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初唐文學,很多人第一反應會想起“初唐四傑”,進而想起王勃。而王勃的代表作,則是《滕王閣序》。
《滕王閣序》,顧名思義,是以“滕王”命名的樓閣,而“滕”這個地名,位于山東,“滕王閣”則位于江西,是以很多人感到費解:“滕王”是什麼人?“滕王”修建的閣樓,怎麼會出現在江西?
這一切,要從唐朝的武德九年說起。

太上皇之子
唐高祖武德九年(西曆626年)夏季的一天,玄武門之變爆發:這一事變,導緻大唐的皇位繼承人李建成被殺的同時,也意味着李淵的皇位進入了倒計時:政變發動者李世民此時隻有一個選擇,那就是逼迫李淵退位,自己做皇帝,否則,極有可能導緻事态發生變故。
李淵骨子裡不肯退位,不過架不住形勢逼迫,并且李世民也承諾:李淵隻要退位做太上皇,那榮華富貴,生活用度肯定不比當皇帝的時候少,并且,還省了操心朝政,可以說有百利而無一害。
其實,對于李淵來說,這個模式并不陌生——比如唐朝之前,北齊的武成帝就曾主動退位當太上皇。武成帝主動退位的原因就是既想要皇帝的榮華富貴,又不想操心軍國之事,于是禅位給太子。
是以,李淵想想此類先例,便禅位給李世民,做了太上皇,直到貞觀九年才去世。
在這九年的太上皇時間裡,李淵縱情享樂,給李世民增加了一些弟弟和妹妹,其中,在貞觀三年(西曆629年),李淵有了個新的兒子——既李元嬰。可以說,李元嬰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了一個皇帝哥哥,和太上皇父親。
荒唐滕王
唐朝貞觀十三年,年僅十歲的李元嬰,被李世民冊封為滕王。
自小就活在錦衣玉食,而且不必操心政治鬥争的李元嬰,其驕奢淫逸的屬性,要超過其餘宗室子弟,是以到了滕地以後,李元嬰開始勞民傷财起來:在滕地,李元嬰的封地裡,李元嬰開始大興土木,并且在滕州修建了最初的“滕王閣”。而李元嬰在滕地的舉動,被李世民所獲知,李世民于是将李元嬰調離到了别的地區。
不過,李元嬰依舊我行我素,走到哪,把勞民傷财的愛好帶到哪,這就導緻大唐皇帝不斷變更他的生活場所,終于,在唐高宗的永徽四年(西曆653年)左右,唐高宗将李元嬰調離到了今天的南昌地區。李元嬰到當地以後,依舊修建亭台樓閣,并依照自己的封号——滕王命名,這便是江西滕王閣的來曆。
李元嬰在南昌沒住幾年,又被唐高宗調離到了蜀地。最終,到武後篡唐那年,李元嬰方才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