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包青天”包拯後人今何在?35代後人:默默守護包氏祠堂絕不打工

如果你去合肥肥東縣包公鎮大包村遊覽包氏宗祠,裡面為你介紹包氏宗祠、為你講述包拯那些神奇故事的人,很可能就是包拯的後人。我們熟知的“包青天”包拯大人已經離世一千多年,而他的後人也散布在各個地方,其中比較集中的是安徽和江蘇一帶。

包氏宗祠始建于宋代,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家族祠堂,經過多年風雨,包氏宗祠也經曆了無數次整修翻新,現存的祠堂是光緒年間建築,如今已經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機關。上個世紀90年代初,包拯第35代孫包先良便在祠堂守護,如今已經有20多年了。

“包青天”包拯後人今何在?35代後人:默默守護包氏祠堂絕不打工

如今,包先良也已經是将近80歲的老人了,他從1994年起就一直堅守在祠堂。這二十幾年,很多村民已經離開村子,到城市謀求更加舒适的生活。而包先良卻一直不為所動,他當時并非沒有勞動能力,但是卻一直默默堅守宗祠,這是什麼原因呢?

或許,我們可以從包拯留下的一首詩中找尋答案。包拯在《書端州郡齋壁》一詩中寫道“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鈎。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贻來者羞。”

這首詩寫明了包拯期望的官吏形象,也寫出了包拯做人、做事的原則。他認為做官首先要端正思想,一定要剛正不阿,做人修行自身也要保持剛正的品行。如果樹木足夠優秀一定能夠成為棟梁之才,韌度好、制作精細的鋼也不會輕易彎折。

“包青天”包拯後人今何在?35代後人:默默守護包氏祠堂絕不打工

包拯在詩中傳遞的思想就是堅守自己,不為所動。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在為官期間,一心為公,無比清廉,百姓都稱他“包青天”。包拯有着這樣的品格,也同樣希望把他認為美好的品格傳承給後世子孫,而恰巧包氏後人也繼承了這樣的品質。

《能改齋漫錄》中記載包孝肅公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殁之後,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包拯在家訓中講到,後世子孫如果有人為官貪贓枉法,不僅被家族除名,而且去世後不許葬在家族墓地中。

有包拯這樣的家訓,子孫後世也都時時警醒,不敢有半分松懈。其實包氏後人守護的不隻是包氏宗祠,更多的是守護包拯的精神。正是随着包氏後人長達千年堅持不懈的守護,包拯的形象也越來越豐滿、深入人心,使得古往今來為包拯寫故事的小說家層出不窮,也留給我們很多令人遐想的故事。

“包青天”包拯後人今何在?35代後人:默默守護包氏祠堂絕不打工

小說《七俠五義》中,包拯被塑造為不畏強權、屢斷奇案的父母官。在民間,開封府三寶,即包拯用來斷案的工具——古今盆、陰陽鏡和遊仙枕也廣為流傳。

小說《龍圖公案》中,包拯既維護皇權,又不卑不亢,總是為民請命,替群眾伸冤。他被塑造成了下凡的神仙,上至玉皇大帝,下至陰曹地府無一不對包拯另眼相看,有求必應。

事實上,包拯雖然不如小說中那麼神乎其神,但絕對鐵面無私。有這樣一則故事,包拯被派到端州做知縣。端州我們聽說得不多,但是端硯的威名我們還是有所耳聞。端州生産的硯台質地良好,到哪裡都是搶手貨。

“包青天”包拯後人今何在?35代後人:默默守護包氏祠堂絕不打工

包拯以前到端州任職的知縣都會打着朝廷的旗号大規模征收硯台,往往比朝廷要求的硯台多出很多,知縣們就拿着多餘的硯台出去送禮。久而久之這已經變成了約定俗成的慣例。為了生産這些硯台,百姓們苦不堪言,疲勞不已不說,還會耽誤農業生産,誤了農時。

包拯到任後,果斷廢除這一規定,自己也從來不收取一塊硯台,同時嚴格要求自己手下當差的官員,直到包拯任期屆滿離任之時,身上也沒有一塊當地的硯台。

“包青天”包拯後人今何在?35代後人:默默守護包氏祠堂絕不打工

關于包拯嚴于律己、為官清廉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現在包氏後人在當地大家的幫助下,組成了委員會,專門負責管理包氏宗祠。他們說包氏宗祠不隻屬于包氏家族,而是屬于全社會的共同财富。為了這樣的精神,無論是包先良還是其他的包氏後人,都會毫不猶豫一直默默守護宗祠,守護包拯傳承的精神,也會一直為世人講解、傳播那些永遠鼓舞人心的故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