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特斯拉 CEO 埃隆 · 馬斯克(Elon Musk)被美國《時代》雜志評為 "2021 年度人物 "。馬斯克,是這個時代最頂流的企業家。他身上有太多标簽,比如鋼鐵俠、超級網紅、天才、小醜、冒險家、技術狂人、地球拯救者。今天我們就來分析分析鋼鐵俠是怎麼煉成的。
說到馬斯克這個人,我們就會想到一個名詞,叫“星辰大海”。你看馬斯克幹的事情都是飛天遁地的事情,造特斯拉、造火箭、造星鍊、造高速管道。這個人不但敢吹牛,而且吹得牛都實作了,在全球圈了很多粉絲。粉絲們也困惑,你咋就這麼能打?誰能限制馬斯克?你是要占領太空嗎?美國為啥能出這号猛人?
我們知道,馬斯克原本不是美國人,他出生在南非,後來跟着父母移民到加拿大,然後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讀書。現在馬斯克擁有南非、加拿大和美國三重國籍。其實,在美國,馬斯克這樣的企業家也不常見。我記得,比較早之前,在投資特斯拉和Space X之前,馬斯克和一小衆投資家創辦了一個組織,他們想投資飛天遁地的未來科技。馬斯克當時嘲笑矽谷的投行們缺乏遠見,隻看到“地球”的生意,将錢投入到140個字元的推特上。
但問題是投資星辰大海,光有夢想不行,光有冒險精神也不行,加上創新能力還是不夠,還需要大規模的投資。我們知道,企業家的工作是組織迂回生産,而迂回生産是有風險的。在這項工作中,企業家支付了勞工的工資,銀行的利息、供應商的原料費用,買斷了未來所有的收益,同時承擔着未來的所有風險。
這就是企業家的風險事業。如果你是老闆,你就會想辦法降低風險,擷取更大的利潤,其中最重要的辦法就是創新。因為技術創新可以擷取客戶,避免投資邊際收益下滑。是以,我們經常說,企業家才能,一是冒險,二是創新。
但是,投資航空航天等底層技術,是一項周期很長、失敗率很高、風險很大的事業。企業家敢不敢幹?敢幹,但是,他們也不傻,他們也會想辦法轉移風險,怎麼轉移?很簡單,就是吸引風險投資。你看,網際網路、生物科技、航空航天等技術項目,都是一輪輪風險投資來支撐下去的。
比如,2002年,馬斯克投資SpaceX,投了多少錢?1億美元。多還是少?相對于航天技術來說,這簡直不能太少了。當時,馬斯克在投資圈裡算是小人物,資金實力很有限。到2015年,SpaceX已經成為了全球商業火箭發射的領航者,掌握了垂直回收技術,大大降低了火箭發射成本。但是,SpaceX還是虧損的。但是,SpaceX怎麼活下來?主要是靠一輪又一輪的風投,谷歌、創始人基金(Founders Fund)、DFJ、富達投資集團等都是SpaceX的投資人。
特斯拉的例子就更加明顯了。特斯拉成立以來長期虧損,2008年金融危機,特斯拉現金枯竭,馬斯克從SpaceX借了2000萬美元給公司,接着又從風險投資人那裡擷取2000美元,才度過危機。
當然,風險投資人也不傻,前期的投資人也可能在後面的融資中退出,後期的投資人最後在資本市場上完成退出。2010年,特斯拉上市,然後靠資本市場的融資堅持下來。在這輪大跌之前,特斯拉市值突破萬億美元。目前,SpaceX還沒上市,估值已經到了1000億美元。SpaceX在2020年完成了世界首次商業載人發射任務,同時背後還有一個野心勃勃的星鍊項目。馬斯克表示,星鍊“需要在未來一年左右的時間裡穿過負現金流的深淵”,預測現金流向好,他們就會發起公開上市計劃。
是以,支撐企業家星海大海夢想的是發達的融資市場。不過,有人可能會提出疑問,公司上市後風險轉移到了資本市場,最後是割股民的韭菜。不排除有些項目可能是割韭菜,但是,我們需要正确了解其中的邏輯,那就是資本市場合理配置風險。技術工程師、企業家、天使投資人、風險投資人、股票市場的投資人,每個人的風險偏好不同,市場合理地配置設定了風險,讓技術工程師安心搞研究、創新技術,讓企業家承擔一定的風險同時專心經營、追求經營利潤,讓能夠承擔高風險的人,比如風險投資人、股票市場的投資人去承擔風險,同時謀求投資回報。
你看,資本市場把這一切安排得明明白白,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這種自發秩序支撐着重大技術創新。反過來說,如果資本市場萎靡,融資政策不穩定,會打擊風險投資、阻礙技術創新,尤其是高風險高投入的重大技術創新。即便項目失敗,風險也得到有效得配置,技術工程師不至于負債累累,失敗的企業家不至于個個都變成老賴。這樣,社會對企業家的失敗、創新的試錯,自然就有更大的寬容度。
最後,總結一句話,人類星辰大海的夢想,建立在繁榮的自由市場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