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時代的發展,在千年的時間裡,人類的手工藝術,也在不斷發展。從商朝的青銅器開始,再到明清時期的陶瓷器,中間十幾個朝代都有着屬于自己特有的手工藝品。當然,在今天裡,它們要麼陪着主人埋在地下,要麼就是重見天日落入收藏家之中,或是博物館之中。
流落在民間的藝術品,相比較起來,數量和品質都要低于博物館當中的藏品。可有的時候,就是會在尋常之中,出現一個例外。就在前幾年的鑒寶節目中,就出現了一個流落在民間的國寶級“
蘿蔔
”,這個文物甚至讓專家都感到震驚,不敢對其估價。

這一切,還要從2008年開始說起,據它的擁有者介紹說,數年前自己出門旅遊,在一個店裡偶然相中了這個特殊的“
”。當時他看到的時候,對這個“
”很是好奇,而店主也一直介紹這件古董的價值和優點。雖然這件“
”隻是乾隆年間的古董,但是雕刻精美優良,讓他一見鐘情,最後和老闆讨價還價之後,用四十萬買了回去,準備在家裡放着。
但是四十萬也是一筆巨款啊,而且他對古董此前,也是一竅不通,家裡人也沒有這方面的癖好,自然是對他很埋怨,花錢買這種不知道真的假的東西。埋怨的人多了,時間久了,讓他對
“蘿蔔
”的“
愛情
”也消磨了,這個時候正好鑒寶節目盛行,他為了給家裡人一個解釋,也為了讓自己心安,這才帶着它上台。
一開始專家對這種故事,也隻是抱着一種“
我懂你
”的心态。畢竟這種情況也不少見,經常有人被造假的古董坑得傾家蕩産。但是鑒定還是要做的,讓嘉賓得到答案,也是他們上台的義務。可這一看,就讓專家的手,都開始顫抖起來,因為這件玉器,甚至要比他見過的大多數玉器都好。從材質和外形上看,這個“
”長十五厘米左右,由和田玉所制成,通體呈現出淡黃色,遠處在光線照射下,就像是一個市場上常見的蘿蔔。
但是靠近以後,就能發現其雕琢的功夫,實在是世所罕見,除了蘿蔔本身,其頭部的葉子和螞蚱,更是神來之筆。不知情的人看來,或許以為這沒什麼好吃驚的,但在專家的眼中,這幾片葉片,其實是整個雕刻手藝的集大成者。原因就在于,這葉片上的紋路,若是用放大鏡看,你甚至還能發現,上面的紋路,都各不相同。
更别說上面的螞蚱,在專家用放大鏡仔細看過後認為,如果這個玉器是假的,那麼能做出來這個“
赝品
”的人,恐怕有着不遜于清朝雕刻大師的手藝和技術。因為哪怕是機器,也很難完整地雕刻出一隻栩栩如生的螞蚱,甚至連絨毛和觸須都做出來。因為隻要有一點震動,就會讓這隻螞蚱的“
逼真度
”前功盡棄。
但主持人和觀衆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憑什麼專家一看,就認為這一定是乾隆年代的正品呢?原因就在于,在此之前,河南的博物館裡,就展出了兩件和這個“
”幾乎一樣的雕刻,而這些雕刻的時間,無一例外,都是乾隆年間的作品。
而在曆史上,數百年的清朝統治下,乾隆這一代,也是最為繁榮的朝代之一。作為皇帝,乾隆的統治下清朝經濟繁榮,政局也很穩定。再加上當時他也不能像年輕一樣在外面騎馬狩獵,是以乾隆在文學方面,其實還是有點成就的。
比如說他一生就寫了将近四萬首詩歌,比《全唐詩》的總數還要多,此外還喜好各種曆史古董字畫,尤其是那些名人的孤品稀品。以至于為了表示自己占有這些東西,還會特意用不毀壞文物的手段,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名字。上級表示了自己的喜好,下級自然是在民間,大肆收購那些古董,沒有的話就指令有名工匠制作,用來讨好乾隆。
而在河南的博物館裡,就保留着兩件乾隆年間的玉器造型,一個是白菜,另一個就是蘿蔔,與專家手上拿着的文物,幾乎相同。這就使得專家立馬就判定,這一定是乾隆年間的珍品。而且上述的兩件,材質是象牙,但這件是玉器,雕刻難度上有着天壤之别,好玉料的擷取難度又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是以在專家看來,這個流落民間的“
”,是一件可以納入博物館的國寶級“
”。他還多次強調,自己沒法估價,因為這實在是太貴重,除非有更專業的鑒定手段,隻靠眼睛,是沒法估量價值的。
參考資料
:《清史稿》
圖檔來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