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紀念王安石誕辰1000周年 《聽·見 鄞令王安石》線上展演

紀念王安石誕辰1000周年 《聽·見 鄞令王安石》線上展演

《聽·見 鄞令王安石》演出劇照。 薛雲 攝

中新網甯波12月18日電 (王題題 薛雲)2021年是曆史名臣王安石誕辰1000周年,12月18日也是王安石誕辰。當天,紀念北宋名臣王安石的原創劇本朗讀會《聽·見 鄞令王安石》在浙江甯波正式開始線上直播展演。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一生奔波為官,變法為民,在中國曆史上影響深遠。他知鄞三年,勤廉愛民,敢于創新,勇于擔當,摒除貪腐懶政,積極推動了甯波乃至于整個浙東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以至後人常說王安石在甯波“做了一千天官,但影響甯波一千年”。

為紀念這位北宋有名的政治實幹家,2020年10月,國家一級編劇、甯波市文化旅遊研究院副院長王曉菁,聯合該院青年編劇馬敏、青年文化學者周東旭,搜集整理王安石在鄞縣的曆史事迹,投入創作《聽·見 鄞令王安石》劇本,以期向今人再現王公當年的壯舉與精神。

《聽·見 鄞令王安石》劇本共分為“興水利、辦縣學、頒新法”三幕。為增強人物感,豐富人物的内心世界,三位編劇以王安石即将離開鄞縣,與幼年早夭尚未取名葬在鄞縣的小女隔空對話為“序”開啟了全劇。千年後,早夭的王女(劇中為鄞女)在戲劇的舞台上重生,化身說書人,串起了王安石在鄞縣的功績,也成為了整出戲的情感主線,将昔日王安石迎難而上的精神,傳遞給今天的甯波人。

作為甯波市文化旅遊研究院精品文化項目,“聽·見”系列以實驗性的方式進行跨界融合,有戲劇、朗讀、音樂、舞蹈、樂器等藝術,既秉持着中國傳統舞台的寫意韻味,又融入現代藝術表現的多樣性,呈現出新的舞台樣式來演繹故事。

而這次《聽·見 鄞令王安石》的創作,也像昔日王安石一般敢于打破以往“原創劇本朗讀會”的呈現方式,拓寬“聽·見”的表現手段,大膽做了新的嘗試。

2020年12月,《聽·見 鄞令王安石》曾于月湖西區曆史文化街區金彙小鎮百翠工坊試演,導演潔羅娃利用這幢傳統民居以三個移動的觀演視角,打造了一場演員與觀衆同步位移的沉浸戲劇,觀衆反響熱烈,也吊足了甯波戲劇圈的胃口。

如何讓觀衆對戲劇有更好的觀感,一直是“聽·見”系列的努力方向。

疫情之下,線上觀劇成為全球範圍内的觀劇新潮,大量優秀的國外戲劇錄制作品也不斷被引進中國展播,有别于影視作品的藝術、技術的雙重産物,也極大拓寬了衆人的戲劇視野。

基于此,今年《聽·見 鄞令王安石》嘗試采取庭院實景浸入式戲劇錄制,進行線上展播,一方面可以擴大作品的傳播,同時探索戲劇的鏡頭語言。

為此,三位編劇将劇本重新整改潤色,加重文本厚度與故事性,為藝術呈現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并于11月26、27日,在月湖金彙小鎮雲在書院(甯波戲劇書房)正式錄制。

導演潔羅娃從黑匣子劇場發散思維,在借鑒以往大量環境戲劇表現手段的基礎上,學習當下先鋒戲劇對鏡頭語言的應用,充分利用這棟明代建築四四方方的院落,打造了一個多元度的戲劇秀作品。

她以戲劇排演前的“劇本圍讀”入戲,結合劇本的情節主線,讓演員自然地遊離在鏡頭下,整出戲的排程既像讀劇、排練般自由松弛,同時又具備正劇的嚴謹和順暢。

可以說,《聽·見 鄞令王安石》秉持了“聽·見”原創劇本朗讀會的實驗性,又在環境戲劇與攝像鏡頭的加持之下,擁有了足夠的現代藝術性,實作了主創團隊線上展播的構想。

自12月5日以來,甯波相繼報告多例新冠肺炎确診病例,疫情防控工作緊張。此背景下,《聽·見 鄞令王安石》選擇線上展播,既紀念王安石誕辰,又緻敬迎難而上的抗疫工作者,也讓居家防疫的人們依然能欣賞到當地的原創戲劇作品,以藝抗疫。(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