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财經天下》周刊作者 麻策
編輯 / 周路平
手機行業已經許久沒有新鮮事了,直到今年各家開始陸續上馬折疊屏手機。
它看起來很雞肋,除了炫耀,很難想到有太多使用場景和痛點需求。它實際上很貴,最便宜的要大幾千,貴的賣到一兩萬元,阻隔了絕大多數普通消費者。是以,它的銷量并不多,全球的銷量也不過百萬台。
但是,這一切卻沒有阻擋手機廠商們的熱情,尤其是今年,折疊屏手機界異常熱鬧。
最新一位折疊屏玩家是OPPO。12月15日,OPPO推出旗下首款折疊屏手機Find N,定價框定在了8000元以内。在此之前,小米的折疊屏手機MIX Flod已經釋出了,華為和三星作為先行者,早在兩三年前就已經有産品面市。而剩下的vivo和榮耀也不甘人後,已經有了折疊屏手機的釋出計劃。
甚至連蘋果也傳出在研究折疊屏手機的消息,并将在兩年後釋出。但蘋果的政策一向保守,很多年前,外界都在盛傳蘋果将取消iPhone的劉海設計。但至今,劉海依舊。
當下,國産手機品牌的共同目标都是高端化。但如何突破高端價格段、避免同質化競争?以前大家比拼的是高端晶片,攝像頭數量和拍照能力,螢幕的尺寸和重新整理率,但這些方面已經不足以和對手拉開差距,而且除了高端晶片,其他的技術和功能早已在低端機型上應用,很難支撐國産手機品牌走向高端。
于是,折疊屏成了最佳的角逐場,盡管大多數折疊屏手機都還處于賠錢賺吆喝的階段。但在成熟而内卷的手機行業,可能沒有比折疊屏更好講的故事了。
誰在用折疊屏?
手機經銷商伍田今年在同行的“安利”下,用過一段時間折疊屏。他原本對折疊屏手機并不太感冒。但圈子裡的朋友,經常會坐到一起應酬聊天,每次聚會的餐桌上,折疊屏手機總是能見到好幾台。這些做手機生意的老闆,聊起折疊屏手機常提的是,“看檔案友善”。
伍田也買了一台。大屏看報表确實是優點,但除此之外,對他而言,其他使用提升感覺并不明顯。“可能隻增加了點拿出去炫耀的感覺。”沒多久,他就又換回了之前的Mate 40保時捷。
炫耀是它的重要賣點。在OPPO折疊屏手機的釋出會上,首席産品官劉作虎在台上掏出折疊屏手機,展示一圈,合上,揣回兜裡,說:“你們肯定沒體驗過這種耍帥的感覺。”
折疊可以讓手機實作大螢幕,但其實如果僅僅是追求大屏,完全可以買一台Pad,價格會便宜很多。折疊機想要扮演的是可以揣進兜裡的Pad,但問題是疊起來的手機普遍非常厚重,目前的旗艦機重量大多在200g以内,但折疊屏手機接近300g。
為了折疊,轉軸處需要上百個金屬扣,加上内外兩塊螢幕,機身加重不便于攜帶。多年的手機銷售直覺告訴伍田,“價格太貴,機身太厚,還不足以拉動整個市場(起量)。”
像伍田一樣,不看好目前折疊形态呈現效果的人還占據着大多數。折疊屏手機的潛在使用者是商務人士,不僅是因為這個群體有足夠的消費能力,也是因為折疊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這些人處理業務的需求,包括看新聞、報表、檔案和PPT等。
OPPO中國區總裁劉波也發現,手機管道老闆們用折疊屏手機的不少,這些人天天看各種報表。大屏其實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他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相同痛點。他還送了一台給母親,專門給老人家看新聞。
不過,僅滿足這些可能還不夠。
手機廠商仍然需要給出充分的理由,證明折疊屏手機并不是為了折疊而折疊。雖然折疊屏被認為在辦公以及大屏娛樂方面有較為明顯的優勢。
但市場分析機構Strategy Analytics進階分析師吳怡雯的感受是,還缺乏“殺手級應用”。換句話說,就是折疊屏手機是形态上的創新,但在使用體驗中,還沒有展現出無可替代的價值。
“是解決需求的能力定義高端,而不是你賣一個很貴的手機,它看着很高端。”不管是從軟體還是從硬體上,上述經銷商也認為,折疊屏手機都還需要很大的突破,才能在真正在零售端展現出吸引力。
目前折疊屏手機能“逼死強迫症”的地方,就是螢幕中間那道深深的折痕。這是柔性OLED螢幕在技術上無法真正解決的點,廠商們隻能做到盡量緩解。
種種問題導緻消費者對折疊屏的熱情并不高,甚至出現消退的迹象。華為推出第一代折疊屏MateX時,盡管售價高達16999元,但在華為強大的品牌熱度和供應非常有限的因素影響下,這台機器的價格一度被炒至5萬元以上,每次上貨都是秒售罄。
但如今,價格已經明顯回落。華為折疊屏手機的市場售價目前勉強和官方定價持平。而三星和小米的折疊機,市場價格遭遇快速滑坡。根據一名經銷商的說法,小米折疊機9999元的上市價格,曾在兩周内破發,目前隻有六七千元。
除了使用場景,折疊屏手機還面臨的一個重要阻礙是應用生态。折疊屏在軟體适配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各個廠商對折疊方式和螢幕尺寸還沒有達成統一,百花齊放。外加折疊屏手機市場體量較小,軟體開發商實際上沒有動力去主動給不同的廠商産品去做适配。
如果這樣的狀況無法打破,就會陷入無解循環。軟體公司不做适配,折疊屏手機體驗不會太好,銷量就上不去。沒什麼銷量,适配的問題就無法得到根本解決。這也是為什麼, OPPO一上來就宣布一項1億投資金額的生态扶持計劃。
一位手機廠商的員工對《财經天下》周刊透露,現有折疊屏手機因為還是小衆産品,很多應用的适配還都是需要靠“老闆去刷臉”, 使用者教育和市場培育還任重道遠。
賠本賺吆喝
折疊屏不是跑量的機型。
一位旗下有數十家華為門店的經銷商告訴《财經天下》周刊,他門店的折疊屏手機的周銷量總共也隻有8-10部。相比之下,其他的機型每周都有數百台的銷量。
量不大,就意味着均攤的成本高。而折疊屏的成本主要來自于柔性螢幕和實作折疊的鉸鍊。Omdia此前調研的資料顯示,目前折疊屏的價格在150美元到250美元之間,換算成人民币在一千元到一千七之間。而正常的柔性OLED螢幕的價格在80美元左右,兩者之間的價格相差甚遠。往往主流的品牌都會有各自的尺寸定制需求,投入還會更多。
據《财經天下》周刊了解,為了和三星聯合打造這樣一塊定制柔性OLED螢幕,OPPO的投入金額就達到上億元。
螢幕成本從維修價格上也可見一斑。華為MateX2的官方換屏價格是第一次換3580元,第二次的價格則為7500元,光螢幕就比大多數旗艦手機的價格要高。
螢幕之外,實作折疊的鉸鍊也需要不小的成本。此前,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透露,三星和華為折疊手機鉸鍊轉軸成本大約40美元。而OPPO首席産品官劉作虎提供了一個數字:OPPO Find N 配備的水滴型鉸鍊,單個成本達到了100美元。
折疊屏手機投入巨大,但市場需求無法保證。根據IDC的統計資料,2020年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大約隻有194.7萬部,隻占智能手機整體出貨量的0.15%。其中,市場絕對霸主是三星,份額達到了90%以上。華為吃下了個位數份額,位列第二。兩家廠商加起來的份額已經超過了97%。
且不說,新入局的廠商,能從兩家手中拿走多少份額。折疊屏是否真正存在大規模剛性需求,還未得到驗證。
旭日大資料董事長孫燕飚向《财經天下》周刊轉述了華星光電某高管的話稱,國産柔性折疊屏的良品率遲遲上不來,主要原因是國産手機廠商目前對柔性OLED螢幕的采購量低,市場沒需求,就缺少良品率提升的投入動力。“如果需求成規模,良品率提升根本不是問題。”
伍田覺得,如果僅僅是為了大屏體驗,同樣是花一萬元,更多人可能還是會傾向于選擇購買一部直闆旗艦外加一台高配平闆。
“做大屏需求,你要解決電池續航、厚度、重量,這些核心問題能解決還行,否則折疊屏手機就還隻能算是一個新奇的玩具。”在他看來,國産廠商的一股腦兒地湧向折疊屏,實質上可能都是在做一次商業冒險。
OPPO中國區總裁劉波向《财經天下》周刊坦承,折疊屏手機上來就想賺錢不容易,技術上仍然需要突破,市場需求還有待開發。“實話說,我們是非常想打開這個市場。”但他預估,至少還要經過兩三代産品的投入和市場驗證之後,才有可能談賺錢的事。
華為的Mate X系列折疊屏,盡管售價近兩萬元,但前期一直也是處于虧損狀态。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在2020年4月透露,當時華為在折疊屏手機上已經虧損了六七千萬美元。據《财經天下》周刊了解,華為也是做到今年,Mate X2這一代才大體維持平衡狀态。
如果再考慮到更早期的巨額研發投入,回本時間隻會更加漫長。
《财經天下》周刊從知情人士處獲悉,本月底釋出的華為P系列折疊屏手機将搭載4G晶片,這款機器采用類似三星Galaxy Z 的設計,完全打開後與普通手機的尺寸相當,售價也在八九千元左右。
但相比于MateX系列機型,這款以P命名的新品,并沒有太被看好。在業内,華為的折疊屏被稱為“資源機”,隻有核心經銷商才有提貨資格,而且也嚴格限制了數量。這些機器拿到就是賺到,在提貨時經常需要搭售一些不太暢銷的機器,“而P系列折疊屏恐面臨跌破發行價的尴尬。”上述知情人士說。
一切為了高端
國産品牌們湧向折疊屏的背後是高端差異化競争的需要。
按一位負責戰略的手機廠商人士的說法,折疊屏趨勢的到來,實際上恰恰反映出了手機發展的瓶頸。直闆形态下的高端手機,蘋果已經成為難以逾越的大山。
近些年,手機晶片的算力突飛猛進,但一直受制于螢幕面積,導緻手機的算力隻能向攝像頭溢出。随着整個行業影像水準提升,同質化愈發明顯,折疊屏手機成了很多手機廠商探尋的下一個算力溢出路徑。
但在上述人士看來,折疊屏隻能算是一個高端差異化的産品,能增加沖擊高端的市場關注度,但不能從根本上增強沖擊高端的成功率。
孫燕飚的感受是,今年中國智能手機的銷量隻有3億部,和高峰期的時候差了接近2億部。而全球也隻有11億部左右,過去很多年保持的13-14億部的資料相比,同樣下滑明顯。“市場環境很糟糕,競争環境更惡劣。”
之前行業預期的5G換機潮,來得沒有想象中那麼猛烈。當手機整個行業都缺乏革命性創新的時候,蘋果彰顯出了強大的品牌統治力。
孫燕飚說,iPhone 13由于産品沒有對手,直接讓蘋果10月份在中國市場佔有率提升到了曆史性的31%。在他看來,折疊屏能夠帶來形态上的與衆不同,國産手機在這上面尋求突破,更多是市場層面的倒逼。“搶在蘋果之前推出折疊屏手機,是國産品牌的必由之路。”
目前在批發價格超過600美元以上的手機中,蘋果和三星在全球市場保持着絕對的領先。而在國内市場,8000元以上的份額,蘋果拿走了超過90%。
折疊機被認為是明年國産高端競争的核心,但搶先釋出并不意味着就能取得領先。縱觀這幾年國産手機廠商在硬體上的嘗試,有些探索是成功的,比如屏下指紋、全面屏都已經普及;但有些探索卻不盡如人意,比如滑屏手機,升降攝像頭,如今很難在新品上看到這類設計。
“手機未來的形态可能不再是手機現在這樣的實體形态,不應該受實體限制。”某螢幕廠商工程師元浩告訴《财經天下》周刊,如果是追求大屏需求,全息投影技術或許更能代表未來趨勢。
有人認為折疊屏有可能會成為一個完全革新行業的東西,但也有人持有不同的看法和見解。盡管外界傳言realme也在籌備折疊屏産品,但該品牌的中國區總裁徐起對《财經天下》周刊坦承,折疊屏手機還不是realme的重點方向,“手機需要追求大屏,但不一定是這種形态”。
手機作為一個成熟的市場,創新性的探索成為品牌走向高端的唯一通路。幾乎所有主流廠商都已經釋出或者即将釋出折疊屏産品,供應鍊上下遊都在積極響應。折疊屏手機即将成為行業的又一個競賽和内卷的方向,但它可能很難再現當年“翻蓋手機”式的輝煌。
OPPO也很清楚這一點。劉波告訴《财經天下》周刊,折疊屏手機能從高端手機市場分得一些份額就算成功。“分走一半兒很難。”他給出了一個相對樂觀的數字,“二三成”。
對于渴望取得高端市場突破的國産品牌們來說,折疊屏手機短期的意義不在于賺錢,更多是為了培養使用者品牌心智。
按照上海一位手機經銷商的說法,折疊屏都是分批定産能,廠商根本不在乎銷量,并不指望能通過折疊屏手機賺錢,“如果能把使用者的品牌心智往上拉一拉,價值就實作了”。
本文由《财經天下》周刊旗下賬号AI财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管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