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一位記者遠赴異國他鄉緬甸采訪了一位耄耋老人。在鏡頭前,老人用铿锵有力的聲音說道:“我是中國人,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不想我的孫子孫女成為外國人。我的心願是讓我的孫子孫女回祖國落戶,這是我最大的心願”随後這位老人沉默了......
這位老人是誰?他有些哪些不為人知的經曆?最後卻流落到異國他鄉?老人生平最大的心願回國最終實作了嗎?

老人名叫李光钿,1922年12月24日出生于雲南省宣威縣,一個賈姓的農民家庭,父母給他取名叫賈崇康。
當時的雲南軍閥混戰,自然災荒不斷、百姓流離失所,父母無力養活五個孩子。于是,就把他寄養在了鄰村的一個姓李的家庭,改名為李光钿。
養父母對李光钿疼愛有加,視為己出。雖然生活清貧,但是養父母還是給予了李光钿最大的關愛。
到了讀書的年齡,雖然養父母家庭貧窮,但是依舊省吃儉用把李光钿送到了學校。李光钿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讀書集會,學習非常刻苦,空餘時間幫養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抗日戰争爆發後,雖然雲南是大後方,但是抗戰救國的熱情并沒有因為遠離了前線而減退。
1937年8月,雲南省龍雲參加南京軍事會議時表示:
當盡以地方所有之人力、财力,貢獻國家,犧牲一切,奮鬥到底,俾期挽救危亡,滇省軍隊已經整理就緒,随時皆可為國家而效命也。
回到雲南後,龍雲即着手開始對雲南軍隊進行整編。在28天的時間内将全省最精銳的部隊整合為了一個軍,這個軍便是第60軍。
60軍總兵力有4萬餘人,是當時中國軍隊中兵力非常充實的,而且兵員素質較高、訓練充實。
由于雲南與法屬越南接壤,60軍的武器裝備以法式武器和比利時武器為主。除此之外,每名士兵還有一頂法式鋼盔,這在民國地方軍閥中是非常罕見的。
60軍每個步兵連有148名士兵,裝備有63支步槍、20支手槍、6挺輕機槍、3具擲彈筒、3挺重機槍、3門迫擊炮,這樣的武器裝備,在那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可以說是一支名副其實的精銳之師,也是雲南集一地之力所能集結的最精銳的部隊。
60軍編成後,迅速出滇開赴前線。正在讀書的李光钿和同學看到滇軍奔赴前線抗日,内心非常激動,也想參軍抗日,但是由于正在讀書和年齡尚小未能如願。
滇軍雖然武器裝備好,但是卻缺乏運輸工具,隻能徒步行軍......淞滬會戰結束後,由于南京的快速淪陷,60軍赴武漢待命。
到達武漢後,蔣介石看到這支精良的部隊非常興奮,特令60軍沿着漢口繁華市區繞行一周,以向當地群眾和外國使節展示中國尚有這樣一支精銳部隊尚未投入前線,以鼓舞民心士氣。
同時蔣介石下令将60軍改為特種軍,配備了20多輛汽車。另外還撥給了60軍500支德國造駁殼槍、300支左輪手槍以及10萬多發子彈。
抗日戰争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改變戰略重點,希望可以占領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獲得戰略物質,同時切斷美、英等國援華國際通道。
而日軍一旦占領緬甸,控制滇緬路,援華物資就難以運往中國,中國抗戰就難以維持。
面對這樣的局勢,中國決定編組遠征軍赴緬甸支援英軍對日作戰。中國遠征軍進抵雲南時,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李光钿參加了遠征軍被編入:遠征軍第71軍28師83團。
經過短暫的訓練後,李光钿就開赴前線。在戰場上,李光钿心中隻有怒火,看着身邊戰友一個個犧牲,李光钿沒有絲毫畏懼。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李光钿多次立功。
1944年6月4日,松山戰役打響。在戰鬥中,83團和82團是主攻部隊,6月5日,遠征軍82團率先進入陰登山陣地,戰鬥打響後,異常慘烈,經過激烈戰鬥,沖擊山頂的82團3營僅有一個排的人生還。
而日軍還在頑強的抵抗,随後,李光钿所在的83團,接到了進攻陰登山主峰的指令。李光钿和戰友冒着日軍的炮火向山頂沖鋒,身邊戰友一個個的倒下,李光钿心中沒有任何恐懼。沖到山頂和日寇展開肉搏,戰友們渾身都是鮮血,戰鬥異常慘烈,幾十名日寇倒在了李光钿和戰友們的刺刀下......
李光钿回憶道:“松山戰役相當惡劣,收複陰登山戰鬥中,我們一個連一百四五十人,到戰鬥結束後,就剩七八個人了......”
在這場戰役中,李光钿身負重任,在龍陵黃草壩軍部野戰醫院接受治療。慘烈的戰場,讓李光钿心有餘悸,出院後,李光钿找了個機會脫離部隊,在雲南騰沖替人打零工謀。
抗日戰争勝利後,本以為和平要到來了,内戰的爆發,李光钿遠走異鄉,定居在緬甸。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讓李光钿激動無比,可就在他滿懷欣喜的想要回國時,一道晴天霹靂從天而降:由于他沒有中國國籍,是以無法回國。
而且在那個年代當中,“遠征軍”在緬甸人眼中一直是個敏感詞彙,因為在緬甸人的眼中,“遠征軍”也是一支侵略的隊伍,是以李光钿不得不掩蓋自己軍人的身份。
時間過了太久,也無人可以去證明他軍人的身份,是以他“遠征軍”的身份,成了一個永遠的秘密。
在異國他鄉,李光钿遇到了一位因戰亂逃到當地的雲南女子楊增芬,共同的經曆讓兩人心心相惜,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之後,兩人就在緬甸結婚了,育有一個兒子和三個女兒。
由于不懂緬甸語,還是外國人,除了在戰場上打炮,李光钿沒有什麼手藝。拉闆車、下苦力修路,憑借着中國人的勤勞和忍耐,李光钿在密支那謀得了一條活路,
雖身在緬甸,但是李光钿的心卻始終屬于祖國,雖然非常貧窮,他将一一三女全部送入華人學校,說中文,寫漢字,教他們“仁義禮智信,天地君親師”。
幾十年的漫長歲月中,李光钿一直沒入緬甸籍,盡管這給他們一家人的生活帶來了數不盡的麻煩——高昂的居住稅、鄰裡的排擠、當地政府的歧視。但他堅持認為自己隻是在緬甸“做客”,終究是要“回家”的。
而緬甸當局經常詢問李光钿要如何界定他的身份時,李光钿揮手告訴他們:“我們在緬甸是客人,我們遲早是要回到我們的祖國的,如果我死在了緬甸,我也會讓後代把我的骨灰埋在中國的。”面對老人這樣的回答,當局用高額的居住稅和不間斷的麻煩騷擾老人一家。
據李光钿兒子李玉明回憶道:
上個世紀90年代,是緬甸最困難的時期。他們一家隻能在伊諾瓦底江北岸遷移。然而,北岸政局動蕩,民族地區武裝分離主義,全家人藏身西藏岌岌可危。
1990年,在一個中國人的幫助下,李光钿秘密的回到了祖國,在母親的墳前長淚不止,卻因老伴患急性胃穿孔病逝而不得不在3天後傳回緬甸。
這次短暫的回國,讓李光钿對回到祖國充滿了希望,與兒女促膝長談時常常會說到:我要帶着你們一起回家,一起回到祖國,你們都是中國人,身上流着中國的血。”
1997年,由于緬甸一些政策的寬松,李光钿在國内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帶着兒子順利回到老家,令他失望的是,他被告知:“由于他的四個孩子都是出生于緬甸,沒辦法認定入籍。”李光钿不願一人生活,隻得住了一段時間後,無奈傳回緬甸。
雖然這次回國讓他失望,但是并沒有動搖回到祖國的決心。随着對政府對抗日老兵的重任和關懷,在2005年時,中國駐緬甸大使的幹預下,李光钿終于不用再繳納“居留費”。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2009年,政府開展了"尋回抗戰老兵活動"。李光钿的事迹被政府有關部門了解,通過雲南省政府,雲南省慈善總會和雲南省政協報的幫助,李光钿再次回到了祖國。
4月30日,這位抗擊日軍流落到異國他鄉的遊子在兒子的陪同下再次回到了宣威市洛水鎮灰硐村老家。
這次回國,李光钿老人也深感自己時日不多,強烈要求落戶家鄉,擁有真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老人的願望得到了宣威市政府的高度重任,經過認真核查,公安部門采取特事特辦,在老人返鄉期間為他抓緊辦理落戶手續。
這位流落緬甸六十餘年之後重返家鄉的故事,這位身在異鄉、心向祖國的老英雄感動了許多與他素不相識的人。宣威市公安部門采取特事特辦,為老人辦理了落戶手續。
5月7日,落水派出所的戶籍民警把簇新的戶口簿交到李光钿老人的手中,同時還為他辦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老人飽經風霜的臉上綻開了笑容。
這次回國讓老人感受到了家鄉人民和祖國對自己的關懷,同時也達成了老人畢生的心願。
老人沒有沒有想到此次回國會了卻畢生的心願,在家鄉高興之餘,他更想急切回到緬甸,告訴家人。
這次回到緬甸,李光钿老人特意到緬甸密支那遠征軍30師墓地進行祭拜。老人用顫抖的手深深敬了一個軍禮,激動的說道:
各位老同志,各位老英雄,雖然我們替國家出了一點點力。但是,國家人民都還沒有忘記我們......
2015年3月28日,老人在兒媳和孫子的陪伴下,李光钿從密支那入境并乘車抵達昆明。
回到故鄉,這位抗戰老兵受到了全城居民的熱烈歡迎,老人笑着用道地的宣威口音向人們表示感謝。在孫子攙扶下,李光钿跪在母親墳前不停磕頭,嘴裡念叨着:“我回來了、我回來了......”對李光钿老人而言,他既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故國的人們終究沒有忘記他。
這次回到家鄉後,李光钿仔細看着熟悉又陌生的家鄉,故鄉在老人眼中并沒有太大的變化,還是曾經熟悉的看房子,他告訴兒子李玉明,記得最清楚的是:
小時候,學校後面有個魚塘,宣威山上有個山洞。他經常和他的朋友在那裡玩。
曾有一批老兵和李光钿的人生軌迹相同。但時光倒轉,歲月匆匆,曾經龐大的遠征軍隊伍接踵故去,李光钿成了“最後一位”。
如今,緬甸最後一位遠征軍老兵,走了……2020年8月15日淩晨3點,緬甸最後一位遠征軍宣威籍老兵李光钿與世長辭,享年100歲。但是老人是幸運的,他完成了一生最大的心願——回到祖國。
8月17日,李光钿老人的追悼儀式将在緬甸密支那舉行,老人的孫子李發霖,如今居住在昆明。因其他原因,無法赴緬參加祭奠活動,隻能在昆明默默地表示哀悼。
我們短短的一生,能有多少年呢?李光钿老人用了65年的時間隻為完成一個心願——回到祖國、回到家鄉!
就像老人所說的那樣:“我是中國人,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最大的心願是帶領我的孩子回到祖國。”
落葉歸根是每一位中國人的情懷,李光钿老人離世了,但是他完成了最後的心願。那些長眠于異國他鄉的抗日老兵,你們永遠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而國人也永遠不曾忘記過你們!
緬懷緻敬所有長眠于異國他鄉的遠征軍先烈......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