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導緻明朝衰弱得罪魁禍首是誰,給後世又帶來什麼影響?

說起明朝,可能最讓大家熟悉得就是洪武之治和永樂盛世。開創洪武之治和永樂盛世得都不是一般帝王能與之相提并論得,一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他所打下的朱家天下相對來說特别不容易,是以也被叫做得位最正的皇帝,沒有之一。在這方面連漢高祖都不能和他相比,畢竟漢高祖也做過小小所長,朱元璋不是,他是真真正正農民起家當的皇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老百姓生活富足安康,一舉收複了自宋開始未能收回來的燕雲十六州,終結了上百年蒙古元朝在中原的統治。把老百姓從元朝四種人制度中解放出來。驅逐胡擄恢複中華朱元璋功不可沒,因其年号叫洪武,是以曆史也叫洪武之治。永樂盛世的創造者是朱棣,他是通過靖難之役起兵奪取的皇位,在位期間五征蒙古,收複安南,派遣鄭和下西洋,疏通運河等等,在位22年勵精圖治,明朝疆土國力在其手上達到巅峰,朱棣本人也死在最後一次征途上,曆史上把這一盛世叫永樂盛世。

導緻明朝衰弱得罪魁禍首是誰,給後世又帶來什麼影響?

??朱棣一死,就是他的兒子繼位,叫明仁宗,在位短短十個月就駕崩,緊接着就是朱瞻基繼位,史稱明宣宗。不過也在位短短十年就死,雖然仁宗宣宗在位期間很短,但政治清明把國家也治理的很好,曆史把這一時段叫仁宣之治。到了明英宗朱祁鎮繼位的時候,瓦剌在也先的帶領下逐漸走向強大。最近看了一部電視劇叫大明風華,後面講的就是明英宗如何喪權辱國。

導緻明朝衰弱得罪魁禍首是誰,給後世又帶來什麼影響?

??電視畢竟不能和之前的曆史相提并論,明朝經過前期的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國力逐漸走向強大,朱祁鎮一繼位,因為宦官王振的挑唆,朱祁鎮就想學曾祖父朱棣一樣打蒙古,可他這會還太年輕。于是土木之變後面就被于謙預料發生了。

導緻明朝衰弱得罪魁禍首是誰,給後世又帶來什麼影響?

?當時,朝廷的軍隊主力都在外地,倉促之間難以集結。于是皇帝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二十萬人,号稱五十萬大軍,禦駕親征。為了說服自己的母親孫太後,他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并讓異母弟郕王朱祁钰監國。

大軍出征,誰知天公不作美,大雨連綿。大軍到了大同附近,發現屍橫遍野,加之後方糧草供應不及,軍心動搖。于是,皇帝有心撤軍。王振為了顧及皇帝臉面,這個沒有出征多久就悻悻然回師,太丢臉,他便建議繞道蔚州。同時,王振老家就在蔚州,要是皇帝跟自己回鄉,豈不是比衣錦還鄉還來得及吐氣揚眉?蔚州,距離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軍逼近大同,可不是鬧着玩的。群臣反對,覺得這樣耽誤時間,容易發生危險。王振不聽,而皇帝體恤王振,便給了他露臉的機會。大軍準備開拔,前往蔚州。

不料王振心血來潮,擔心大軍過處,踩踏自己家的莊稼,而建議按照原路撤軍。等到大軍行至懷來附近,辎重反而沒有趕上。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駐紮等候。就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軍追上明軍,将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斷,陷于死地,軍心動蕩。于是,當也先假意議和的時候,明軍上當。也先趁明軍不備,發動總攻,一舉殲滅之。皇帝朱祁鎮被俘,王振被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邝埜等大臣戰死。曆史上稱之為”土木堡之變“,或曰土木之變。時為正統十四年。

土木堡之變明朝由盛轉衰,拿唐朝和明朝相比,唐朝的安史之亂和明朝的土木堡之變一樣,都是曆史的分水嶺,曾經強大的明朝也将不複存在。朱祁鎮的一時沖動導緻50萬大軍全軍覆沒不說,明朝後期再也沒能力去北征,以至于到了明世宗明神宗時期,哪怕是戚繼光這樣的名将都隻敢在長城内防守,不敢向外擴張一步。

雖說後期朱祁鎮廢除了殉葬制度,被後世稱為明英宗,但就此一點他都會遺臭萬年,更何況他還殺害了有功于國家的于謙慘遭曆史謾罵,不過我一直不明白這樣的人為何稱為明英宗,雖說沒清朝後期喪權辱國那麼嚴重。但至少明朝由此由盛轉衰,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