單與扔炸彈的陳昌浩,是紅四方面軍的總政委。那一代人,無論是軍事指揮員還是政工幹部,關鍵時刻均能身先士卒,都是個頂個的好漢!

這架飛機是如何繳獲的呢?

1930年3月16日上午,國民黨空軍中校隊長的龍文光奉命駕駛飛機從漢口飛往河南開封執行緊急空投通信任務。途中遇到了大霧,加之缺少燃油,飛機迫降在了今天的河南羅山縣陳家河附近。當時在附近的赤衛隊員将這架飛機俘獲,并俘虜了飛行員龍文光。

随後,根據鄂豫皖革命委員會軍事委員會主席徐向前的訓示,鄂豫皖邊特區手槍隊隊長錢鈞帶人把飛機拆卸開,以螞蟻搬家的方式把它運到了特委所在地河南新縣的新集。

錢鈞,河南省光山縣人,13歲入少林寺攻習武功,18歲回歸故裡,1925年開始參加革命活動,後為開國中将,曾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

被俘虜的龍文光本來就是一個很有志向的軍人,在與徐向前一番談話後,他深感投奔共産黨是正确的選擇。

當年含淚埋掉這個“寶貝”,大将故地重遊挖出此寶時很多人淚奔

龍文光

第二天,龍文光即表示了自己要參加紅軍的意願。徐向前一聽,緊緊握住他的手,高興地說:“祝賀你和你的飛機走向光明,我代表蘇維埃政府,歡迎你參加紅軍!”

為表示自己參加紅軍的決心,龍文光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龍赤光。

龍文光找來懂機械知識的幫手,把飛機進行修繕,組裝起來,并在機身上塗上一層新的油漆。飛機尾巴上的青天白日徽記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兩顆鮮紅的五角星,命名叫“列甯号”。

為了加強對“列甯号”飛機的使用和管理,1931年5月,鄂豫皖軍委還在新集專門設立了我軍曆史上的第一個航空局,由龍文光任局長。

此後,“列甯”号飛機經常從新集機場起飛,在大别山、固始、潢川一帶執行空中偵察和投撒革命傳單任務,給敵人以很大震動。

1932年6月,國民黨以30萬人瘋狂“圍剿”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蔣介石親自坐鎮武漢,先後調集4個航空隊幾十架飛機,想在空中打掉龍文光和他的“列甯”号飛機。

但是,在幾次驚險的遭遇戰中,龍文光都以他精湛的技術和過人的膽識跳出了敵機的圍追堵截,還擊傷了一架敵機。

蔣介石氣壞了,懸賞10萬大洋抓捕龍文光。

紅軍處境日趨險惡,經常轉移,而龐大的“列甯”号飛機,每次轉移都十分費力。

無奈之下,紅軍隻好把“列甯”号飛機拆卸開來,專門調了一支幾百人的隊伍,擡着被拆卸的飛機部件,翻山越嶺與敵人周旋、打遊擊。然即便這樣,仍顯得笨重。

萬般無奈的徐向前忍痛下令:為了便于消滅敵人,就地埋掉“列甯”号飛機。

紅軍航空局局長龍文光也不幸于1932年9月10日被國民黨軍隊抓獲。 蔣介石勸降未果,殘忍地将其處以極刑。

犧牲時,龍文光年僅34歲。

紅軍航空局也自然解體了。

當年含淚埋掉這個“寶貝”,大将故地重遊挖出此寶時很多人淚奔

1951年9月,時任湖北軍區司令員、後為開國大将的王樹聲率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據地通路團鄂豫皖分團,來到闊别20年的大别山慰問老區人民時,大别山的群衆又用鋤頭将他們精心保護的“列甯”号從冰冷的山坳中一部分一部分地挖了出來。

當“列甯”号那鏽迹斑斑的殘體再一次出現在人們面前時,大家沉默地摘下帽子,悲壯地低下了頭,哭聲一片,淚奔如泉,不禁想到了這紅軍第一架飛機的貢獻,想到了第一個紅軍飛行員龍文光……

“列甯”号作為我軍曆史上的第一架飛機,其殘體至今還陳列在中國航空博物館裡。(劉繼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