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寒而栗的戀母癖:嫉妒母親改嫁,弑母後又把屍體偷回家

文 | 暖

和心理學高度相關的犯罪影視劇,開始在亞洲的範圍内,掀起了一股熱潮。這是動作類犯罪電影開始由外向内發展的必然結果。國産這個領域内,早前有一部頗受好評的網劇《心理罪》,如今已拍成電影,即将登上大銀幕。今天就來聊聊心理學犯罪影視劇。

這一類型的影視作品源起于西方,早已非常成熟。「犯罪心理學」中的許多理論,都被改造、輸入到電影電視劇中。例如CBS以罪犯心理側寫為重點的劇集《犯罪心理》,豆瓣評分高達9.0,講的是一群心理側寫師,怎麼給罪犯畫像破案的故事。

不寒而栗的戀母癖:嫉妒母親改嫁,弑母後又把屍體偷回家

《犯罪心理》第一季

罪犯本身的心理問題,加上破案者對罪犯的心理分析,成為了這個劇最大的看點。大量眼花缭亂的心理學專業知識,被罪犯和警方高明地運用,重新整理着觀衆對犯罪行為的陳舊了解。

不寒而栗的戀母癖:嫉妒母親改嫁,弑母後又把屍體偷回家

抽絲剝繭的破案過程,同時也在一點一點重建整個犯罪邏輯。它從心理學的末端入手,從行為、表情、生活痕迹,乃至筆迹、語氣去倒推一個人的心理狀态、心理陰影,在分散的、打亂的、拼湊的叙事的同時,帶來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複雜感,也引發了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那種害怕被人看穿的恐懼。

不寒而栗的戀母癖:嫉妒母親改嫁,弑母後又把屍體偷回家

《犯罪心理》第七季

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的犯罪電影,我們要首先說到懸疑大師希區柯克。他的那部石破天驚的《驚魂記》,其中罪犯諾曼是個令人不寒而栗的戀母癖,他嫉妒母親的改嫁,弑母後又倍感愧疚,便将母親的屍體盜出,模仿她的說話方式,最後分裂出母親的人格。

不寒而栗的戀母癖:嫉妒母親改嫁,弑母後又把屍體偷回家

《驚魂記》

而這個母親人格,則同樣嫉妒接近兒子的女人,于是便殺死了住店的瑪麗安。

那棟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的地下室、一樓、二樓,則分别代表了諾曼的本我、超我和自我,當諾曼把母親的屍體拖到地下室的時候,他就完成了自己的人格分裂,也完成了從超我到本我的心理過渡。《驚魂記》是後世所有多重人格類犯罪電影的原點。

而《沉默的羔羊》則是講精神病學專家漢尼拔,怎麼教警察根據心理學原理去找殺人犯的故事。在這部影片中,朱迪·福斯特扮演的女警察如何找到野牛比爾已經不重要了,我們關心的是看漢尼拔如何隔着牢獄門,僅憑寥寥數語,就控制了她的精神,一點點攻破她的心理防線,最後讓她直面自己童年陰影。

不寒而栗的戀母癖:嫉妒母親改嫁,弑母後又把屍體偷回家

《沉默的羔羊》

漢尼拔所在的地下監獄,其實就對應着榮格所說的集體無意識,朱迪·福斯特演的克拉麗絲也就是在這裡,被漢尼拔一點點挖出連自己都沒有察覺過的内心陰影。

她和漢尼拔的交往,慢慢地也展現出來一種移情效應,她把自己曾經在父親身上沒有得到過應允的情結,都轉嫁到了漢尼拔身上。

而在國内,關于心理的電影作品,比較不錯的有前幾年的《催眠大師》,徐峥飾演一個催眠高手,但他在給莫文蔚催眠的過程中,反而被她給反催眠了。這是兩個過去都有創傷的人,分别都帶着自己的「人格面具」,在催眠對抗的過程中,互相都抵抗着對方的催眠和心理治療,是以出現了「反移情」的效果。

不寒而栗的戀母癖:嫉妒母親改嫁,弑母後又把屍體偷回家

《催眠大師》

利用心理學技術來協助偵破案件的技術,在現實生活中也确實存在。早在1957年,美國就出現了世界上第一起利用痕迹心理學成功偵破的案件。

罪犯喬治·默特斯基(George Metesky)從1940-1956年間,在紐約投下了33顆炸彈,其中有22顆爆炸,一直未被抓獲。

不寒而栗的戀母癖:嫉妒母親改嫁,弑母後又把屍體偷回家

罪犯喬治·默特斯基在被抓獲之後說:I'm glad I did it.

心理學家詹姆斯·布魯塞爾通過炸彈威脅信不熟練的筆迹、翻譯語調的行文、錯誤的俚語,來判斷他「是一個患有偏執狂症和心髒病,斯拉夫血統,性格内向的中年男子」。

又通過他作案的時間和精神病的潛伏時間,判斷出他的年齡大約在40歲到50歲之間。因為這個罪犯寫W的方式比較特别,像兩個「U」連接配接在一起,很像女性的乳房,布魯塞爾便推測他是一個單身沒有婚史,性方面有些問題的男人。

而偏執狂所特有的謹小慎微,則意味着他是一個很愛整潔的人,會穿一件雙層帶紐扣的套裝。在這之後,布魯塞爾還依據炸彈的投放地點,劃定了此人的所在區域。

1956年,根據心理學家的犯罪側寫,默特斯基真的被警察抓到了。他的确是45歲,波蘭血統,未婚,同兩個姐姐生活在一起。

不寒而栗的戀母癖:嫉妒母親改嫁,弑母後又把屍體偷回家

罪犯喬治·默特斯基

被捕時,默特斯基真的穿着一件棉布雙層馬甲,收拾得幹幹淨淨。而疾病方面,大概是布魯塞爾唯一的一個偏差,因為默特斯基得的是結核病,而不是心髒病。

這個案子是心理學在破案上的一次驚人成功。

犯罪側寫,英語叫「Criminal profiling」,也可譯為犯罪畫像、心理畫像之類,指的是運用心理學原理、統計學資料,通過對犯罪現場的痕迹、物證及其他相關資訊進行分析,描繪罪犯的心理、行為特征,進而協助偵查的一種技術。

《犯罪心理》裡的小分隊就是側寫師的身份。

不寒而栗的戀母癖:嫉妒母親改嫁,弑母後又把屍體偷回家

《犯罪心理》第六季

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心理罪》(之前有兩季網劇),也是關于側寫師的電影。

這部電影講的是深谙犯罪心理學的男主角方木,和資深刑警隊長邰偉,搭檔偵破「人血牛奶」案。

不寒而栗的戀母癖:嫉妒母親改嫁,弑母後又把屍體偷回家

《心理罪》選擇了廖凡來飾演刑警隊長邰偉,我想為這個選角拍手叫好。

段奕宏和廖凡,大概是目前演警察最好的兩個中生代演員。一個有《烈日灼心》,一個有《白日焰火》。兩部片名如此像的電影,兩個國際影帝。

廖凡靠《白日焰火》拿下過柏林電影節的最佳男演員獎,他特别擅長演那種内心擰巴的角色。《白日焰火》中的警察張自力,在某種程度上和《心理罪》中表面硬漢、内心柔軟的邰偉有一定共通性。

廖凡,肯定是撐起這部影片的一個支柱。

不寒而栗的戀母癖:嫉妒母親改嫁,弑母後又把屍體偷回家

他飾演的邰偉,最開始是不大相信心理專家方木的犯罪側寫和心理分析的,這種不相信,其實也代表了觀衆的視點。觀衆需要被引領着,從不懂、懷疑到相信、佩服。

邰偉的硬和強悍,一面是對罪犯的狠,一面就是對方木的質疑。但在另一個層面上,邰偉也是一個剛柔并濟的人,他既有那種和罪犯在泥漿裡面纏鬥的經曆,也會有溫柔地擁住一個小女孩的鏡頭。

不寒而栗的戀母癖:嫉妒母親改嫁,弑母後又把屍體偷回家

而飾演方木的,則是李易峰。李易峰給人的感覺,一直都是比較陽光、鄰家的,這次要演一個心思缜密、對犯罪心理學頗有研究的天才,對他來說是前所未有的,隻能說,期待他的表現吧。

方木把自己對犯罪心理的研究,稱之為「心理入侵」。用方木的話來說,邰偉不斷發現的,是别人的罪;而他自己不斷挖掘的,是别人的心。

這個概念是這部電影發明的,我們沒必要從學術上去追究它。它用更有進攻性的方式在破案中運用心理學,能帶來某種娛樂性也就夠了。

不寒而栗的戀母癖:嫉妒母親改嫁,弑母後又把屍體偷回家

至于萬茜,她可不是第一次演心理犯罪電影。前不久,她在根據話劇改編的電影《你好,瘋子!》裡,一個人格分裂成七個身份,也是她從影至今最為淋漓盡緻的一次發揮。

這次她在片中出演一個女法醫,應該是兩個男主角之間調和平衡的角色。

不寒而栗的戀母癖:嫉妒母親改嫁,弑母後又把屍體偷回家

兩個男主表面上看起來是合作,但實際上也可以套入「雙雄對決」的模式,他們在面對同一個案件時,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合作中會給對方提出挑戰。

如果說,邰偉在這裡面,是一個走在前線的,幹硬仗,承擔生理風險的角色的話。那麼方木在這裡面,就承擔了分析罪犯心理、入侵罪犯思路的心理側寫師的角色。他更多的,是退在幕後,進行心理的和犯罪動機的分析。

不寒而栗的戀母癖:嫉妒母親改嫁,弑母後又把屍體偷回家

比如他會通過對屍體身上刀痕深度、走向、邊緣的觀察,來分析出罪犯在下刀的時候,并非是恐懼;而是小心翼翼,帶着一絲創作藝術品般的興奮心理。

方木所承擔的,是一種沉浸在犯罪壞境中的心理危機,也非常可能會有随着罪犯的心理一起跌入深淵中的可能。

這樣的設定,反倒讓罪案故事中的「心理狀态」成為主角。這種心理狀态。不僅指向了罪犯,同時也指向了作為破案者的邰偉,和作為分析師的方木。

這使得《心理罪》的影片,又有一點像社會派推理中那種對人格和心理的分析了。心理動機和心理陰影,取代了罪案本身的暴力血腥,成為了影片的重點,其實也很符合,在浮躁的都市中,人人都有心理焦慮症的現狀。

其實,這樣的作品反而是比那些強調罪案本身的電影更難拍的。因為拿掉了罪案的噱頭以後,觀衆們會變得更加關注邏輯推理和心理分析本身。

我們之前講過多次,國産犯罪電影在過去三年有很多進步,但心理犯罪這個亞類型的作品還比較少見,是以我期待《心理罪》能成為國産心理犯罪電影的一個突破口,把我們内心深處的黑暗罪惡,暴露到光天化日之下。

不寒而栗的戀母癖:嫉妒母親改嫁,弑母後又把屍體偷回家

心理犯罪這種電影類型,其實就有點像一張針腳細密的網,觀者看起來繁雜而紊亂,但梳理之下,卻又會發現每一個針腳都是有理有據,而且往往到最後,關鍵的繩結,又是很簡單的一個元素。

讓人着迷的,不過是拆開這張網的過程。

這種着迷,不僅是對于觀者而言,對創作者也同樣适用。而個中艱難,大概也絲毫不亞于,故事裡那些心理有問題的人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