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飛天逐夢寫忠誠”——載人航天領域黨員代表暢談飛天夢想

“飛天逐夢寫忠誠”——載人航天領域黨員代表暢談飛天夢想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 題:“飛天逐夢寫忠誠”——載人航天領域黨員代表暢談飛天夢想

新華社記者胡喆、李國利、宋晨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在黨的堅強上司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大力弘揚載人航天精神,堅定不移走獨立自主發展道路,實作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想,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發展之路。這些成績的背後凝結了幾代航天人的智慧和汗水。

12月17日下午,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邀請到五位載人航天領域的優秀共産黨員代表,圍繞“飛天逐夢寫忠誠”與大家進行交流。

12月17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邀請到五位載人航天領域的優秀共産黨員代表,圍繞“飛天逐夢寫忠誠”與大家進行交流。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王珂:為國問天寫青春

出生于1982年的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內建技術中心主任王珂,同時還擔任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的副總設計師,也是此次參加見面會的五位代表裡最年輕的一位。

2006年,王珂進入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工作,先後參與了神舟七号、神舟八号、天宮一号、天宮二号以及空間站階段空間應用系統的總體設計和載荷研發工作。

在此期間,他從一名普通的設計師逐漸成長為系統副總設計師,見證和參與了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與科學的發展及建設。

“現階段,我和我的團隊核心任務就是利用空間站平台打造多學科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空間科學設施,建設我們的國家級太空實驗室。我們追求的就是‘為國問天寫青春’,我們的目标就是星辰大海。”王珂說。

湯洪波:十一年追夢,一飛沖天

半年前,航天員湯洪波與聶海勝、劉伯明一起執行神舟十二号載人飛行任務,完成了他從一名普通的農村學子成長為一名航天員的逐夢之旅。此次見面會上,完成了隔離和療養恢複的湯洪波,神采奕奕地出現在中外記者面前。

在軌期間,湯洪波乘組3人用了大約一周的時間,建立起了空間站載人環境,完成了大量的航天醫學、空間科學實(試)驗,并且兩次出艙完成了艙外裝置安裝任務,在軌飛行3個月後成功傳回地球。

十一年追夢,一飛沖天。從2009年參加航天員選拔到2010年入選,再到2021年成功飛天,湯洪波經曆了多年的等待,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神舟十一号任務時,湯洪波入選了備份航天員,但最終未能飛天圓夢。

“我還要重新開始,不知道下次能不能入選。”回憶起當時的心情,湯洪波說自己始終牢記着最初的夢想:“到北京當航天員,我就要飛天,有使命在肩上,有夢想在心中,這個夢想就是飛天夢。”

“從一名普通的農村學子成長為一名飛行員、一名航天員,是祖國的強大為航天事業做出了有力支撐。我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新時代做出更多成績。”湯洪波說。

董能力:載人航天精神是幾代航天人的精神豐碑

2006年,董能力進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工作,從此便投身于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作為工程總體隊伍的一員,他全程參與了空間站的研制建設。

載人航天如此龐大複雜的系統工程離不開精幹高效的總體設計部。如今,已經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總體技術局局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助理的董能力,對載人航天精神和飛天夢想有着更深的了解。

“載人航天精神,我的了解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展現,是幾代航天人的精神豐碑。”董能力說。

空間站工程立項之初,中國航天人面臨着很多難題。比如空間站長什麼樣、走什麼樣的技術路線、怎麼建……任務非常艱巨。

“空間站工程研制準備長達十年之久,我們許多設計研究人員十年如一日,每一個人都把建成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作為追求和夢想,使一項又一項關鍵技術得以突破,一個又一個複雜的技術問題得以解決。”董能力說。

孫軍:甘居幕後、默默奉獻的奮鬥者

孫軍是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空間站任務總工程師。26年來,他在一線全程參與了從神舟一号到空間站階段曆次任務的飛行控制,親眼見證了工程取得的巨大飛躍和輝煌成就。

“載人航天工程是一項高難度巨系統工程,我們中心扮演着飛行控制‘神經中樞’的角色,必須要保證上十萬個遙測參數和遙控指令絲毫不差,軌道控制要精确到毫秒、毫米。”孫軍說。

“中國航天之是以能夠連續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和輝煌,離不開每個航天人的拼搏和奉獻。”孫軍說,隻有保持奮鬥者和攀登者的姿态,腳踏實地幹好每一件事情,完成好每一個任務,履行好每一個責任,我們探索太空的步伐才能走得更遠更穩。

柏林厚:牢記初心使命,鑄造大國重器

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的柏林厚,和王珂一樣都是“80後”航天人。

在柏林厚參加工作的這十幾年中,他先後參與研制了天宮一号、天宮二号等載人航天器。在空間站任務中,他主要作為副總設計師,負責整個空間站的運作管理及相關的地面研制工作。

“經過十幾年重大工程型号的曆練,我有幸從一名普通設計師成長為一名空間站的副總設計師,現在我和我的團隊最大願望就是把我們國家自主研制的空間站建造好、營運好、管理好、應用好,為建設航天強國貢獻我們自己的力量。”柏林厚說。

航天器關鍵技術是中國載人航天道路的鋪路石,攻克關鍵技術是航天人的職責和義務。在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制隊伍裡除了“70後”、“80後”,還有工作了30年以上的老同志,也有剛畢業的“90後”、“95後”。在這裡,他們兢兢業業、扛起自主創新大旗,并将載人航天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

“有這麼一個團隊,再有這麼一種精神,我們将攻克的關鍵技術會越來越多,載人航天的道路一定會越走越遠、越走越寬。”柏林厚說。

來源:新華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