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孫晟是怎麼樣瓦解突厥部族,消除了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長孫晟是怎麼樣瓦解突厥部族,消除了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580年,周宣帝去世,靜帝8歲繼位,外戚楊堅受顧命輔政。581年,楊堅廢周靜帝自立,建立隋王朝。隋朝是中國曆史上繼秦之後又一個強大而短命的統一王朝,從其建立到618年被唐王朝所取代,僅持續了37個春秋。

隋王朝雖然很短命,卻在中國古代曆史發展上有着重要的意義,它結束了十六國、南北朝以來的混亂割據局面,再一次實作了全國的統一。強大的隋王朝所積澱下來的曆史成果,為後來大唐帝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一)五汗并立

581年,正是隋文帝楊堅開基立統的開皇元年,突厥佗缽可汗病死了。

佗缽可汗一直對哥哥木杆可汗舍子立己感激不盡,去世之前,他對自己的兒子菴羅說:“我的哥哥去世的時候沒有立他的兒子大邏便,而是把大汗的位置傳給了我。我死之後你們也應當讓位給大邏便。”

佗缽可汗死後,國人根據他的遺囑将立大邏便為大可汗。有一部分貴族站出來反對,原因是大邏便的母親出身卑賤,而菴羅卻出身高貴,一向為突厥國人所敬重。

這時,乙息記可汗的長子攝圖揚言:“如果是立菴羅為大可汗,我就以兄弟的禮節服屬他。要是立了大邏便,那我就嚴守領地,以鋒利的刀和長矛來對付他。”

攝圖這番話明顯是反對大邏便當可汗,宣稱大邏便出身不高的幕後主使人可能就是他。由于攝圖在他們這輩人裡排行最長,統領汗國東面的部落,而且雄勇過人,所有的人都不敢站出來反對,隻得聽從他的提議,立菴羅為可汗。

大邏便沒有被立為可汗,心中充滿了怨氣,他心裡很不服菴羅,常常派人前去辱罵。菴羅無法制服大邏便,打算讓位給攝圖。大臣們經過讨論認為,四大可汗(乙息記可汗、木杆可汗、褥但可汗和佗缽可汗)的後代裡,數攝圖最為賢能。于是迎立攝圖為大可汗,号沙缽略可汗,牙帳立在于都斤山。

菴羅則居于獨洛水(今蒙古國土拉河),号稱第二可汗。

大邏便還是不服氣,他怒氣沖沖地對沙缽略可汗說:“你我都是可汗的兒子,各自秉承父親的部落。現在你算是極尊貴了,可我卻還是沒有任何名位,這算是什麼道理呢!”沙缽略可汗也擔心他作亂,于是任命他為阿波可汗,統領他自己原來的部落。一場争奪大汗之位的權力鬥争以攝圖的最終勝利和大邏便的讓步而告終。

此時,沙缽略可汗的叔叔玷厥(室點密可汗的兒子)統治着汗國的西部地區,号稱達頭可汗;加上在貪汗山的貪汗可汗,突厥汗國出現了五汗(沙缽略、突利設、第二、阿波、達頭、貪汗)并立的局面。汗國東部奚、霫、契丹、鞑靼分布地區則由沙缽略可汗的弟弟處羅侯統領,号突利設。

五汗并立局面的出現,表明突厥汗國勢力的發展已經到達了頂點,而汗國内部的兵權和統治權卻陷入無法集中的渙散狀态。

隋文帝代北周自立之後,對待突厥顯得比前朝冷淡。習慣淩駕于中原王朝之上的突厥對此極為不滿,隋王朝的态度便成為進兵的借口。嫁到突厥的北周千金公主由于家國江山被楊堅所篡奪,經常感傷本家的宗祀就此覆滅,天天請求沙缽略可汗出兵報仇。

這恰好給沙缽略可汗進犯隋朝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口。

沙缽略可汗正在為隋朝的冷淡大為不滿,他向大臣們說:“我是北周的親人,現在隋人自立為中原的主人,如果我不能出兵制止,那還有什麼面目見可賀敦呢!”于是,沙缽略可汗和盤踞營州的高寶甯聯合,從不同方向大舉入侵。隋文帝楊堅下令沿邊地區修築保障,加強長城,還在幽州和并州一帶屯聚了重兵。

就在這時,一個關鍵性的人物出場了。他就是長孫晟。

580年,長孫晟曾經參與護送千金公主到突厥和親。由于擅長射箭,佗缽可汗留他住了一年多,讓子弟和貴人與他結為好朋友,希望能學到他的箭法。

長孫晟是個很有心的人,他利用這個機會多方刺探資訊,将突厥的情況摸得相當熟悉。沙缽略可汗的弟弟突利設因為很得突厥人的擁戴,引起了沙缽略可汗的猜忌,是以他積極尋求新力量的支援和依靠。長孫晟的到來讓突利設看到了結好大國上邦的希望,他自然不會輕易放過這一大好機會,而沙缽略可汗的想法正好讓他有借口接近北周來使。

突利設秘密和長孫晟結為盟好,長孫晟則利用遊獵的機會,詳細考察突厥的山川形勢,以及部衆的強弱和分布狀況,對突厥汗國的情況有了深刻的認識。

蒼天不負有心人,沙缽略可汗和高寶甯的入侵為長孫晟提供了一個展示他的軍事和外交才能的機會。根據自己對突厥的了解,長孫晟上書隋文帝,提出了著名的“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外交戰略。他說:

現在,中國雖然很安定,可是那些戎虜仍在作梗,現在還不是出兵征讨他們的時候,但如果置之不理,他們又會時時來侵擾,是以應該好好地做籌劃。玷厥兵力比攝圖更強大,而地位卻低,名義上歸屬于攝圖,但實際上關系已經有了裂痕。如果乘機鼓動一下,他們一定會自相攻殺起來。攝圖的弟弟處羅侯勢力雖弱,但很有心計,會收買人心,深受國人的愛戴,因而受攝圖的猜忌,是以心不自安。兩人表面上關系好,但心中充滿了猜忌。阿波可汗首鼠兩端,介乎其中。他受攝圖的控制,但這個人看哪邊勢力大就追随哪邊,并不死心塌地跟随攝圖。

當今我們應該采取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政策。可以通使玷厥,說合阿波,攝圖自然就會回兵去防守西面疆域。同時,我們可以招引處羅,讓他聯合奚、霫等部族,攝圖就不得不分兵防備東方。經過這番安排,突厥汗國内部就會互相猜疑,離心離德,十多年後,等他們互相之間結下了仇怨,我們再出兵攻打,必定可以一舉将他們掃平。

隋文帝楊堅被長孫晟的建議打動了,馬上召他進宮商談。

長孫晟再次詳細地闡述了突厥汗國的形勢,用手比畫山川地理,描繪虛實情況,講得頭頭是道。隋文帝大為贊服,當即采納了他的建議,派人從伊吾道去見達頭可汗,賜予他狼頭纛。達頭可汗本來是大可汗之下主管一面的可汗,他的使者的地位理當要比大可汗沙缽略的使者地位低。

可是隋文帝要執行和長孫晟既定的政策,存心激怒沙缽略可汗,以造成突厥汗國内部的反目,故意把達頭可汗使者的座位安排在沙缽略可汗使者之上,以此來顯示對達頭可汗的重視和親近。

楊堅還封長孫晟為車騎将軍,讓他帶了大量的金錢收買奚、霫和契丹,并讓這些民族為向導找到突利設。長孫晟見到突利設時,多方勸誘他歸附中原王朝。這一系列舉措,無非意在從東、西面分化瓦解突厥的力量。“遠交近攻、離強合弱”政策的多方展開初見成效,突厥汗國内部果然互相猜疑起來。

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南侵的突厥節節獲勝,沙缽略可汗想乘勝追擊,進一步南下。

這時,已經被隋朝收買了的達頭可汗出來表示反對,他領兵揚長而去。長孫晟說服沙缽略可汗的兒子染幹,讓他詐稱鐵勒人造反,要攻打大可汗的牙帳。沙缽略可汗連忙回兵。

突厥的一場大規模入侵就這樣被隋朝輕而易舉地用“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政策粉碎了。可以說,這是“上兵伐謀”很成功的案例,進而使隋帝國在大漠南北的對抗中迅速從被動轉變為主動。

這種力量對比的變化,對東亞和中亞的政治格局産生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不僅有隋一朝,甚至後來的大唐帝國,在應對周邊力量的時候,都遵循了“遠交近攻、離強合弱”這一外交政策。

不過,還應該看到,倘若突厥内部團結一緻的話,長孫晟的政策也難于在短期之内奏效。實際上正是突厥汗國本身的結構性缺陷,為這一分化政策提供了相當大的實施空間。

一般說來,由于部族的複雜多元,北方草原民族政權一般都采用貴族、部族統治模式。與此相适應的做法,通常是在龐大的統治區内劃分出若幹區塊由貴族或部族首領進行統治。

這種模式表面上接近于中原王朝的分封體制,但實際卻有着本質的差別。經過一系列曆史經驗教訓後,中原王朝在采用分封的同時,還有一整套官僚機制來相維系與制衡;越往後的時代,官僚體制越居主導地位。

換而言之,真正維持着中原王朝機體運轉的是官僚制而非分封制,但這恰恰是草原遊牧政權所缺失的。草原遊牧政權的一維統治模式和中原王朝成熟而多元的官僚機制相比,顯然比較單一和松散。

是以,當草原帝國的大汗足夠強大的時候,多少還能夠維系整個部族聯盟的統一;而當大汗的力量衰減的時候,各小汗或各部族首領之間就容易産生争鬥而分崩離析。曆史上北方各草原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不斷循環重演這樣的情形,歸根到底都是政權結構性弱點難以避免的後果。

(二)撻可汗之背

形勢繼續朝着有利于隋帝國的方向發展。開皇三年(583),突厥多次寇邊,隋文帝楊堅決心進行有力的還擊。他頒布了一道慷慨激昂的诏書,分析了内外的形勢和突厥内部的重重沖突,鼓勵将士勇敢讨伐突厥。

此次征讨,隋朝派出了八路大軍。衛王楊爽的人馬出朔州道(今山西朔縣),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遭遇沙缽略可汗。沙缽略可汗因為一些小勝利而滋長了驕傲的情緒,放松了戒備。隋軍出奇兵偷襲,突厥兵大敗,沙缽略可汗丢棄所穿的黃金甲,帶着傷藏身于草叢中倉皇逃竄。突厥軍隊缺少糧食接濟,又流行疾疫,死傷慘重。

幽州總管陰壽出兵盧龍,平定了高寶甯。高寶甯出逃漠北,後在契丹被殺。阿波可汗在高越原和隋軍相遇,雙方結盟而退。

長孫晟此時以偏将身份随行軍中,他抓住這個機會對阿波可汗的使者說:“攝圖每次出兵都大獲全勝,而你卻都大敗而歸,這對突厥人來說真是莫大的恥辱。你和攝圖的兵力本來相當,現在攝圖地位一日高于一日,深受大家的推崇;你卻打敗戰,讓突厥丢臉。攝圖必然要借着這個機會向你問罪,滅你的北牙駐地。你自己好好盤算盤算,憑你自己的力量是否足以抵擋攝圖呢?”

長孫晟又說:“達頭可汗和我大隋聯合,攝圖拿他沒有辦法;阿波可汗為什麼不依附我大隋天子,聯合達頭,這可比被攝圖拿住問罪誅殺強多了。”

長孫晟是怎麼樣瓦解突厥部族,消除了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隋文帝)

長孫晟的說辭切中要害,深深打動阿波可汗。阿波可汗決定把軍隊暫時駐紮在塞上,派遣使者随長孫晟朝見隋文帝。

沙缽略可汗退兵後,聽說阿波可汗和隋聯通勾搭,當即出兵襲擊他的北牙,殺死他的母親。此舉恰恰中了長孫晟的離間之計,沙缽略可汗和阿波可汗至此算是徹底反目了。北牙既破,阿波可汗無家可歸,隻好向西投奔達頭可汗。西面的達頭可汗觊觎大汗的位置已經很久了,他聲言是為阿波可汗報仇,當即出兵。

阿波可汗在達頭可汗的幫助下,收歸了十萬騎之衆,原屬沙缽略可汗的貪汗可汗和沙缽略的弟弟地勤察也因與他有沖突轉而投靠了阿波可汗。從此時及稍後突厥各股勢力的分合情況來看,阿波可汗大邏便雖然在争奪大汗位置的鬥争中失敗了,但還是擁有很多的支援者,具有相當大的勢力。沙缽略可汗一直對他心存猜忌絕不是空穴來風。阿波可汗借達頭可汗之勢,再加上地勤察各部的加入,實力大增,擊敗沙缽略可汗,收複失地,力量慢慢強大起來。

阿波可汗這次向西投奔達頭可汗,在突厥曆史上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原先室點密受木杆可汗的委派出征西域地區,突厥汗國雖然分為東、西兩部作戰,但最高統治權仍然掌握在木杆可汗手中。

木杆可汗是汗國的最高統治者,室點密統馭一面,卻還得服從于他。是以,這時的突厥汗國東西并頭發展,但汗國仍為一體,實際并未分裂。自583年阿波可汗西走,汗國東西兩方逐漸對峙,不再互相統屬,漠北的大可汗已經無法号令西部的力量,統一的汗國實際上分裂為二了。是以,曆史上把583年阿波可汗西奔視為東、西兩突厥汗國分立的轉折點,并以阿波可汗為西突厥汗國的開端。

長孫晟是怎麼樣瓦解突厥部族,消除了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雙方争鬥不已,一時之間難于立判高下,都向隋帝國派遣使節,請求支援。至此,曆史從北方的突厥在中原兩個對立王朝間左右逢源,開始轉變為中原王朝利用北方突厥的東西對立。

584年,達頭可汗的使節來到長安觐見隋朝皇帝,史書稱:“突厥阿史那玷厥帥其屬來降。”司馬光在編纂《資治通鑒》時敏銳地看到這條記載誇飾不實,他說:“時玷厥方強,蓋文降耳。”

也就是說,實際上達頭可汗一方是用低調的方式以求獲得隋王朝的支援。

文獻裡隻記載了達頭可汗,但有理由相信,表達這種意願的除了達頭可汗之外,還包括達頭可汗所支援的阿波可汗。在這種形勢下,沙缽略可汗也不得不低頭,向隋文帝提出了和親的請求;原先對隋朝滿懷複仇情緒的千金公主也上書請求改姓楊,願意認隋文帝楊堅為父。沙缽略可汗和千金公主在這個時候做出這樣的姿态,外交意圖是再明顯不過的了。

按照遊牧民族的收繼婚習俗,父兄死後,子弟可以娶母嫂為妻。隋文帝改封千金公主為大義公主,也就算對付了沙缽略可汗和親的請求。千金公主此前一再要求沙缽略可汗出兵攻打隋朝以報家國覆亡之仇,到為難的時候才來個一百八十度轉變,隋文帝是心知肚明的。他賜予“大義”的封号,并不是要表彰千金公主深明大義,而取的是大義滅親的意思。從這個封号,已經可以預見到千金公主将來的悲劇性下場了。

隋文帝派開府儀同三司徐平和為使到沙缽略可汗處,冊封千金公主。晉王楊廣,也就是後來繼位的隋炀帝,勸隋文帝借着這個機會消滅沙缽略可汗,但隋文帝并未采納。楊廣此時對隋文帝和長孫晟訂立的“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政策還沒有完全領會其中的奧妙。

長孫晟是怎麼樣瓦解突厥部族,消除了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楊廣)

隋文帝是抱定了一個信念,要看着漠北的突厥各部鹬蚌相争!他既不願意看到哪一方強大起來占有絕對優勢,也不願意看到哪一方被徹底打垮。相對于一方獨大,維持漠北的一種均勢對于隋王朝來說更為有利可圖。

正是基于這種考慮,在接連沉重打擊沙缽略的勢力之後,隋文帝還是答應和親,暫時緩和局勢。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事态發展有可能過快,達頭、阿波一方将擊敗沙缽略而逐漸坐大,将來反倒尾大不掉,難于收拾。這是隋文帝所不願意看到的。

如果說在東西魏及北周、北齊時代,突厥帝國是淩駕于中原兩政權之上的太上皇的話,這時形勢已經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隋帝國反客為主,轉而成為操控突厥兩部争鬥的主動方,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正在成為突厥東、西兩部的太上皇。

(三)天無二日,地無二主

隋朝使臣冊封大義公主之後,沙缽略可汗緻信隋文帝稱:

從天生大突厥天下賢聖天子伊利居盧設莫何沙缽略可汗緻書大隋皇帝:皇帝,婦父,乃是翁比。此為女夫,乃是兒例。兩境雖殊,情義如一。自今子子孫孫,乃至萬世,親好不絕。上天為證,終不違負!此國羊馬,皆皇帝之畜。彼之缯彩,皆此國之物。

雖然意在求和,但仔細品味這封信,沙缽略可汗的心裡并未完全馴服,至少還是想和隋王朝平起平坐。隋文帝派尚書右仆射虞慶則、車騎将軍長孫晟為正副使節,複信沙缽略可汗。隋文帝楊堅在信中寫道:

長孫晟是怎麼樣瓦解突厥部族,消除了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大隋天子贻書大突厥沙缽略可汗:得書,知大有善意。既為沙缽略婦翁,今日視沙缽略與兒子不異。時遣大臣往彼省女,複省沙缽略也。

隋文帝的回信文字不多,卻字字千鈞,平和之中透着凜然不可犯和居高臨下的威懾,顯示了強國之君的權勢。

作為臣屬之邦,理當以高規格的禮遇接待宗主國的使節。可是,當隋朝的使臣到達突厥汗庭的時候,沙缽略可汗卻讓士兵擺開架勢,攤開奇珍異寶,明顯有意向隋朝展示自己的兵力和财力。

他倨傲地坐着,聲稱有病不能起身相迎,并揚言:“從我父輩以來就不向人叩拜!”

大義公主在一旁搭腔,對隋朝使臣說:“可汗的禀性就像豺狼一樣兇殘,如果你們在禮儀待遇的問題上和他過分争執,恐怕他就要吃人了!”

沙缽略可汗和大義公主夫婦兩人一唱一和,軟硬兼施,無非意在表示突厥與隋王朝地位對等。隋朝的副使長孫晟洞曉突厥的形勢,他得體而又不失大國尊嚴地對沙缽略說:“如果說突厥可汗和我隋朝皇帝都是大國天子的話,那麼可汗不起身以禮相迎,我們自然不能勉強。但可賀敦現在是我隋朝皇帝的女兒,那麼可汗你就是我大隋的女婿。作為女婿,怎麼可以不尊重嶽父呢?!”

長孫晟的這些話,和隋文帝給沙缽略可汗回信的調子是一緻的。沙缽略可汗無奈,隻好跪拜頂首接受隋朝皇帝的诏書。沙缽略可汗和突厥的貴族覺得是以蒙受了奇恥大辱,抱頭痛哭。隋朝大使虞慶則進一步威逼沙缽略可汗稱臣,沙缽略可汗問:“臣是什麼意思?”

長孫晟是怎麼樣瓦解突厥部族,消除了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我們隋朝所說的臣,相當于你們這裡的奴才。”

“能夠做大隋天子之奴才,還多虧仰仗了虞仆射您呀!”

于是,沙缽略可汗将妹妹嫁給虞慶則,還贈送千匹良駒。沙缽略可汗厚賂大使虞慶則,顯然是想通過他争取到隋朝更多的支援。原本不可一世的突厥大可汗如今淪落到纡尊降貴願意和隋王朝的大臣聯姻,凸顯了雙方地位的不對等。

為了維持突厥兩方相争的态勢,隋文帝在和親沙缽略可汗的同時,也不忘派大将軍元契前去安撫西面的阿波可汗。

在達頭可汗的幫助下,阿波可汗日漸強大,屢屢擊敗沙缽略可汗。585年,沙缽略可汗在西面的突厥和東面契丹的夾擊下,處境窘迫,隻得再次向隋王朝告急,請求允許他帶領部落暫時遷移到大漠以南,寄居在白道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托庇于隋王朝的保護。如果任由形勢發展,阿波可汗一系可能是以坐大,獨霸北方草原,這顯然是隋文帝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此時,江南未平,維持北方草原的對立形勢,有利于減輕隋朝平定江南的後顧之憂。讓沙缽略可汗的勢力繼續支撐一個時期,牽制阿波可汗的發展,對隋王朝來說更為有利。是以,隋文帝同意了沙缽略可汗的請求,并派晉王楊廣出兵相助,支援糧食和衣服。得到隋軍的支援,沙缽略可汗反敗為勝,大破阿波可汗。沙缽略可汗與隋文帝約定,以大漠為界(今蒙古高原大戈壁沙漠地帶)。他上表稱:

長孫晟是怎麼樣瓦解突厥部族,消除了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自從上天保佑突厥強大以來,已經五十多年,保有大漠,獨霸一方。土地萬裡,人馬億數,經常憑借武力兼并戎夷各族,在北狄之中最為強大,與華夏相抗禮。近來天地變化,華夏出現了大聖人。天無二日,地無二主,大隋的皇帝才是真命天子,我豈敢憑借地利,擁兵自重,竊用名号!如今,我感慕華夏文明教化,有心歸附,屈膝叩頭,永作藩臣。雖然道路遙遠,也不敢失了做臣子的禮數。我當送自己的兒子入朝侍奉,年年進貢神馬,時刻恭恭敬敬,惟命是從。隻是服飾習俗由來已久,一時不能改變。傾國上下,同心感戴!

對比此前緻隋文帝的書信,沙缽略可汗的态度有了巨大的轉變。實在是落魄的鳳凰不如雞!沙缽略可汗派第七子庫合真奉表入朝,充當質子。隋文帝诏告天下:“以前沙缽略與我國交和,但畢竟是兩個國家。現在做了君臣,那就算是一家人了。”

隋文帝重賞庫合真,封為安國公。沙缽略可汗大喜,自此以後年年朝貢。古代中國向來以頒授王朝制定的曆法作為對周邊地區和政權行使宗主權的重要象征,這就是所謂的“頒正朔”或“頒曆”。接受中原王朝的曆法的,則視之為歸服王化。反之,則認為是在王化之外的未賓服之邦。

586年正月,隋王朝向沙缽略可汗頒布了曆法。對隋王朝來說,這意味着沙缽略可汗所部突厥正式臣屬了。不過,隋王朝實際并沒有完全放松對沙缽略可汗的戒備。從585年起的兩三年内,隋方一直加強修築緣邊地帶的工事,通過修建長城、在險要軍事據點築城等方式進一步加強防務。

587年,沙缽略可汗的牙帳被火所燒,心情煩郁,不久便去世了。沙缽略可汗覺得兒子雍虞闾太過于軟弱,不足以繼承汗位,遺言立自己的弟弟葉護處羅侯為可汗。

長孫晟是怎麼樣瓦解突厥部族,消除了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雍虞闾派人前往迎接處羅侯,處羅侯婉言謝絕:“我們突厥自從木杆可汗以來,多是兄終弟及。這樣做彼此間不容易互相敬畏。應當由你來繼位,我不怕向你跪拜!”雍虞闾再次派人告訴處羅侯:“叔叔和我同根一體,我也就是枝葉而已。哪有我繼位而讓您屈居在下的道理!先父的遺命,不敢違背!希望叔叔您不要再有什麼别的顧慮了。”

經過多次反複推讓,處羅侯最終繼承汗位,号莫何可汗。雍虞闾則被授任為葉護。

漢文史料《隋書·突厥傳》記載推讓過程中處羅侯說的話是:“以弟代兄,以庶奪嫡,失先祖之法,不相敬畏。”

我們相信,這完全是漢族史官根據自己的了解杜撰出來的。嫡庶之制是漢文化特殊的制度,突厥還不可能有這樣的觀念。不過,處羅侯和雍虞闾的推讓也反映,随着時間的推移,突厥貴族也開始意識到,在汗統繼承中保持權力平穩交接和政權穩定問題的重要性了。

莫何可汗在繼承汗統以後,立即向隋王朝做了通報。隋文帝賞賜了一套鼓吹幡旗以表示認可和祝賀。莫何可汗長臉駝背,眉目疏朗,卻勇而有謀。他借隋文帝賞賜的這套行頭作為幌子,西征阿波可汗。西部突厥人見到隋朝的鼓吹幡旗,不明就裡,誤以為莫何可汗獲得了隋軍的支援,紛紛投誠。阿波可汗的勢力一時土崩瓦解,最後也被生擒活捉。

莫何可汗請示隋文帝如何處置阿波可汗,隋文帝命朝廷大臣就此事進行商議讨論。大臣中一派意見認為應該處阿波可汗以極刑。

長孫晟是怎麼樣瓦解突厥部族,消除了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樂安公元諧奏請皇帝派人前往莫何可汗處将阿波可汗就地枭首;武陽公李充則以為應當将阿波可汗拘押到長安,公開處死。大臣中還有一派着眼于現實的局勢利害關系,主張不應該殺死阿波可汗。

隋文帝的意見明顯偏向後者,他特意征詢長孫晟對此事的意見。長孫晟明确地指出:“倘若是突厥做了什麼背棄朝廷、行為乖張的事,就必須嚴懲不貸。然而,如今情形是他們兄弟之間自相殘殺,再說阿波可汗也沒有犯下對不起朝廷的罪過。現在他正在窮困的時候,如果将他抓來殺了,恐怕不是招徕遠人的好辦法,倒不如讓他們共存。”尚書左仆射高颎也進言:“骨肉相殘,教之蠹也。宜存養以示寬大。”長孫晟、高颎雖然說得堂而皇之,但他們主張不殺阿波可汗,讓他與莫何可汗雙方并立,真實目的仍是繼續貫徹執行先前制定的“遠交近攻、離強合弱”政策。不殺阿波可汗,就可以有一股力量牽制莫何可汗,防止他過于強大。

隋朝大臣兩派的觀點比較起來看,顯然是後者具有更高明的政治遠見。隋文帝采納長孫晟等人的意見,決定寬宥阿波可汗。高颎舉杯向隋文帝敬酒,說:“自從軒轅黃帝以來,北方遊牧民族經常為患。今天,即便是遠屆北海之地,也都成為臣妾之邦。這樣的盛事,亘古未聞。臣祝皇上萬壽無疆!”

莫何可汗雖然有勇有謀,但卻是個短命的主。為了進一步消除西邊的離心力量,他在即位次年率部再次西征,結果竟命喪亂箭。突厥貴族擁立雍虞闾繼位,号颉伽施多那都藍可汗。莫何可汗的兒子染幹稱突利可汗,統領東北方面。

長孫晟是怎麼樣瓦解突厥部族,消除了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繼位初期,都藍可汗對隋王朝的态度還比較恭順,後來就慢慢變了。589年,隋攻下建康,平定偏安江南一隅的陳朝。經曆200多年的分裂後,南北再次恢複統一。平陳之後,隋文帝将陳後主的一扇屏風作為禮物送給大義公主。從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以來,大義公主就耿耿于懷,憤恨難平。在沙缽略可汗内外交困的時候,她假意奉承要認楊堅為父。收到隋文帝的禮物後,大義公主題了一首詩,借感歎陳朝的滅亡,來抒發自己亡國喪家之痛。她寫道: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榮華實難守,池台終自平。

富貴今何在?空事寫丹青。杯酒恒無樂,弦歌讵有聲!

餘本皇家子,漂流入虜庭。一朝睹成敗,懷抱忽縱橫。

古來共如此,非我獨申名。唯有明君曲,偏傷遠嫁情。

隋文帝知道大義公主這首詩後,心中大為厭惡,對她的态度越來越冷淡。

此時,有一位漢人楊欽逃亡到突厥國中,他謊稱隋國内的彭城公劉昶和他的妻子正打算起事,希望大義公主在突厥這邊舉兵呼應。都藍可汗聽信了楊欽的話,對隋朝的态度開始輕慢起來,不再正常歲歲納貢,還時不時到邊境一帶大肆抄掠。有鑒于此,隋文帝派遣長孫晟出使突厥,偵探其動向。

大義公主對長孫晟的态度也相當悖慢,又讓胡人安遂迦和楊欽想法子多方蠱惑勸誘都藍可汗出兵攻打隋朝。長孫晟回到長安向隋文帝做了詳細彙報,文帝差遣他再次到突厥汗庭向都藍可汗索拿楊欽。都藍可汗和大義公主當然不會輕易地将楊欽拱手交出。

長孫晟是怎麼樣瓦解突厥部族,消除了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長孫晟暗地裡向突厥的一些達官行賄,探聽得楊欽藏匿的地方,夜裡偷偷将他擒獲。長孫晟還探知大義公主和安遂迦私下有染,便公開揭發,突厥貴族認為蒙受了奇恥大辱,都藍可汗隻得将安遂迦一幹人等交由長孫晟處置。長孫晟出色地完成出使任務,隋文帝大喜,加授他為開府儀同三司。隋文帝一面下令廢黜大義公主,一面還讓奇章公牛弘送了四個漂亮的歌妓以安慰都藍可汗。

事情還遠未結束。隻要大義公主不死,都藍可汗的勢力不瓦解,隋文帝是不會甘心的。他再一次運用離間計在突厥内部制造沖突,以此來達到最終目的。

統轄東北方面的突利可汗派使者向隋朝求婚,隋文帝派裴矩對突利說:“殺了大義公主,才可能許婚!”突利可汗向都藍可汗進讒言,都藍可汗怒殺大義公主,複向隋文帝上表求婚。這次朝廷大多數意見主張應當答應其請求,予以和親。

長孫晟再次力排衆議。他對隋文帝說:“都藍為人反複無信義,現在因為面臨西面達頭的進逼,想借助我國的勢力才來求婚。即使是和親了,他最終還是會背叛的。倘若他真的娶了我國公主,便會假借我大隋的威名去征讨、利用達頭和染幹。一旦他強盛起來再反叛,那就難以制服了。染幹是處羅侯之子,父子兩代人對大隋一向款誠。染幹的勢力較弱,容易掌控。此前他曾經來求婚,倒不如就此答應,讓他率部南遷,利用他來為我們抵擋都藍。”

于是,隋文帝派長孫晟前去做突利可汗的說服,同意将公主嫁給他。一場由隋文帝和長孫晟策劃的内部紛争将在北突厥上演。

長孫晟是怎麼樣瓦解突厥部族,消除了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597年七月,突利可汗的使者到長安迎接和親的安義公主。隋文帝安排使者住在太常寺,熟悉婚娶的各種禮儀。為了更好地離間都藍可汗與突利可汗,隋文帝故伎重施,有意提高對突利可汗使者的禮儀規格,相繼派太常卿牛弘、門下省長官納言蘇威、民部尚書斛律孝卿等重臣為使節。

突利可汗娶了安義公主後,聽從長孫晟的安排,向南移居到于都斤山,隋王朝給予優厚的賞賜。都藍可汗求婚未果,卻看到隋朝反将公主嫁給地位在自己之下的突利可汗,不禁勃然大怒:“我是大可汗,難道不如染幹嗎!”自此不再向隋朝進貢,還經常到邊界騷擾劫掠。突利可汗得了隋的大好處,甘心為隋服務。每當探得都藍可汗要有軍事行動的消息,立即向隋朝方面通風報信。都藍可汗和突利可汗之間的沖突已經釀成,爆發就隻是時日的問題了。

突利可汗和隋朝結親之後,長孫晟多次穿梭往來其間,充當關鍵聯絡人。599年初,突利可汗通過長孫晟向隋文帝傳遞了都藍可汗行将大舉進犯大同城(今内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北)的消息。隋文帝當即讓漢王楊諒挂名為元帥,統領朔州道、靈州道和幽州道三路人馬迎擊都藍可汗。

都藍可汗見勢如此,轉過來與達頭可汗聯合,掩襲突利可汗。長城腳下一場鏖戰,突利可汗大敗。都藍可汗誅殺了突利可汗所有兄弟子侄,渡過桑幹河長驅直入蔚州(今山西靈丘)。

突利可汗統領的部落亡散,隻得和長孫晟帶着五名騎兵乘夜幕向南逃竄,中途才又收得數百名失散的騎兵。

長孫晟是怎麼樣瓦解突厥部族,消除了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突利可汗擔心慘敗後孤身入朝會得不到隋的禮遇,而自己和達頭可汗素無嫌隙,便想改變主意投奔達頭可汗。如果突利可汗此時真的投奔達頭可汗,那麼長孫晟和隋文帝此前商定的分化突厥、激起對立的計劃便将夭折,收不到預期的效果。

長孫晟得知突利可汗有投奔達頭可汗的想法,連忙派人到伏遠鎮,讓他們火速點起烽火。突利可汗一見四簇烽火齊發,急忙問長孫晟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長孫晟诓哄道:“那裡地勢高看得清,一定是發現敵人來了!按照我們國家的做法,如果敵人少,就點兩簇烽火;敵人多,就點三簇;情況緊急,則點四簇。現在敵人一定是非常多,而且離得很近了!”突利可汗情急之下,隻得倉皇随長孫晟投奔伏遠鎮。進城之後,長孫晟安排突厥達官統領跟随來的人馬,自己帶着突利可汗火速趕到長安。

隋文帝安慰突利可汗,封長孫晟左勳衛骠騎将軍,持節護突厥。

由尚書左仆射高颎統領出朔州道的隋軍接連大破突厥兵。乞伏泊(今内蒙古察哈爾右翼前旗東北黃旗海)一戰,俘虜了千餘人和數萬雜畜。隋軍從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東北)翻過大青山,乘勝追擊七百餘裡才奏凱而還。尚書右仆射楊素統領出靈州道(今甯夏甯武)的隋軍與達頭可汗十餘萬騎兵遭遇。隋軍先以精銳騎兵迎戰,大軍随後跟進,突厥兵大敗,達頭可汗負傷逃竄。

十月,隋文帝冊封突利為意利珍豆啟民可汗,漢文的意思是“意智健”。隋文帝讓長孫晟帶了5萬人在朔州建大利城,安置啟民可汗和他所統領的上萬部衆。由于安義公主已經亡故,隋文帝又将義成公主許配給啟民可汗。

長孫晟上奏:“染幹的部衆跑來找他的越來越多,雖然安置在長城内,但還是遭受都藍的侵擾,無法安居。請把他們遷徙到五原,還能固守黃河天險。同時,在夏州、勝州之間,東西以黃河為界,南北四百裡,挖一道溝塹,讓這些突厥人居住在這個範圍之内,那他們就能安心地在其中放牧了。”

長孫晟是怎麼樣瓦解突厥部族,消除了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隋文帝準許了這一建議。

到了年底,隋朝正欲派四路大軍出擊都藍可汗時,得知都藍可汗已被部下所殺,達頭可汗自立為步迦可汗,突厥國内大亂。長孫晟相準這是一個大好時機,他對隋文帝建議:“現今官軍大舉壓境,連連獲勝;而突厥内部自相離亂,可汗被殺。如果乘此機會進行招撫,可以一舉降伏。應該立刻派啟民可汗的部下到突厥國内分道去招慰。”隋文帝随即派人前去招降。情況果然就像長孫晟所估計的那樣,突厥各部紛紛獻款歸順。

600年,步迦可汗再一次大舉進犯。隋朝派晉王楊廣、楊素出靈武道,漢王楊諒、史萬歲出馬邑道,兩路出兵迎擊。長孫晟統領投降過來的突厥人為秦州道(今甘肅天水西北)行軍總管,歸晉王楊廣統轄。他命人在突厥喝的泉水上遊投毒。突厥人馬大量中毒而死,剩者連夜逃遁,隋軍随後掩殺,斬首千餘級。另一路的史萬歲也大獲全勝,追擊步迦可汗至大漠之中數百裡。步迦可汗派俟利發從大漠東面進攻啟民可汗,也被隋朝、啟民可汗聯軍所擊退。

啟民可汗對隋朝的援助感恩戴德,他上表向隋文帝緻謝,稱:

大隋聖人莫緣可汗,憐養百姓,如天無不覆也,如地無不載也。諸姓蒙威恩,赤心歸服,并将部落歸投聖人可汗來也。或南入長城,或住白道,人民羊馬,遍滿山谷。染幹譬如枯木重起枝葉,枯骨重生皮肉,千萬世長與大隋典羊馬也。

長孫晟是怎麼樣瓦解突厥部族,消除了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隋文帝又讓人為啟民可汗修築了金河(今内蒙古托克托以東)、定襄(今山西大同東北)兩座城池。之後的幾年内,步迦可汗不斷地騷擾隋王朝的邊境。601年底,隋文帝以楊素為雲州道行軍元帥、長孫晟為受降使者,與啟民可汗一起北擊步迦可汗。次年春,突厥思力俟斤等渡過大黑河,劫奪了啟民可汗統領下的人衆6000、牲畜20多萬頭。楊素帶兵追擊,轉戰60餘裡,最後乘突厥士兵駐紮未停當的時候,騎兵掩殺,大獲全勝。這一場大戰對突厥有很好的示警作用,再加上突厥汗國内部不久便大亂,是以在此後一段時期内漠南暫時比較平靜。

步迦可汗乘着都藍可汗去世之機竊據了大可汗的位置,但他畢竟原屬大突厥汗國西部的勢力,在漠北終究缺乏勢力根基,雖然當了大可汗,卻得不到各部落的認同支援。連續幾年對隋作戰的失利,加速了汗國内各部落對于步迦可汗不滿情緒的滋長,促使沖突進一步激化。

603年,突厥國内大亂,原先臣屬于突厥的鐵勒、仆骨等十多個部落共同起來反對步迦可汗,轉而支援投靠啟民可汗。步迦可汗倉皇逃奔青海的吐谷渾。這是控制漠北局勢的絕佳機會,隋文帝當即命長孫晟送啟民可汗于碛口(今内蒙古蘇尼特右旗),讓他去招撫各部族勢力。啟民可汗之父處羅侯曾為突厥大可汗,在未入隋之前啟民可汗是統領一方的小可汗,父子兩代在漠北有相當的影響和力量基礎。

經曆過西面達頭可汗篡統一事,在都藍可汗又後繼無人的情況下,啟民可汗無疑是繼承汗統最合适的人選。是以,啟民可汗一出碛口很快便赢得了漠北各部的支援,迅速掌握了突厥的統治權。漠北突厥的汗位重新又回歸東部支系手上。

長孫晟是怎麼樣瓦解突厥部族,消除了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