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觀梅有感丨古詩賞析

觀梅有感

〔元代〕 劉因

東風吹落戰塵沙,夢想西湖處士家。

隻恐江南春意減,此心元不為梅花。

劉因(1249—1293) 元代著名理學家、詩人。字夢吉,号靜修。初名骃,字夢骥。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縣)人。3 歲識字,6歲能詩,10歲能文,落筆驚人。年剛20,才華出衆,性不苟合。家貧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愛諸葛亮“靜以修身”之語,題所居為“靜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應召入朝,為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辭官歸。母死後居喪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劉因為官,他以疾辭。死後追贈翰林學士、資政大夫、上護軍、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縣官鄉紳為劉因建祠堂。

釋義:

春風吹落蒙在梅樹枝葉上的塵沙,夢中飛向西湖邊種梅人家。

今後的江南怕再無往日春色,我的心原本也不隻為梅花牽挂!

賞析:

此詩首句用“東風吹落戰塵沙”隐喻宋室滅亡;次句以“夢想西湖處士家”,借林逋的故事暗寫故國之思;第三句一個“恐”字,表達作者内心的擔憂,而“江南春意減”則暗歎江南備受摧殘;第四句點明作詩的深意與梅無關。全詩以觀梅而有感,引發聯想,但全文的主旨都與眼前盛開的梅花無關,這樣言此物寫彼物的手法,讓情感更加深厚而沉重,曲折中見深意。

東風骀蕩,搖枝拂葉,吹去了蒙在梅花上面的塵沙,花蕊花瓣,一概顯露出清新的面龐。如此雅潔怡人的氛圍,本該令遊人陶醉,而詩人卻偏要将這沙塵,想象為戰火中的塵埃,因為,他從眼前的梅花聯想到另外一個梅花的世界。那裡剛剛經受了戰火的摧殘,那裡曾經是西湖處士的隐居之地,那裡曾是他的希望,那裡是他醒着夢着都不曾忘卻過的宋國京城。此詩作者雖然從未做過宋朝的臣民,但是,出于對異族統治者的不滿,漢族人的宋都對于他始終是富于誘惑力的,這裡的一個“夢”字,足以表白他那種朝思暮想的癡情。

想起江南之後,詩人的感情立刻變得細膩,語氣也委婉起來。他擔心江南的梅花大概不會如此鮮豔,江南的春景必然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對于蒙元初入中原的殘酷洗劫,詩人耳聞目睹,記憶猶新,他擔心那“大亂凡數十餘年,數千裡間,人民殺戮幾盡”(《武強尉孫君墓銘》)的慘狀會在江南重制,是以,他在末句中直率地說出,他的《觀梅有感》其實并非為梅花着想。他也許曾經憧憬過林逋所處的時代及其環境,同樣身為隐士,一個伴梅飼鶴,受到皇帝的褒獎;一個卻生活在異族統治者的鐵蹄之下,而如今,那樣一塊聖地也許永久地消失了,他不能不為自己和所有的漢人痛心疾首。

此詩短小精悍、音節铿锵,讀來朗朗上口。全篇未用任何典故,照樣發人深省、意味深長。它之是以具有如此深沉的意蘊,完全得益于象征的手法。不過,象征畢竟太含蓄、太沉悶,難以容納詩人全部的思想和憤恨,是以詩的結尾處又否定了象征手法。“此心元不為梅花”一句,實打實地透露出作者的真實感慨,猶如陰雲郁積很久之後的一聲悶雷,雖然沉悶了些,總算給人以希望,為全詩抹上了一道亮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