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宮裡面沒有廁所,上萬人友善如何解決?看完佩服古人的智慧

“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當我們終于迎來四季尾巴上的冬季後,北京的初雪也如約而至,銀裝素裹下的故宮美得安靜又張揚,無數遊人奔赴千裡,隻為一睹這白雪紅牆……

在古人“天人合一”的觀念中,都城的基本規劃要與天上的星宿相對應,以證明封建王權統治的合法性。因為天帝的居所名為紫微宮,是以自诩為“天子”的皇帝居住的宮殿便被稱作“紫薇、紫宮”等。皇權至高無上,普通百姓不能進入皇宮,是以故宮作為中國明清兩個時期的皇家宮殿,又被人們稱作“紫禁城”。

故宮裡面沒有廁所,上萬人友善如何解決?看完佩服古人的智慧

紫禁城始建于1406年(明成祖永樂四年),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曆史,是當今世界現存規模最大且儲存妥善的木質古建築,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有很高的觀賞價值。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給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這意味着紫禁城作為昔日封建皇權的象征,逐漸完成了向曆史博物文化和休閑奇觀的轉變,開始向社會大衆服務。

故宮裡面沒有廁所,上萬人友善如何解決?看完佩服古人的智慧

出于保護文物的目的,故宮對遊客的數量以及參觀的時間都有嚴格的限制,是以故宮的票向來都很搶手,但即便如此,故宮裡依舊是人頭攢動,尤其是大雪天氣。每當這時候,排隊上廁所就會讓遊客們叫苦不疊,原因之一是遊客數量太多,另一原因恐怕就是故宮博物院的廁所規劃存在一定問題。

說到這裡,或許有朋友就會想起,在參觀故宮時,似乎并未發現“古代廁所”的蹤迹,這偌大的紫禁城,竟然連一個廁所都沒有。這是為何呢?難道皇宮裡的人還真成神仙了?

故宮裡面沒有廁所,上萬人友善如何解決?看完佩服古人的智慧

皇帝作為身份最尊貴的人,皇宮中的所有人幾乎都要圍着這位“天子”打轉,其飲食起居都有數名太監或宮女為其服務。再算上各宮嫔妃以及侍女、内務府大臣等,紫禁城的常住人口都是數千甚至過萬,是以宮裡應該修建有規模龐大的廁所才對。

故宮裡面沒有廁所,上萬人友善如何解決?看完佩服古人的智慧

受科技等原因影響,明清時期自然沒有現代社會中那些已經被更新到能自動沖水、升溫、清潔的馬桶,也沒有龐大完善的城市下水道處理系統。古人的廁所都是在地上挖坑,随後堆砌石頭或木闆供使用人踩踏,同時在外圍搭建遮蔽物。

這種簡易廁所在不少落後的地區都還存在,如果使用人少就還好,受罪的人也就那麼幾個,但如果是故宮那樣龐大的人群,這種臭氣熏天的“簡易廁所”對于環境而言就是另一種災難了,紫禁城内的風景再美,人們也會是以無心欣賞。

故宮裡面沒有廁所,上萬人友善如何解決?看完佩服古人的智慧

尊貴的妃子們和皇帝在宮裡随意走動時,若是時不時地就聞到一陣“廁所”的味道,心理和生理上恐怕都難以忍受,本着為皇室成員服務的初衷,故宮也不會出現這種毫無美觀雅緻之感的廁所。

此外,在古人眼中,充斥着排洩物的“廁所”是污穢不潔的,這些積累過多的煞氣會破壞皇宮風水,甚至影響王朝命運走向,是以紫禁城并未設立像民間那樣的簡易廁所。

故宮裡面沒有廁所,上萬人友善如何解決?看完佩服古人的智慧

古代故宮沒有現代廁所,也沒有古代民間的那種廁所,居住在紫禁城的皇帝宮女們也不是不吃不喝的真神仙,是以他們必須想辦法來解決“上廁所”這一重要的生理需求,以保持基本的體面。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在沒有“廁所”的古代故宮,宮裡的上萬人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來解決這一問題的。

在吳謹言主演的清宮劇《延禧攻略》中,魏璎珞在設計将裕太妃用雷電電死後,便面臨着血光之災,為了保全她的性命,皇後便在皇帝下令之前,罰魏璎珞去辛者庫刷恭桶。這裡的恭桶,就是“馬桶”的意思,因為古時候的如廁叫做“出恭”,是以用來裝排洩物的器具就被稱作恭桶。

故宮裡面沒有廁所,上萬人友善如何解決?看完佩服古人的智慧

雖然紫禁城裡沒有廁所,但卻設有“淨房”,一個專門用來存放便盆、恭桶等便器的地方。據考究,前者多用于裝大便,後者則用來裝小便,除此之外,淨房裡還有灰槽、茅凳等輔助使用物。

因為人數過多,是以這些便器都是公用,淨房的看守和清潔工作都有專人負責。當然了,被配置設定到這類職務的人,通常都是宮裡地位最低或是受罰的人,比如《延禧攻略》中的魏璎珞,又或是《康熙王朝》中被剝奪身份的容妃,日日夜夜都在洗刷恭桶,最後不幸被恭桶砸死。

故宮裡面沒有廁所,上萬人友善如何解決?看完佩服古人的智慧

用恭桶等淨房便器解決上廁所問題的人,多是宮女或太監們,因為身份較低下,是以也就沒有那麼多的講究。但如果适合皇帝或妃子們,因為身份更加尊貴,是以使用的便器也更加進階,叫做“官房”。

“官房”作為皇室成員們的便具,還有瓷器、木制等材料之分,方形或橢圓形的形狀之分。“官房”和現代馬桶形狀比較接近,坐的地方鋪有軟墊,靠背處也十分柔軟,為了掩蓋臭味,“官房”中還會放上一些香木細末。

清朝的慈禧太後出恭一次需要五人以上同時服侍,在太後傳“官房”之後,宮女們便會開始準備手紙、黃布套、軟墊等物件,當專管“官房”的太監把用繡有龍的黃布包裹的便器送來後,慈禧太後便會開始“出恭”。出恭完成後,“官房”馬上就會被送去清洗幹淨,裝好香料等着下一次使用。

故宮裡面沒有廁所,上萬人友善如何解決?看完佩服古人的智慧

這些恭桶或“宮房”中的排洩物,最後便會裹着草木炭灰倒入便車,便車則會從專門的通道出宮,被專人收集起來。不要誤會是什麼人有奇怪的癖好,在沒有化學肥料的古代農業社會中,糞便就是最好的農業生産所需的肥料。如此看來,紫禁城中的大量排洩物也并非一無是處的垃圾。

紫禁城對宮内人們上廁所的處理方式,既保障了人們的生理需求,解決了其可能會導緻的環境問題,也讓這些排洩物在農業生産中得到了有效利用,古人對人與自然和社會生産之間的平衡關系的把控,真是叫人佩服不已。

故宮裡面沒有廁所,上萬人友善如何解決?看完佩服古人的智慧

雖然古人智慧滿滿,但這一解決上廁所的方式早已和現代社會脫節,而且封建皇權的統治也已經被推翻了很久,再加上現代人們對環境、衛生、農業等問題都更加重視。是以我們在廁所的設計規劃上也必須要與時俱進。

據了解,為了解決遊客排隊上廁所的問題,北京故宮博物院進行了“廁所革命”,對開放區域的14處公共廁所進行了改造更新,是以有計劃去目睹紫禁城風光的朋友們也不用是以擔心。

故宮裡面沒有廁所,上萬人友善如何解決?看完佩服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