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玉之風,千古一同,南宋時亦然,對玉器的尊崇更在金器之上。追求時尚、講究品位的社會風尚,使得玉器成為帝王将相、士夫富賈的珍愛之物。

南宋 青白玉蓮苞形瓶 浙江衢州南宋鹹淳十年(1274年)史繩祖墓出土 衢州博物館藏
曆經數千年的發展,南宋的玉器走向世俗化。南宋經濟發展,城市繁榮,商業貿易發達,手工業興盛。新興市民階層的消費需求不斷提高,民間碾玉作坊和買賣玉器的店鋪林立。《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載,臨安有一家“七寶社”,經營玉帶、玉碗、玉花瓶、玉束帶、玉勸盤、玉轸芝、玉縧環等玉器,多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衣飾、酒具、花器等實用器。
螭虎環繞 寄情複古
随着北方手工業者的大批南下和生産技術的傳入,南宋時期的手工業迎來了南北技藝互相碰撞、融合創新的嶄新局面。玉器制作也不例外,在造型、題材、紋飾方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南宋玉器一方面是以仿生器、花鳥紋為主的自然寫實風格,惟妙惟肖,浪漫天真,布局設計亦受宋代花鳥畫的影響;但另一方面,在恢複禮樂制度的影響下,受士大夫金石學的學術旨趣導向,玉作呈現出複古的特征,多有玉卣、玉璧、玉帶鈎等仿古器形,紋飾則流行螭虎紋、雲紋、谷紋等。其中,璧環類玉器原為禮器,然而南宋時或多成為寄托複古情懷之物,一些小型器也或為佩飾。
南宋 螭虎紋玉飾件 新昌博物館藏
南宋玉器流行以螭虎紋為飾。螭虎紋玉璧(環)有圓形、橢圓形兩種樣式。南京江甯建中村宋墓出土的螭虎紋玉橢圓環,外形為長方形委角,内孔為橢圓形,一面滿飾勾雲紋,一面光素,環繞兩隻镂雕的螭虎。這類設計元素在江蘇寶應西漢墓、河北定州43号墓(東漢)、河南洛陽東漢墓、湖南衡陽東漢墓、南京中央門外郭家山東晉墓等出土的玉佩上已經出現,可視為南宋中興複古思潮的表現。
南宋 玉帶具 安徽休甯南宋工部侍郎朱晞顔夫婦合葬墓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
南宋帶制器有玉、金、銀、金塗銀、犀、通犀、角,其中,玉帶等級很高,親貴勳舊方可受賜玉帶。考古中發現的南宋玉帶不多,有江西上饒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趙仲諲墓出土人物紋玉帶具和安徽休甯南宋工部侍郎朱晞顔墓出土玉帶具兩例。
溫潤細物 男女皆配
玉石、水晶、瑪瑙等珠串飾品在南宋男子墓葬出土,表明為男子的挂件。浙江新昌丁村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盧淵墓出土一挂玉串飾,圓珠子共73粒,間飾5件玉石質細雕件:龜遊荷葉、疊環、疊勝、圓片、長方片。其中龜遊荷葉由龜與荷葉組成,龜甲背紋規整,荷葉莖絡分明,雕刻精緻。
南宋 玉卣 安徽休甯南宋工部侍郎朱晞顔夫婦合葬墓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
安徽休甯南宋工部侍郎朱晞顔夫婦合葬墓出土有一件玉卣,玉色青白,局部有黃色沁和白斑。扁圓體,平沿,直口,粗頸,矮圈足,足微外撇。頸部左右兩側琢耳,飾獸首,中鑽孔為口。前後側出扉棱,兩邊飾相對的龍紋。腹部左右兩側镂雕卧伏回首狀小螭龍。前後雕刻獸面紋。通體抛光細緻。
南宋 瑪瑙洗
南京将軍山沐英家族墓之沐啟元墓出土
玉提梁卣一件,玉質。高6.8厘米。器身上小下大,通體飾線刻夔龍紋,雙耳,耳上系一金鍊連接配接提梁。應為宋朝遺物,獎勵有功之臣。
沐啟元(?-1630年),漢族。明朝開國功臣黔甯王沐英第十一世孫,安徽定遠人,明朝軍事人物。
沐啟元,萬曆四十年(1612年)擔任都督佥事總兵官,天啟五年(1625年)襲黔國公爵位,挂印總兵官鎮守雲南。崇祯三年(1628年)逝,其子沐天波繼襲黔國公爵位。
浙江新昌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季氏墓出土一件镂雕玉帔墜,滴珠形,底端為一個心字,上方一對鴛鴦于荷塘間同向而遊,前隻回首,兩兩相望。荷塘間開滿慈姑葉、蓮蓬,一朵婀娜的蓮花于頂端盛放,花瓣間的空隙可用于穿系。整幅圖案設計精巧,為關注公衆号古玉蟲滿池嬌的紋樣,雕刻細膩,形象生動。同樣的造型紋飾的玉帔墜還曾出土于浙江金華浙師大新攀岩場工地。
南宋 透雕玉帔墜 浙江新昌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季氏墓出土 新昌博物館藏
文酒之事 以玉助興
宋人飲酒多使銀器,酒樓常以成套的銀酒具招待客人。而以似透非透的玉杯來斟飲美酒自是風味更佳。考古出土物有安徽休甯朱晞顔夫婦墓出土的青玉杯,貴州遵義楊價夫婦墓出土的花口玉耳杯,而最為匠心别緻的當屬浙江衢州南宋鹹淳十年(1274年)史繩祖墓出土的白玉荷葉杯。
南宋 白玉荷葉杯 浙江衢州南宋鹹淳十年(1274年)史繩祖墓出土 衢州博物館藏
整體構造為荷花枝梗及慈姑花葉托着的一片較大的橢圓形荷葉,形成容器的主體;荷枝卷曲成環形器柄,托住上方一片卷邊的小荷葉而成為鋬。荷香送酒,取式于荷葉荷花制的象生杯盞,自可在筵席間佐清歡、助燕喜。象生花式杯在南宋金銀酒盞中頗為常見,在玉器中為首例。
南宋文房器具在各地墓葬中多有出土,除了筆、墨、紙、硯外,還有筆架、鎮紙、水丞、印章等。其中玉制文房用具屬新興之風 。
南宋 “墨元”白玉印 南京江甯建中村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墓 南京市博物館藏
青白玉荷苞形瓶 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
白玉獸鈕印
青玉筆架
水晶五指山形筆架
白玉兔形鎮紙
南宋青玉兔鎮紙
浙江衢州王家公社瓜園大隊史繩祖墓出土
南宋青玉蓮苞瓶
玉璧連環器
南宋 ·《青玉素碗》
通高5.8厘米、口徑10.2厘米、底徑4.5厘米、壁厚0.17厘米
1952年1952年安徽省休甯縣朱晞顔夫婦墓出土
安徽省博物館藏
青色,局部黃褐色沁。通體溫潤晶瑩,呈玻璃光澤。杯口圓形,圓唇,敞口,深腹,内底平,圈足底。外底中間有凹圓形,圓唇,敞口,深腹,内底平,圈足底。外底中間有凹圓臍。光素無紋,造型清雅,線條柔暢,琢磨亮澤。杯體有裂。
朱晞顔墓出土的瑪瑙杯
朱晞顔墓出土的玉腰帶 中間的帶扣具有戰國玉器的勾雲紋風格
趙伯澐墓出土的水晶壁
趙伯澐墓出土的玉壁
玉璧上深深淺淺刻着的銘文,記錄了那段曆史:
“大唐皇帝 昪 謹于東都内庭 修金箓道場 設醮謝土 上仰玄澤 修齋事畢 謹以金龍玉璧 投詣西山洞府升元四年十月 日 告聞”。
“大唐皇帝李昪,恭敬地在東都(今揚州)皇宮的宮禁以内,修了金箓道場。設醮感謝蒼天所賜之大唐國土,擡頭拜謝天帝的聖恩,按照齋醮科儀完成所有事項。謹以金龍和玉璧,投到西山的洞府之中。升元四年(公元940年)十月的一天,向您祈告。”
李昪原是南吳大将徐溫養子,取名徐知诰,937年(天祚三年),李昪稱帝,國号齊。939年(升元三年),又改國号為唐,史稱南唐。
這塊玉璧,就是改國号為南唐後第二年,李昪一次祭天活動中的重要物件,這次祭天,李昪為的是感謝上蒼賜給他南唐的國土。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七世孫趙伯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