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剛從貶地湖南永州被召回長安的柳宗元,再次遭到朝中當權派的排擠,被貶至廣西柳州,回京無望。在一個陽光和煦的午後,他與随從泛舟柳江,行至龍壁山下時忽然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此地正是柳州古八景之一“龍壁回瀾”。面對如此盛景,柳宗元舍舟登岸,步屧尋幽,竟意外發現了寶藏……由此,一塊石頭完成了從籍籍無名到千年文玩的華麗變身。
2010年12月一個清冷的早晨,柳州本地小有名氣的玉雕師謝殘冬又一次出現在了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他平日主要從事玉雕工作,但他經常會遇到顧客帶着奇石上門,請求幫忙雕琢成硯台。

玉雕和制硯盡管同屬于石雕藝術,但隔行如隔山,沒有十足把握,謝殘冬不敢輕易下手。是以,他一有空就往二手書市場跑,試圖尋找與“硯文化”有關的書籍給自己充充電。
文房四寶 唯硯堅固
筆、墨、紙、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房四寶,一直是文人史官譜寫璀璨中華文明、抒發内心情懷不能離手的器物。
在文房四寶中,紙易灰、筆易損、墨易碎,唯硯堅固而流傳千載,故有“文人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一生之中最相親傍”的說法。千百年來,硯工手握刻刀,遊刃于細膩、溫潤的石質之上,創造出了無數巧奪天工的硯雕藝術,其中廣東的端硯、安徽的歙硯、甘肅的洮硯和山西的澄泥硯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硯”。
謝殘冬在二手書市場的一個舊書攤上突然停下了腳步,一本布滿灰塵、略顯曆史感的《中國名硯·地方硯》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說看到這本《地方硯》這本書的時候他感到很驚訝,竟然有我們廣西的硯台,而且是隻有一種硯入選,那就是柳硯。
這個發現引起了謝殘冬極大的興趣。能入選中國名硯,想必柳硯曾風靡一時。然而,書中對于柳硯的介紹隻見文字,不見圖檔。謝殘冬後來也向許多硯石收藏者打聽,依舊不見柳硯真面目。
既為一方名硯,為何如此神秘?
當年,柳宗元在龍壁山下駐足流連間,意外發現河灘邊有一種石頭非比尋常,它色澤黝黑、手感細膩,有純淨柔和的光彩,是制硯的上佳材料。柳宗元心中甚喜,親自采撈了兩件回府細鑿成硯,研墨一試,發現它果然發墨又快又細,滑不拒墨、澀不滞筆,堪稱硯中極品。于是,柳宗元将這個發現記錄在了《柳州山水近治可遊者記》中:“浔水因是北而東,盡大壁下。其壁曰龍壁,其下多秀石,可硯。”
當年,因為政治失意,親人紛紛離去,初到南方偏僻小城的柳宗元一度感到郁悶悲涼。每每以詩書寄情,提筆用墨之時,置于案上的龍壁山硯石總能讓他惬意甯神,心清境悠,暢朗情懷。特别是當他深入民間,接觸了勤勞淳樸的柳州百姓、了解了當地群眾的困苦生活之後,他内心重新燃起強烈的責任感,曾慨然說道:“是豈不足為政耶!”決心在柳州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生活逐漸安定下來的柳宗元時常會想起一個人——與他命運相似的好友劉禹錫。二人同時遭難,遠谪邊地。他們是情同手足的兄弟,是理念相似的知己,在制成佳硯後,柳宗元立即修書一封并附上硯台,派手下快馬奔赴連州(今廣東連州)贈與劉禹錫。收到柳宗元所贈之硯,劉禹錫如獲至寶,每日将它置于書案,細細觀賞。回念當年同窗之情,當下貶谪之苦,萬千思緒竟一時齊湧心頭,他不禁提起筆來寫下《謝柳子厚寄疊石硯》。
柳硯的由來
柳州市文化交流促進會原副會長 吳潔:柳硯的名稱,一個是因為他是柳州的一個意思,還有一個意思就是,這個柳硯最早是柳宗元開發的,是以就命名叫“柳硯”了。
柳州博物館館長 程州:在唐宋元明這幾個時代中,文人雅士以擁有一方柳硯而自豪,于是柳硯在四大名硯之後有了它重要的地位。
由于柳宗元所制的硯台沒有傳世,宋朝至清朝很長一段曆史時期,并沒有實物佐證龍壁山的硯石是否被開發或是制作成硯台。于是,民間一直流傳着一種說法:柳宗元隻是運氣好,偶然發現了一塊好石料,龍壁山下的其它石頭根本不具備做硯台的條件。
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上世紀80年代前後,柳州市工藝美術廠曾接到柳州市政府委派的一個任務:解開龍壁山硯石的千古謎團。
柳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美術師 職業油畫家 蘇延齡:(龍壁山)那裡殘迹還是有,找是找得到但是那裡都是碎石頭,沒得那麼好的。後來又去三門江,找到了一塊較大的岩石,拿回來一看沒有哪個講不好的,總是講好。
然而,由于需純手工制作,這批柳硯雖品相上佳,但生産規模不大,影響力有限,昙花一現後,消失在了曆史的塵埃裡。如今,市面上已很難找到當年生産的柳硯。
三十餘年後,謝殘冬在二手書市場偶然尋到了“柳硯”的蹤迹,根據《中國名硯·地方硯》一書所述,柳硯石由層層岩闆構成,形如圖書疊摞。熟悉柳州奇石的謝殘冬馬上意識到,這說的不就是柳州最常見的疊石嗎?這疊石他家裡就有,還是他多年前在柳州三門江大橋附近撿回來的。
2010年起,謝殘冬開始嘗試着用疊石雕刻硯台,在第二屆廣西工藝美術作品展上,他的柳硯作品《竹節硯》一經露面立即引發轟動,成功拿下了當年的“八桂天工獎”金獎。
謝殘冬獲獎的消息,引起了柳州市博物館的關注。柳州市博物館正組織本地文史專家對柳州曆史進行系統探索和研究,具有濃厚曆史文化底蘊的“柳硯”無疑是一個極好的課題。若想再現柳硯的輝煌,尋找到合适的礦脈是首要任務。
不久後,柳州市博物館成立了柳硯研發小組,根據柳州工藝美術廠前輩們的指引,小組成員信心滿滿地向着龍壁山出發。然而,真正進入實操階段,一個棘手的問題出現了。
柳州市博物館 韋樂意:夏天全部在山上,從上到下,整個山上我們全部走遍,每一層的石頭全部拿回了,幾十公裡的河段全部拿回來但是說達不到這個做硯的要求。
首戰失利,研發小組為了找到柳硯礦脈,多方尋訪。據當地老人們回憶,當年柳硯石在水邊可謂随手可拾,且體量巨大。為何如今找到的石頭,卻是石質松脆,雕刻起來也容易崩裂。
問題究竟出在哪呢?
再度疑問
一籌莫展之時,韋樂意聽到了一種說法:2002年柳州市政府啟動“百裡柳江”項目,在柳江下遊建了一座紅花水電站。
柳州奇石協會會長 唐僧:紅花水電站一起來了以後,所有的原來在灘面上的這些石頭全部到水底下去了。
普通自由潛不足以滿足深水作業環境,韋樂意特意前往湛江學習專業水肺潛水。
幾個月後,學成歸來的韋樂意能否從柳江中成功找到柳硯原石?千年之後,柳州博物館能否再展柳硯芳華?下周節目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