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媽媽,我想娶你",當母愛觸發"戀母情節",終長出"惡果"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世上最偉大的愛莫過于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因為這種愛不求回報,無私得極為純粹。但凡事都有利弊,有時候無私地愛孩子,也會成為一種過錯。

"媽媽,我想娶你",當母愛觸發"戀母情節",終長出"惡果"

三年前,陳女士與丈夫的姻緣走到了盡頭,最終兩人以離婚收場。依照法院給出的判決,兩人唯一的兒子小正分給了陳女士。那一年,小正剛滿5歲。

在這之後,陳女士帶着小正到另外一座城市生活,母子二人相依為命。幸運的是,通過努力,陳女士很快就得到了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母子倆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為了友善照顧孩子,陳女士雖然租住了一處兩房一廳的房子,但卻一直保持跟兒子同床而睡。晃眼間,孩子已經8歲,正在當地一所國小就讀,但是陳女士卻遲遲沒有意識到,自己與兒子同床而睡的行為,早已越過了母愛的界線。

"媽媽,我想娶你",當母愛觸發"戀母情節",終長出"惡果"

就在不久前,陳女士一如往常那般換好睡衣和兒子睡在一起,一旁的兒子突然說了一句:"媽媽,等我長大了,我要娶你。"這番話讓陳女士霎時間愣住了,但她并沒有覺察到問題的嚴重性,反倒以玩笑的語氣問到:"為什麼要娶媽媽?"

兒子認真地回答道:"老師說男女生不可以同床睡,除非他們是夫妻。我想一直和媽媽睡在一起,是以我一定要娶媽媽。"

聽完孩子的這番解釋,陳女士這才意識到孩子已經開始了解男女關系,這時候再跟他睡在一起容易引起負面影響。于是第二天一早,陳女士将另一間屋子收拾幹淨,從那之後再也沒有和孩子同床共枕過。

"媽媽,我想娶你",當母愛觸發"戀母情節",終長出"惡果"

其實有不少父母和陳女士一樣,出于對子女的喜愛,他們往往會做出一些過于親密的舉動,但随着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卻沒能及時終止這種行為。那麼,這些過于親密的舉動,到底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影響呢?

1、模糊兩性界限

孩子在3歲左右就會對性别有最基本的認識,但由于他們的生活閱曆不足,是以這種認識很容易就會被推翻。如果孩子到了這個年齡,父母還出現一些過于親密的舉動,那麼他們對于兩性界限的認知就會逐漸模糊。

一旦父母長時間維持這種錯誤的行為,那麼孩子将會把這些親密舉動視作是男女之間的正常接觸。這種錯誤的認識一旦被帶到生活當中,那麼孩子的社交勢必會受到影響。

2、導緻身心早熟

孩子在8歲左右會開始産生良性激素,用于刺激第二性征的出現。如果在這個時候,父母還跟孩子保持一些過于親密的行為,那麼将促進性激素的分泌,導緻孩子的第二性征提前出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生理性早熟。

"媽媽,我想娶你",當母愛觸發"戀母情節",終長出"惡果"

不僅如此,父母的親密舉動所帶來的特殊感受,會讓孩子對兩性行為産生好奇。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過早了解兩性知識,導緻其出現心理上的性早熟。

3、誘發沖動行為

由于孩子的心智發育不成熟,是以絕大多數時候,他們都是感性高于理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孩子過早了解兩性行為,那麼很可能會因為一時沖動而作出一些不良舉動,這無疑是在自毀前程。

當然了,能對孩子成長造成影響的遠不止父母,還有諸多客觀因素。是以,有些時候父母即便沒有出現越界關愛,孩子也會出現上述的問題。

"媽媽,我想娶你",當母愛觸發"戀母情節",終長出"惡果"

可見,要想真正解決這個問題,父母就應該給孩子傳遞正确的兩性知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性教育。那麼,父母具體應該怎麼完成性教育呢?

1、明确兩性界限

父母在給孩子進行性教育時,最首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認識性别,明确兩性界限。隻有這樣,後續的兩性知識孩子才能更加理性地接受,而不會出現否定自身性别或是做出一些沖動行為的狀況。

除此之外,當孩子能夠明确兩性界限以後,即便他們對其他兩性知識的了解不夠清晰,也能避免許多不合适的舉動,確定社交的正常進行。

2、分段進行教學

當孩子對性别有了初步認知以後,父母就可以依照他們的性别進行相應的知識傳授。由于兩性知識的内容比較多,同時跨越的年齡段也比較大,是以父母在進行教學時,應該分階段進行。

"媽媽,我想娶你",當母愛觸發"戀母情節",終長出"惡果"

舉個例子,孩子如果年紀還比較小,那麼與性行為相關的知識父母就可以暫時避而不談。這種做法不僅能讓孩子更好地了解教學内容,而且減輕了孩子的負擔,避免他們對性教育産生反感。

3、豐富教學方法

處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其各方面能力是不同的。例如年齡小的孩子對圖檔、視訊的接受能力往往高于文字。是以,父母要想提高性教育的效果,就應該因地制宜,豐富教學方法。

我是小鹿媽咪,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