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很多農民起義軍起來反抗元朝的殘暴統治。後來經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似的兼并擴張,隻剩下了三支勢力龐大的義軍。這三支義軍的首領,分别是陳友諒、張士誠和朱元璋。而在這三人中,又以陳友諒的勢力最為強大。但衆所周知,後來是朱元璋統一了天下。那他又是如何扳倒陳友諒的呢?有一場戰役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便是洪都之戰。
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張士誠趁中原紅巾軍發生内讧之機,派部将呂珍進攻安豐。紅巾軍首領劉福通抵擋不住,隻好向朱元璋求救。當時小明王韓林兒也在劉福通身邊,為了不給自己安上一個“篡位奪權”的帽子,朱元璋隻好領兵前往安豐。等他到了安豐時,劉福通已死,隻是救回了韓林兒。

而就在他帶兵馳援安豐之時,老對手陳友諒認為反攻時機已到,便發兵攻打洪都,号稱擁兵“60萬”。當時陳友諒率巨艦數百艘,東征伐吳。一時間,旌旗蔽日,地動山搖。朱元璋正忙着和張士誠作戰,無暇西顧,隻好給洪都守将下死指令:誓死保衛洪都,等待大軍來援!
當時的洪都守将正是朱元璋的親侄子朱文正,原本花天酒地,不務正業的一個人,在接到指令的那一刻,突然收起了自己玩世不恭的面目。他立刻召開緊急軍事會議,用堅定的口吻對洪都城的每一位将士說:“無論城亡與否,我等都要誓死保衛洪都城。”但他當時面臨的處境無比的艱難,在陳友諒60萬大軍面前,就像螞蟻撼大樹。
洪都保衛戰打響後,陳友諒發動了一波又一波的猛攻,城牆上的守軍則與漢軍展開了拉鋸戰,一波波打退他們的進攻。而之前看似“花花公子”的朱文正,此時才展露出他真正的實力。洪都當時有八個門,平常是繁華的象征,但戰時卻是緻命的缺陷。因為一旦哪一個門失守,戰場便會出現不可逆轉的趨勢,而這正是考驗統帥的時候。
令大家沒有想到的是,就洪都城那麼點守軍,朱文正竟然調配得井井有條。不僅八個城門都有人在防守,而且他還省出兩千人來随時支援各個城門。當時交戰雙方的屍體都堆積如山,朱文正為了鼓舞士氣,率親兵登上城樓,與戰友們一道用大刀來抵擋敵人的進攻。由于他們的死守,陳友諒大軍整整圍攻了85天,都未能攻破洪都城。陳友諒感慨地說道:“朱元璋座下猛将如雲,竟還有朱文正此等軍事奇才,若能效力于我,勢必如虎添翼!”
陳友諒這邊還沒感慨完,朱元璋已經率師回援。陳友諒不得已撤圍退入鄱陽湖,與朱元璋對峙。就在這時,朱文正又派人截斷陳友諒糧道,給了他緻命一刀。陳友諒大敗,朱文正又派何文輝等人讨伐未歸附的州縣。此戰,以朱元璋獲得戰略性勝利宣告結束,也成為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對元末政治格局産生巨大的影響。而朱文正也憑借此戰跻身元末一流名将的行列。
戰後,朱元璋對常遇春、廖永忠等将士進行厚賞,朱文正有功卻暫時沒有得到封賞。朱文正大怒,心裡失去平衡,是以縱容部下劫掠他人妻女。朱元璋對朱文正的表現很不滿意,按察使李飲冰揣度到朱元璋的心意,便上奏彈劾朱文正驕奢淫逸。朱元璋派人去譴責朱文正,朱文正感到害怕,李飲冰便又彈劾朱文正有謀反之心。朱元璋親自坐船來到城下,将朱文正召了出來,多次質問他:“你想做什麼?”
朱文正汗如雨下,不知該如何向朱元璋解釋。幸虧馬皇後幫他解圍說:“這孩子隻是性格剛強,不可能有反意。”但生性謹慎的朱元璋還是将他軟禁到了桐城。沒多久,朱文正便抑郁而終。可以說,朱文正的死,完全是因為功高震主。當然,朱元璋也知道自己對不起侄子,是以便對朱文正的兒子說:“孩子,你不要害怕。你父親落得那般下場,讓我有些失望。但我不會因為他的過錯,而牽連到你頭上。”
後來朱元璋建立明朝,果然将朱文正的兒子朱守謙封為靖江王,此後靖江王一系代代相傳,直到順治七年才宣告終結。而靖江王也是中國曆史上傳襲時間最久的藩王,時間長達2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