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川川滇滇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2020年春節,豬肉雖然比往年貴了點,但好歹吃得起;世界雖然不太平,至少飛彈不會落到自己頭上。可是在80年前的
1940
年春節,飽受日軍蹂躏的中華大地,不是擔心日軍的掃蕩,就是為日機的轟炸操心,保命放在第一位,吃飽穿暖都是其次的追求。那時的群眾,怎敢奢望一個平安祥和的春節!

【舊時的春節廟會,百姓敬香祈福】
從1940年開始,至日本宣布投降,山河殘破、遷都、日僞當道,但日軍再也沒能發起一場對中日戰争起決定性作用的大規模作戰,這是為何呢?
實際上,
日軍方面由于諸多原因,已經失去了持續進攻的能力。
一是“中國太大了!”
面對偌大的中國疆土,日軍占得越多,消耗的兵力、精力和資源就越大。在攻占廣西南甯後,日軍兵力已經捉襟見肘,每一個重要城市都要派重兵把守,還要騰出兵力管控重要交通線路,保障前方用兵的後勤補給。到1940年3月,從地圖上看,日軍幾乎已經占領了大半個中國。這樣的疆土,已經不知道是日本本土的多少倍了,蛇吞象終究是吞不下。
【抗戰時期的戰争形勢圖,從右圖可以看出日本當時的占領區域】
當時,侵華日軍陸軍(不含關東軍)兵力總計約85萬,日本陸軍省于1940年的計劃,要求将兵力降至50萬,也就是要裁剪約35萬。
原因主要是沒錢,因為日軍本部的人算了筆賬,少一個人可以節省2000日元,減35萬人,一下就能節約不少軍費。但前線的日軍肯定不幹了:現有兵力都維持困難,不增兵就算了,居然還要裁員?
最後通過讨價還價,侵華日軍還是裁了近
10
萬人。
日軍參謀本部甚至一度想讓陸軍從已經占領的武漢撤離,搞得日軍陸軍次官阿南大叫:
“
要從皇軍流過血的地方退下來嗎?
”
二是日本越來越窮了。
打仗跟打架一樣,消耗精力又快又大,在連續幾年的對華戰争中,雖然日軍掠奪了我國無數奇珍異寶和數不清的資源,但對于一場曠日持久的戰争而言,那些掠奪可謂杯水車薪,日本人既沒錢也沒糧了。
比沒錢更難熬、更現實的問題,是饑餓。
由于長期處于戰争狀态,日本本土的青壯年多數被征入伍,沒有足夠的勞動力為前方軍隊種植足夠的糧食。日本雖然産大米,但産量遠遠不夠,戰前大米就不夠吃,還需要進口;中國雖地大物博,但日軍所到之處,群眾不是被燒殺就是逃亡,日軍占了地盤也沒有人給他們種地;加之日軍對中國農村地區的管控薄弱,難以征收足夠的糧食。不僅如此,華北日僞不僅不“上供”,還反過來伸手問日本“上頭”要糧食,理由是鬧饑荒,老百姓吃不飽飯就無法有效維持治安,于是日本人在短時間内,花了約5億日元的外彙,采購了1900萬袋面粉,以緩解華北危機。
【日本國内的防空演習】
更惱火的是,資源掠奪與糧食的沖突,這邊要征用勞動力開采别國煤炭等資源,但勞動力不吃飯就開采不到資源,導緻從東北亞半島運往日本的大米從1940年起還減少了1000萬石,因為還需要留點糧食給苦力吃。
日本陸相畑俊六在當時就講:
外強中幹是我國(日本)今日的寫照,時間一長就維持不住了。
【日本陸相畑俊六形容當時的日本已是“外強中幹”】
三是日本的胃口一點沒變小。
即使困難重重,日本人的牙口依舊好,他們總想着靠征戰掠奪緩解國内之困。在中日戰争依舊焦灼之時,他們居然又觊觎起了東南亞諸國的資源。東南亞諸國當時主要是英法殖民地,彼時希特勒席卷歐洲,法國已然淪陷,英國本土天天遭受轟炸,日本當然想趁機奪取英法殖民地,以取得那裡豐富的大米、石油、橡膠等戰争物資。要打仗,當然需要士兵和武器裝備,于是隻能考慮再從中國戰場上抽調兵力了。
【日軍迫不及待進攻東南亞,意圖奪取英法殖民地資源】
中國方面,當時也精疲力竭,沒有發動大規模反攻的實力。
一是看清了戰争走勢。
早在1938年,就有了《論持久戰》的著名論述,後期戰争的走勢也印證着論著的正确,中國已經有了持久戰的理論基礎、心理基礎。在中日交戰前沿,日軍已經開始實施“打出去又再退回來”的戰術,戰場态勢清晰可見。加之日本國内的各種困難,中國方面也不是聾子,是以早已判斷出戰争走勢:
即使不再主動進攻,日本也将自行垮台。
【《論持久戰》封面】
二是抗戰意志堅決,但還擊實力仍不足。
日軍自己都很清楚,他們沒有像發動戰争時所預計的那樣可以摧毀中國軍民的抵抗意志。岡村甯次在離開中國回國任職時就曾說:“唯一遺憾是未能摧毀敵人的抗戰企圖,卻将衆多官兵留在戰場上,這是一種‘戰争未息,殘軀獨歸’的心情……”中國抗日軍民自抗戰以來死傷無數,雖然丢了古都北京,首都南京慘遭屠戮,但從來不曾屈服,中國軍隊依然在一線與日軍對壘,抗日遊擊戰士深入敵後破襲日軍交通及要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讓中華兒女團結一緻,克服重重困難也要與敵抗争到底!
【活躍在敵後的遊擊隊員】
意志是支撐中國軍民苦苦堅持的動力,但戰争不僅需要精神支柱,更需要高素質兵員和先進的武器裝備。丢了大半河山的中國,兵力損耗巨大,物資極度匮乏,在日軍面前往往需要數倍于敵才能勉強抗擊,能打好防禦戰就已經很不容易,實在是沒有實力組織戰役級的反攻作戰。
是以,1940年後的抗日戰争,中日就像兩個打架打到精疲力竭的人。日本偶爾咬緊牙關,揮動兩下疲軟的拳頭,中國已經沒有撲上去再打的力量,但雙手護頭,保護頭部不受重創,同時以巧力還擊,等待着眼前這個垂死的敵人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