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傑利米·拜雷森(Jeremy Bailenson)推出了斯坦福曆史上首個完全以虛拟現實為背景的課程——虛拟人。這個編号為COMM 266/COMM 166的虛拟現實(VR)課程,可以讓所有選擇這門課的學生打破空間限制,在世界任何地方戴上VR頭盔,出現在同一個“課堂”上……
而随着《頭号玩家》、《失控玩家》等科幻電影的上映,觀衆們也在大銀幕上感受到了網際網路科技公司所預言的下一個網際網路風口——“元宇宙”(Metaverse)。
近期,臉書改名Meta更是将“元宇宙”的概念推向高潮。除了Meta,全球網際網路公司已在悄然布局“元宇宙”賽道,投資、收購相關的技術裝置公司。比如,位元組跳動在2021年收購了VR裝置公司Pico, 騰訊在2020年投資了全球最大的多人線上遊戲創作平台Roblox, 微軟在今年上線了混合現實協作平台Microsoft Mesh……

斯坦福大學教室裡擺放的VR裝置
如此受網際網路科技公司追捧的“元宇宙”究竟是什麼?“元宇宙”又會對人類未來社會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紅星新聞采訪了斯坦福大學虛拟人互動實驗室 (VHIL) 發起人和總監傑利米·拜雷森教授,以及專注于研究人類行為和VR技術的VHIL博士後學者安娜·奎羅茲(Anna Queiroz),共同探讨人類未來的“元宇宙”世界。
2003年開設的課程“舊瓶裝新酒”
早在2003年,拜雷森教授就已開設“虛拟人”課程。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他在研究所學生時期的最後一年,讀了一本名為《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的小說,“我對此非常感興趣,由此我開設了“虛拟人”這門課。這本小說也成了我開設這門課程時使用的第一本教科書。”
《神經漫遊者》是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于1984年創作完成的科幻小說,他在書裡創造了一個賽博空間(網絡空間),用一種迷戀高科技的眼光來觀察世界,也成功預見了數年後,即20世紀90年代的電腦網絡世界。
但在此前,這門課程主要由助教和部分學生示範如何使用VR,同時使用的人數以及多人共享的VR空間的規模,都十分有限。然而去年新冠疫情突然襲來,斯坦福大學不得不采取遠端上課的形式,這也給這門課程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據拜雷森教授介紹,去年夏季學期,有100多名學生選修了這門課程。今年秋季學期,有超300名學生表示想申請這門課程,“這大概占了斯坦福大學所有大學生人數的5%。”最終有約175名學生成功選上了這門課程。
學生們通過佩戴裝置,一起進入虛拟課堂
拜雷森教授說,雖然疫情讓大家無法在實體空間裡相聚,但是自己可以通過研究了很多年的VR技術,把學生們重新聚集在一個虛拟課堂裡上課。數百位學生通過一個VR頭盔,像潛水面罩一樣戴在臉上,搭配着手裡握着的兩個控制器,參與到整個遠端課堂。
這些“課堂”可能是在博物館,可能是在實驗室,可能是在海底,還有可能是在人迹罕至的火山口。學生們可以通過沉浸式體驗,在一個全新的、虛拟的、可互動的環境裡,感受那些隻能在書本上感受的東西。
拜雷森教授稱這個“虛拟人”課堂為一個内部的“元宇宙”,在這個“元宇宙”中,每個學生的存在都以頭像的形式呈現。
“元宇宙”:人類成為現實與虛拟世界的兩栖物種
“元宇宙”一詞起源于美國作家尼爾·斯蒂芬森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說《雪崩》。小說描繪了一個平行于現實世界的龐大虛拟世界——“元界”。現實世界中生活的人在“元界”中都有一個虛拟分身,人們通過數字化來控制這個虛拟分身,在虛拟世界中互相競争并提高自己的地位。
資料圖。從業人員使用VR體驗裝置身臨其境的感受中國農科院南繁育種研究中心的強大功能。
拜雷森教授認為,“元宇宙”就是人、地點等一切事物通過VR和AR(增強現實) 形成的集合。他說,從廣義角度上來看,VR指任何合成感官帶來的體驗,包括幻覺、夢境、和人類佩戴上VR裝置後的沉浸式虛拟環境。“而‘元宇宙’就是所有沉浸式虛拟環境的集合,将來它可能會被完全應用到人類社會生活中。”拜雷森教授說。
安娜·奎羅茲則直接用“虛拟世界”來形容“元宇宙”。“它是一個人類可以建造的全新虛拟世界,”安娜向紅星新聞解釋說,“你可以随時戴上裝置,在這個全新的世界裡和朋友一起跑步、一起看電影、一起工作。”
對這樣的場景,Meta已作出嘗試,在其遠端工作協作平台Horizon Workrooms中,使用者可以通過佩戴Oculus VR裝置,通路3D虛拟“辦公室”。不同于Zoom等視訊會議軟體,通過該裝置,使用者在“辦公室”可以看到同僚的虛拟形象,還可選擇每日的穿搭,也可以像在現實中那樣敲擊虛拟的鍵盤。同時,空間音頻技術還能讓使用者聽到來自“辦公室”各個角落的聲音,甚至“辦公室”間的同僚串門也成為可能。這也是Meta推出的最重要的一款“元宇宙”應用。
資料圖。臉書更名meta将“元宇宙”的概念推向高潮。
目前,中國科技界對“元宇宙”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但是學者們普遍認為,“元宇宙”是整合多種新技術而産生的新型虛實相融的網際網路應用和社會形态,蘊含着社交、内容、遊戲、辦公等場景變革的巨大機遇。
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釋出的《2021年元宇宙發展報告》稱,2020年是人類社會虛拟化的臨界點,2021年則可被稱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展現的線下線上的融合發生在各個領域,物流、金融、醫療、環境和日常生活,将深刻改變現有社會的運作,人類成為現實與數字網絡世界生活的兩栖物種。
而安娜·奎羅茲指出,這并不意味人們未來會完全依賴虛拟世界,人類社會已經有很多能實作遠端互動的技術了,但人類是有真實社交屬性的,現實世界裡的社交活動不會被虛拟世界所替代。“大家依舊會在現實世界裡一起去逛公園、散步、聚會、吃飯。人類在現實世界裡獲得的幸福感是無法在虛拟世界裡獲得的。”
她分析稱,在“元宇宙”概念剛開始出現的前幾年,人們可能會感到好奇、興奮。但是随着時間推移,人們會慢慢冷靜下來,開始尋找虛拟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平衡點。“最重要的是,大家應該知道什麼事是能在現實生活中做的,什麼事是能在虛拟世界中做的。”安娜表示每個人要尋找的平衡點不一樣,所需要的時間也不一樣。
沉浸式體驗:影響人類現實世界的思想行為
除了改變人類在現實世界中的生活方式,拜雷森教授認為,“元宇宙”中的行為還能改變人類在現實生活中的思想,在教育、環保、反種族歧視等事務上也将有廣闊的應用空間。他說:“實驗表明,在虛拟世界的沉浸式體驗,能影響人類在現實世界中的思想和行為。”
資料圖。第四屆進博會上,參觀者體驗沉浸式VR滑雪運動。
安娜·奎羅茲一直從事關于VR技術對人類行為影響的研究。她表示,實驗證明了人類在虛拟世界中的想法和行為能轉化到現實生活中。在一次實驗中,她通過VR技術,讓其中一組實驗對象親身體驗樹木被砍伐的過程,然後觀察他們是否會減少使用紙張的數量。“在虛拟世界的森林中,他們可以用操縱杆控制樹木的砍伐,”她介紹說,“他們不得不按照要求砍掉一定量的樹。” 最後的實驗結果顯示,因為“親自”砍過樹,這一組的實驗對象用紙量減少了接近20%。
在她參與研究的另一個實驗中,實驗對象被要求戴上VR裝置,置身于一個虛拟的沿海地區。“參與實驗的人可以自行選擇所在地區5年、10年、20年,甚至30年後的景象,他們能親身體會到海平面上升是一件多麼恐怖的事情。”她表示,通過沉浸式體驗,人們能直覺體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這也很大程度提高了人們的環保意識。
除了在環保方面,據介紹,沉浸式的體驗甚至對減輕種族沖突也有所幫助。VHIL曾推出一個沉浸式體驗課。在這個“課堂”裡,學生可以親身體驗一些人遭受的種族歧視。“通過在虛拟世界裡沉浸式體驗别人遭遇的不幸,可以增強參與者的同理心,讓參與者在現實世界中更願意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拜雷森教授強調說,“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會讓參與者會完全認定自己已經成為所扮演的對象。”
接替移動網際網路的下一個網際網路時代?
技術渴望新突破,使用者希望新體驗,資本期望新出口。當下的網際網路發展内卷化,在傳播載體、内容傳播方式、互動參與涉及等方面長期缺乏突破,導緻網際網路行業呈現出“沒有發展的增長”。而“元宇宙”概念的提出,或将實作網際網路技術的疊代和更新。有報道分析指出,元宇宙可能是接替移動網際網路的下一個網際網路時代。
資料圖。“元宇宙”概念的提出,或将實作網際網路技術的疊代和更新。
拜雷森教授表示,疫情後,Zoom等遠端互動軟體的使用,讓人們相信對VR的研究是有意義的。“接下來的十年,很多在現實世界能做的事情也能在虛拟世界裡得到實作。”他稱,就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将現實世界裡的活動搬到虛拟世界裡将會成為未來的趨勢。
“各大網際網路科技公司投入大量資金、資源的研究,使得VR頭戴裝置不再那麼遙不可及。從前人們想要進入虛拟世界,需要通過價值百萬美金的實驗室和超過4萬美金(約合人民币25萬元)的頭戴裝置。而現在隻需要400美金(約合人民币2500元)就可以在家裡安裝一個VR系統。”拜雷森教授表示,過去幾年,各大科技公司對VR裝置的研究,讓VR裝置成為大家都能負擔得起的東西,這也為“元宇宙”的未來做出了硬體方面的準備。
盡管如此,安娜還是表示,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目前VR裝置的價格還是很昂貴。“這是我們目前要面臨的挑戰之一,”她告訴紅星新聞,“隻有價格問題解決後,才能實行大規模的VR普及。”
除了硬體方面,VR的内容、所呈現的場景等,也是未來研究人員需要努力的方向。安娜稱,置身于環境中體驗絕對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未來世界裡,更多人能通過VR體驗之前從未體驗過的場景。”她進一步解釋說,因為價格昂貴、環境惡劣等因素,在現實世界裡,隻有極少的人能到北極看冰川,能下海看珊瑚礁。“但未來在元宇宙,更多人能通過VR技術,在虛拟世界裡切身體驗這個神奇的宇宙。”
拜雷森教授則認為,VR内容創作者們需要創作出更多适用于虛拟世界的内容,才能應對洶湧而至的“元宇宙”。
紅星新聞記者 範旭 實習記者 黎謹睿
編輯 張尋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