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這位沒殺過功臣的帝王,子女卻被屠戮殆盡

曆史上很多朝代在平定天下後,開國皇帝都會對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積攢了很深的威望的功臣痛下殺手。無論是朱元璋還是劉邦、趙匡胤,都因為種種原因對昔日大功臣展開清洗,這樣的舉動可以極大地穩固自己的地位。而在曆史上就有這樣一位帝王,從未殺過功臣,他就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

我們下面來和大家聊一聊秦始皇的用人之道以及秦始皇的子女為何在秦始皇去世不到十年的時間内被屠殺殆盡。

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這位沒殺過功臣的帝王,子女卻被屠戮殆盡

秦始皇在用人方面可以說是求賢若渴、任人唯賢、廣納谏言,在用人方面堪稱古代帝王中的典範。這和秦始皇所處的曆史時期有很大關系,秦國從秦孝公起就十分重視人才的發掘和培養,廣納天下之才,給予各種出身的人才充分的信任,予以重用。秦孝公通過商鞅變法積累了大量家底,最終打敗楚、魏,拓地千裡;秦惠王重用張儀,連橫之策打破六國合縱;秦昭王任用範雎蠶食諸侯等等,是以秦國重視人才的傳統由來已久,這也使得秦國從最初處于蠻荒之地的小國一步步成為所向無敵的超級大國。

秦始皇完整的繼承了先輩們的這種優良傳統,在秦始皇心中,這些功臣的地位很高,并不是随時可以抛棄的工具。

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這位沒殺過功臣的帝王,子女卻被屠戮殆盡

在秦始皇之前,并沒有這種殺功臣的先例,在這種背景下,秦始皇并不會通過清洗功臣來達到鞏固皇權的目的。而秦始皇對大臣的态度恰恰是充分信任的,對于標明的人才,秦始皇充分展示了什麼是用人不疑。對在外征戰的将軍,秦始皇很少在後面指手畫腳,李信、王翦、蒙恬等人都曾獨自在外統領數十萬大軍。

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這位沒殺過功臣的帝王,子女卻被屠戮殆盡

張分田先生對秦始皇與其部下的關系曾做出這樣評價:“秦始皇通過信任、禮待、賜爵、重賞、聯姻、執弟子禮等手段,與李斯、王翦、蒙恬等一批重要輔臣結成相當親密的君臣關系。在曆代雄才大略的皇帝中,秦始皇與其主要輔臣的關系最為親密。”

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這位沒殺過功臣的帝王,子女卻被屠戮殆盡

再有,秦始皇雖然統一了六國,但并沒過上安生日子,南征北越,北擊匈奴,有些功臣名将直到秦始皇去世還領重兵在前線鎮守。

剛剛經過春秋戰國時期長時間的割據,天下的不穩定因素太多,很多百姓還沒有大一統的觀念,這時殺功臣可以說是自找麻煩,很容易使中原再次分崩離析。

秦始皇如此“仁慈”帶來的一大後果就是并沒有将皇權集中在皇帝手中,以至于後來秦二世被趙高架空。

秦始皇死後,趙高僞造诏書、逼太子扶蘇自殺的李斯和趙高,同樣也是秦始皇留下的“功臣宿将”。按照秦始皇之後的開國君主的作為,像趙高這樣既有野心,又有實力的“隐患”,過半會在先皇臨死前找借口除掉。像李斯這樣能一手遮天的宿将,多半會被迫解除他們的職務,回家養老。但秦始皇并沒有這麼做,或者确切的說是來不及這麼做。

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這位沒殺過功臣的帝王,子女卻被屠戮殆盡

秦始皇突然去世後的沙丘之變,就是由一幫足以一手遮天的功臣發動的,自《史記》問世一千多年以來,李斯、趙高等人篡改秦始皇诏書,立胡亥為秦二世的說法幾乎成為定論。秦始皇突然去世之後,趙高、胡亥聯合李斯等人不僅僅僞造诏書使得扶蘇自盡,對秦始皇的其他子女也痛下殺手。

僅有記載的,當時有公子将闾等三人被召到宮中,被迫自殺,還有六名公子死于杜縣,此外比較有名的公子高,在秦二世對兄弟大肆清洗的時候,為了不連累族人,主動要求給秦始皇殉葬。

同時《史記·李斯傳》中還有這樣的記載:“殺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鹹陽市,十公主矺死於杜,财物入於縣官,相連坐者不可勝數。”

是以趙高确實在秦始皇去世後,對秦始皇的子女進行過清洗,秦始皇的子女可以說是被屠戮殆盡,但應該還有其他子女幸免于難,畢竟史書記載并不完整。

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這位沒殺過功臣的帝王,子女卻被屠戮殆盡

最後還是要說到秦二世胡亥,秦始皇的第十八個兒子,早年師從趙高,秦始皇巡遊恰巧同行。與趙高、李斯一同發動沙丘之變後成功登上了皇位,但最終的結局卻是頗為凄慘,趙高和自己女婿為了躲避秦二世的責罰,幹脆發動望夷宮之變,逼死了胡亥。如果秦始皇可以預知趙高殺了這麼多自己的子女,一定不會讓趙高把持如此大的權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