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為何說明朝“無明君”?看看朱棣的兒子孫子都幹了什麼……
相信很多喜歡的曆史的朋友都很喜歡明朝,一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讓無數人圈粉!不過高曉松先生卻對明朝評價很低,認為明朝是“三無朝代”——無明君,無名士,無名将。雖然有失偏頗,但确實有一定的道理,特别是“無明君”,今天咱們就來說道說道~~

自從當年朱棣以非常手段,奪走了皇侄朱允炆的政權之後,明朝的皇帝們就開始有點亂七八糟了……
朱棣的大兒子朱高熾在龍榻上奄奄一息時,老二非但沒有傷心,反倒蟄伏在暗中密謀着奪權大計。皇太子朱瞻基聽聞父親病故,日夜兼程從南京奔赴北京,一路策馬前進,越靠近京都越感到殺意濃烈,他的屬下建議他掉頭回家,朱瞻基卻似乎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在他們途徑山東一帶時,果然遭到敵人的伏擊,但是朱瞻基将馬兒馴服得飛快,躲過了埋伏,而試圖謀殺掉皇太子的人,正是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朱瞻基的親叔父。
朱高煦是最像朱棣的皇子,自小野心勃勃,自命不凡。
年少時跟随朱棣參與了靖難之役,憑靠着高超的騎射本領,幾次幫父親轉危為安。朱棣看着朱高煦,仿佛看到當年的自己,在皇位繼承人還未鎖定的時候,朱棣是傾向于朱高煦的,但是朱高煦性情殘暴、目中無人。一次醉意朦胧時,将自己比作李世民,是以,朝中受過正統教育的大臣,是極其不待見這個狂妄的皇子,尤其在在朱棣身邊幫忙起草文書的解缙。解缙在朱棣面前不止一次誇贊過皇長子朱高熾仁孝,可是朱棣并不是很中意這個中規中矩的兒子,直到解缙抛磚引玉提到''皇長孫'',朱棣才笑逐言開,敲定了大明江山的繼承人。
是以說朱高熾絕對是沾了兒子的光才登上皇位的,因為朱瞻基在爺爺朱棣眼中是''祥瑞的降生''。
傳言朱棣剛坐上皇位不久,做了一個夢,他夢到老爸朱元璋給他托夢,告訴他即将有改變大明國運的子孫出生,某不巧,朱瞻基就在當晚出生了,為此朱棣将他視為珍寶,親自帶在身邊撫養,回到繼承權上來,如果朱棣敲定朱高煦為太子,那麼朱瞻基繼承皇位就會多出很大阻力,盡管朱高煦和朱瞻基都是朱棣的心頭好,但是他更相信雨夜做的那場夢。于是朱高煦就被取舍掉了,朱高熾躺赢登上了皇位。
為什麼說自從朱棣奪權後,後面的皇帝就開始亂七八糟了呢?
首先最像朱棣的朱高煦,确實走了父親的老路。他為了擴充手中的兵力,不惜将監獄關押的惡人死囚放出來,教他們帶兵打仗,練習武藝,社會上的無賴流氓也被他統統收編,供他們好吃好喝,将他們編入軍隊。為了跟侄子有對抗的實力,朱高煦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朱瞻基為了避免曆史重演,他也是禦駕親征以絕對實力将叔父碾壓,結果雖然是孫子輩勝了,但是明朝皇家顔面輸了,不知地下長眠的朱棣看到這一幕,作何感想?
朱瞻基是明朝曆史上還算有好評的皇帝,但他卻實行了一項遺害百年的制度!
當年他為了減輕工作負荷,專心緻志搞藝術,在内閣設定了司禮監聯合輔政,結果擴大了太監的權利。也因為這項制度,導緻嘉靖和萬曆期間的宦官勢力越來越猖獗,最後釀成了宦官之禍。這些太監們不僅穢亂宮闱、幹擾朝政,辦事手段殘暴的東廠制度,也對老百姓迫害久深。為了追求辦案效率,他們對無辜者屈打成招,造成了很多冤假錯案,如果朱瞻基在這時期不偷懶,不建設太監制度來給自己分擔,或許明朝也不會被宦官之禍給折騰早夭了,這項制度也被人唾罵了百年之久。
盛極而衰是曆朝曆代都躲不過的命數,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另一個時代的興起,因果輪回這些佛家用語也被運用到曆史解讀中。朱棣當年不仁義,奪走了親侄子的皇位,他的後人也間接遭到了反噬。親兒子效仿他反叛奪權;孫子實行了讓人唾罵百年的制度;後面的皇帝更是一個比一個荒唐,偶爾出現一兩位還不錯的皇帝還是英年早逝~~這種因果的惡性循環,大明王朝的分崩離析也是早晚的事兒!
是以這麼看來,明朝“無明君”還真是有一定道理的呢!
參考資料:《明史》《中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