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99%的人的宿命是受盡社會“剝削”,他們卻以為可以反抗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自然界當中,食物鍊、生物克制以及弱肉強食的現象始終存在,這是因為自然規律使然:在沒有秩序存在的自然世界當中,絕對的力量就是“真理”,隻有強大才能夠換來自己順心如意的生活。

同樣,即便是在有了規則與秩序的人類社會當中,力量之間的差異也是依然存在的——在當今社會之中,99%的人人的命運其實都是受盡“剝削”,他們卻以為可以反抗,殊不知早已置身其中,難以逆轉。

心理學:99%的人的宿命是受盡社會“剝削”,他們卻以為可以反抗

自從2020年起,日漸增長的工作與生活壓力以及突如其來、蔓延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人們的生活開始變得不一樣。

許多人似乎開始對自己的人生開始“大徹大悟”,并且開始在各種網絡社交平台進行相關的交流,其中某些熱詞也成為了整個年度的“梗”,甚至是最近幾年的社會縮影。

無處不在的剝削

其實早在十多年将近二十年之前,人們的文娛生活便開始出現了群體性——當時的“風向标”往往是每年農曆大年三十晚上的央視春晚語言類節目。

心理學:99%的人的宿命是受盡社會“剝削”,他們卻以為可以反抗

在這些節目當中,一般都會對過去一年發生的事情和出現的社會現象進行梳理,同時又會誕生一些比較有趣的“梗”成為第二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口頭禅,甚至再次引領新的文化潮流。

幾十年當中,趙麗蓉、趙本山以及之後的沈騰等喜劇演員都為我們留下了難忘的一些詞彙。

其實近些年人們生活當中娛樂生活的一去不返也是一種“被娛樂剝削”的反映——人們不再習慣于通過每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來了解過去一年的社會熱點。

也頗有些“不屑于”說那些源自春晚的詞彙,更多的是通過日常生活當中的各種娛樂APP,尤其是2018年就開始火的短視訊形式去享受娛樂生活。

心理學:99%的人的宿命是受盡社會“剝削”,他們卻以為可以反抗

并不是說這些APP就一定不好,而是因為這種方式使得人們的生活愈發快餐化,人們的生活,尤其是娛樂生活也愈發猶如越來越短的視訊,變得匆忙急躁。

這其實就是一種源自于媒體和資訊傳播的“剝削”:人們的業餘生活幾乎被某些形式所“壟斷”,形成一個資訊繭房,無法再通過自己想要的途徑去了解外界。

我們再回首2020年開始火起來的一些詞彙,諸如“内卷”與“躺平”這兩個詞,前者源自于社會科學之中。

原本指的是文化或是社會之中發展達到上限、難以再取得進步的情況,被中國網友引申使用之後,有了一種社會各行業之中競争壓力過大的含義。

心理學:99%的人的宿命是受盡社會“剝削”,他們卻以為可以反抗

将人們身處競争壓力極大的社會之中的無奈與迷茫表現了出來;後者原本隻是一個簡單的詞彙,指的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但是被網友們引申之後,指的是一種在紛繁社會之中,放棄上進心與競争、安心變成一條“鹹魚”的狀态。

将二者結合來看,可以發現一些現如今網友們思路的端倪:

首先,人們已經認清了社會的現狀,發現了各個行業都存在的巨大壓力。

其次,人們不再樂意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當下的命運,頗有一些“認命”的意味。

認知與反抗

心理學:99%的人的宿命是受盡社會“剝削”,他們卻以為可以反抗

在西方文化人類學領域,存在着一個著名的理論,名為“薩丕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

這一理論由美國著名語言學家、人類學家愛德華·薩丕爾(Edward Sapir)與其學生本傑明·沃爾夫(Benjamin Whorf)提出,指的是人類思維認知與語言之間的關系問題。二人認為,人類的思維模式可能是會受到其語言影響的。

盡管在此之後,學術界以及社會各界對此的褒貶不一,也出現了許多反對的聲音,但是這一假說的提出對于拓寬我們的眼界、增加看問題的視角都能夠起到啟發作用。

心理學:99%的人的宿命是受盡社會“剝削”,他們卻以為可以反抗

那麼我們不妨沿着類似的思路,去思考一下人類思維、認知能力與激發自身潛力之間存在着怎樣的關系。

衆所周知,自我們存在于社會之中起,就會受到許多正能量的話語影響。

比如傳統儒家文化當中的“人生在勤,不索何獲?”;“人定勝天”;“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等等,也正是這些話語鼓舞着我們的先輩努力奮鬥,改變自己的命運。

是以我們可以大緻明白,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傳統之中,“努力奮鬥”可以算是一個主旋律。

心理學:99%的人的宿命是受盡社會“剝削”,他們卻以為可以反抗

是以處于這種文化之中的人們也就形成了遇到困難努力克服的思維模式,無數案例也給我們展示了這種思維模式之下個體的堅韌。

那麼在西方,他們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西方歐美社會,甚至整個印歐語系範圍内,人們的生活都是極大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的,基督教、猶太教、印度教、佛教等等成為了其精神世界的主要力量。

是以在他們的認知及文化當中,生命存在輪回,此生的意義有時是為了償還“原罪”(如基督教),有的是為了去到“極樂世界(如佛教)”。

心理學:99%的人的宿命是受盡社會“剝削”,他們卻以為可以反抗

無論怎樣的思維模式,當人們面對被“剝削”的命運時,或者是會選擇“逆來順受”,在當下的生活之中繼續下去,就像是歐美人那樣。

或者是努力奮鬥,讓自己在當下的情況之中獲得更好的發展,而不是與命運抗争,就像是傳統儒家文化的内涵那樣。

無論是否能夠被激發出較大的潛力,人們終究還是難以改變自己被“剝削”的命運。

心理學:99%的人的宿命是受盡社會“剝削”,他們卻以為可以反抗

總而言之,随着社會各個方面兩極化趨勢的日漸顯著,資本總是被控制在少數人手中,想要去争取那些資源,并非是通過努力就能夠得到的。

當你意識到自己已經被某種力量所“剝削”,這種情況是再正常不過的了。有時你的使命并非是通過努力而改變命運,而是讓自己在現有狀态下過得更好。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