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位載人航天代表講述“飛天逐夢”,空間站建造階段大幕将拉開

12月17日,中宣部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邀請5位載人航天領域黨員代表圍繞“飛天逐夢寫忠誠”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載人航天精神被納入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系,自1992年我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20多年的奮鬥培養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戰鬥、特别能攻關、特别能奉獻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培育築就了偉大的載人航天精神。

在見面會上,5位黨員代表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曆,回應什麼是載人航天精神。通過他們的描述,我們看到了載人航天“三步走”取得的巨大飛躍和輝煌成就,明年,空間站建造階段大幕将拉開。

王珂:加班加點幾乎無休息日 完成研制工作

5位載人航天代表講述“飛天逐夢”,空間站建造階段大幕将拉開

工作中的王珂。受訪者供圖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內建技術中心主任王珂先後參與了神舟七号、神舟八号載人飛船、天宮一号目标飛行器、天宮二号空間實驗室以及空間站階段的空間應用系統的總體設計和載荷的研發工作。他也從一名普通的設計師逐漸成長為系統副總設計師,見證和參與了中國載人航天空間應用與科學的發展以及建設。現階段,他和他的團隊核心任務就是利用空間站平台打造多學科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空間科學設施,建設國家級太空實驗室,為科學家築夢九天創造良好的實驗條件。

5位載人航天代表講述“飛天逐夢”,空間站建造階段大幕将拉開

王珂和他的團隊。受訪者供圖

2003年,王珂進入中國科學院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這一年,航天英雄楊利偉乘坐神舟五号,圓了中國人千年的飛天夢想。王珂的第一份工作就參與了神舟七号,是中國第一次有航天員參與的艙外科學實驗,即固體潤滑材料暴露實驗。他作為技術負責人全程完成了實驗,覺得使命很光榮,但過程也很艱辛。

5位載人航天代表講述“飛天逐夢”,空間站建造階段大幕将拉開

目前,他和他的團隊主要工作是打造國家的太空實驗室,也就是把科學家地面實驗室搬到太空去。這個難度,一方面要滿足所有的科學需求,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對發射以及空間環境的适用性,而且還要保持後續長期的先進性,這對他們來說,挑戰是比較大的。“目前13個科學實驗櫃,也就是13個地面領域實驗室,都由我們團隊負責研制。從方案設計到産品研制,再到測試調試等一系列工作,這些年我們一直是加班加點,幾乎沒有休息日乃至都沒有過一個完整的春節,目前已經基本完成了全部的研制工作。”

湯洪波:11年刻苦學習和堅守 實作飛天夢想

5位載人航天代表講述“飛天逐夢”,空間站建造階段大幕将拉開

訓練中的湯洪波。受訪者供圖

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員、神舟十二号飛行乘組航天員湯洪波曾經是一名戰鬥機飛行員,安全飛行1000多小時。2010年,他通過層層選拔成為一名航天員,經過11年的刻苦學習與執着堅守,他于今年與乘組航天員指令長聶海勝、航天員劉伯明一起執行神舟十二号載人飛行任務。在軌期間,他們乘組3人用了大約一周的時間,建立起了空間站載人環境,完成了大量的航天醫學、空間科學實(試)驗,并且兩次空間出艙完成了艙外裝置安裝任務,在軌飛行的3個月後成功傳回地球。

5位載人航天代表講述“飛天逐夢”,空間站建造階段大幕将拉開

聶海勝、湯洪波、劉伯明(從左至右)。受訪者供圖

“第一次飛行,我進去第一個感受就是特别大,前面看過去好遠的感覺。”湯洪波分享了他執行神舟十二号飛行任務的感受。這是他的第一次太空之旅,充滿着挑戰,也是一次新奇之旅,“我回來以後看網友統計,說是火箭發射入軌以後,我向外看了11次。”湯洪波說,傳回地球他曾經說過,太空的生活很美好,回家的感覺真的好。

5位載人航天代表講述“飛天逐夢”,空間站建造階段大幕将拉開

湯洪波在進行水下訓練。受訪者供圖

“航天員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身體失重,心靈永不失重’。”湯洪波說,是黨和人民軍隊培養了他,讓他從一名普通的農村學子成長為一名飛行員、一名航天員,是祖國的強大為航天事業作出了有力支撐。他認為,載人航天精神是載人航天事業發展過程中積澱下來的、大家共同具有的一種精神品質,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财富,是黨的優良傳統以及時代精神的一種生動展現。同時,也是航天人代代相傳的紅色基因。

董能力:明年将進行6次發射 任務更加艱巨複雜

5位載人航天代表講述“飛天逐夢”,空間站建造階段大幕将拉開

2021年9月,董能力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參加天舟三号貨運飛船發射任務。受訪者供圖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總體技術局局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助理董能力主要從事載人航天工程總體設計和總體技術管理,協助工程總師開展空間站工程的總體技術工作。他全程參與了空間站研制建設。

5位載人航天代表講述“飛天逐夢”,空間站建造階段大幕将拉開

2019年2月,董能力(右)看望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院士(左)。受訪者供圖

董能力介紹,空間站工程立項之初,面臨着很多難題。比如空間站長什麼樣,空間站設計走什麼樣的路線,空間站怎麼建。那個時候航天員剛剛完成了短期駐留,交會對接任務正在實施,物資運輸系統和長征五号B運載火箭都還有待研制,可以說任務非常艱巨。空間站工程研制準備長達十年之久,許多設計研究人員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獻、默默堅守,每一個人都把建成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作為追求和夢想。正是廣大研制人員勇于攀登、敢于超越、嚴謹細實、團結合作,使得空間站工程的多項關鍵技術得以突破,一個又一個複雜的技術問題得以解決,也圓滿完成了前面的幾次任務,在許多方面實作了跨越式的一步到位。

比如,湯洪波所在的乘組第一次就完成了三個月的在軌駐留,健康精準地傳回了預定着陸區域。航天員和相應的支援設施第一次就完成了7個小時的出艙活動,實作了質的飛躍,“神十三”乘組王亞平作為女性航天員和她的同伴也是一次完成了6個多小時的出艙活動,堪稱完美;核心艙在軌測試狀态良好,許多名額都優于預期。

5位載人航天代表講述“飛天逐夢”,空間站建造階段大幕将拉開

2021年4月29日,董能力(右)和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院士(左)在天和核心艙發射任務現場。受訪者供圖

明年,将進入空間站建造階段,要進行6次發射,完成兩個實驗艙與空間站核心艙交會對接、轉位組裝,這是空間站建造的重大挑戰和決戰決勝的關鍵點,任務更加艱巨複雜,隻有持之以恒發揚載人航天精神,才能完成曆史賦予的任務和使命,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孫軍:明年空間站建造階段大幕将拉開

5位載人航天代表講述“飛天逐夢”,空間站建造階段大幕将拉開

工作中的孫軍。受訪者供圖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空間站任務總工程師孫軍26年來,始終在一線全程參與了從神舟一号到空間站階段曆次任務的飛行控制,親眼見證了工程“三步走”取得的巨大飛躍和輝煌成就。載人航天工程是一項高難度巨系統工程,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扮演着飛行控制“神經中樞”的角色,是飛行控制任務的組織指揮中心、控制計算中心、資料進行中心、分析決策中心,同時也是空間站運作控制中心,必須要保證十萬多個遙測參數和遙控指令絲毫不差,軌道控制要精确到毫秒、毫米,才能保證航天員時刻安全、空間站穩定運作。今年,控制中心完成了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5次重大任務,明年空間站建造階段大幕将拉開。

孫軍說,載人航天飛行控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保障絕對安全,系統的可靠性要達到4個9,就是0.9999,差萬分之一才到1。在系統研制設計的時候,就要充分考慮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把各項措施做到位、做到底。在任務執行的時候,正常飛行控制方案背後,要制定上千份、數十倍應急控制預案。

空間站要長期在軌運作10年以上,對控制中心來說面臨着很多新的挑戰和新的困難。他介紹,首先是任務密度高。在軌正常控制空間站運作的同時,今後每年要進行四到五次天地往返運輸任務,發射載人飛船進行乘組輪換,發射貨運飛船進行物資補給,是以一些重大任務的環節,如發射、交會對接、撤離傳回、繞飛等重大控制非常密集;其次,運作時間長。要開展大規模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試驗,地面需要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監視和控制,長時間的運作對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應急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除了要進行很多科學試驗,還要進行空間物資的補給、航天員的出艙活動、在軌的維護維修、機械臂的遙操作等複雜的、專業化的工作。

對此,控制中心設計了集中式與分布式相結合的新型飛控組織模式,采用資訊化、網絡化手段,建構了高效的運作控制體系,確定複雜的飛行任務有序執行;建設了高自主、高可靠、易擴充的飛行控制平台系統,實作高效監控能力。針對貨運飛船、載人飛船系列化、型譜化的任務,固化飛行準備流程,并将之标準化,針對一些應急需求,提出了應急流程。

柏林厚:空間站核心元器件實作自主可控

5位載人航天代表講述“飛天逐夢”,空間站建造階段大幕将拉開

柏林厚。受訪者供圖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航天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柏林厚先後參與研制了包括天宮一号、天宮二号和空間站等載人航天器。在天宮一号研制過程中,他作為電總體副主任設計師進行飛行程式的設計和資訊系統的設計;在天宮二号的工作中,他作為總體的主任設計師,負責整個系統的設計、內建和試驗;在空間站的工作中,他作為副總設計師,負責整個空間站的運作管理以及相關的地面研制工作。

5位載人航天代表講述“飛天逐夢”,空間站建造階段大幕将拉開

柏林厚和研制團隊。受訪者供圖

柏林厚表示,航天器關鍵技術是中國載人航天道路的鋪路石,攻克關鍵技術是航天人的職責和義務。他舉例稱,空間站元器件國産化,就是要求空間站的元器件都要自主可控,其中核心元器件要求百分之百國産。這是因為元器件是我們關鍵技術的基礎,如果元器件都靠進口,攻克關鍵技術是無從說起的。“我們團隊一起團結奮鬥,最終實作了這個目标。同時,還把國家相關領域和産業的國産化程序推進了一步,這是空間站工作的另外一個作用。”

研制團隊在關鍵技術攻關的時候,一般采取集中、封閉式辦公,長的好幾個月,短的也有幾個星期。集中辦公會比較艱苦,每天隻幹一件事情。但大家的目标是一緻的,從來不會說苦。

他說,研制隊伍有工作了30年以上的老同志,他們參與創造了載人航天精神,并一直在诠釋着這種精神。70後、80後扛起了自主創新的大旗,繼承了載人航天精神,并且正在傳承下去。而90後甚至95後這些剛畢業的大學生,有新視野、新技術,會把載人航天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劉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