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理想的家庭,是一個能夠自我修複的系統 | 陳海賢(第三期)

作者:此念
理想的家庭,是一個能夠自我修複的系統 | 陳海賢(第三期)
理想的家庭,是一個能夠自我修複的系統 | 陳海賢(第三期)
理想的家庭,是一個能夠自我修複的系統 | 陳海賢(第三期)

▲「此念」嘉賓 陳海賢

導讀

家庭作為一個系統,就是每一個人都在互相影響,每一個人都以某種方式連接配接在一起,是以如果孩子出現問題,一定與父母有關,而且大部分孩子的問題與父母未解決的沖突有一定的關系。

本期,浙江大學心理學博士,《了不起的我》作者陳海賢,将與「此念」一起分享,怎樣是一個理想的家庭?什麼樣的家庭的孩子最容易出現問題?為什麼說被賦予一個新的角色,是改變的開始?

cinian

視訊加載中...

▲點此觀看

《生命·成長》第二季 陳海賢(第三期)

理想的家庭,是一個能夠自我修複的系統 | 陳海賢(第三期)

《生命·成長》第二季

看見生命、看見成長,看見更廣闊的天地

理想的家庭,是一個能夠自我修複的系統 | 陳海賢(第三期)

01

好的家庭是一個能夠

自我修複的系統

理想的家庭,是一個能夠自我修複的系統 | 陳海賢(第三期)

▲ 圖檔來源 ins:sue_rahel

陳海賢:家庭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跟每個人都有關,是以每個人在其中都有一個位置,它能運轉良好,那這就是一個好的系統。

作為一個好的系統,父母要承擔他們的責任,孩子既要受到保護,也要有他自由發展的空間。

引用家庭治療大師米紐秦的一句話,他說:“我并不覺得有什麼家庭是理想的或者是完美的,每個家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一個家庭有辦法去修複關系,去應對這些困難和問題,那就是一個足夠好的家庭”。

我覺得這句話講得特别好,他把我們從家庭應該理想化的模式中解脫出來了,他把家庭變成一個動态的标準。米紐秦告訴我們所有家庭都會遇到問題,是以遇到問題也不代表自己家庭就不好,隻是我們怎麼去解決這一個問題,怎麼去修複我們的關系,這才是更重要的。

毛思翩:就像童話裡王子和公主結婚以後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他們一定是有起伏的,一定是有變化的,其實雙方都需要成長,都需要改變。

陳海賢:沒錯,而且改變還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些原來對的東西慢慢地會覺得不對,有一些原來我們很好的狀态慢慢會覺得不好,這也不可怕,因為作為個人,你有自我發展的曲線,家庭也有家庭的發展曲線。

最開始外在的危機一定會給家庭結構帶來一些壓力和沖擊,這個壓力是每個人都在承受的。

可是如果我們有足夠好的互動模式,有足夠好的諒解,或者當我們發現自己原來的互動模式不夠,我們能有一個改變和調整,那就是好的。

理想的家庭,是一個能夠自我修複的系統 | 陳海賢(第三期)

02

大部分孩子的問題

與父母未解決的沖突有關

理想的家庭,是一個能夠自我修複的系統 | 陳海賢(第三期)

陳海賢:系統的意思是每一個人都在互相影響,每一個人都以某種方式連接配接在一起,是以如果孩子出問題,一定與父母有關。

有一個項目是評估出問題的孩子是怎麼回事,測量他們的生理名額,慢慢地就發現這些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是很為父母關系操心的孩子。

這個項目是這樣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談話通常會談不攏,會有一些沖突。然後這個孩子心髒會跳得很快,或者他緊張和焦慮的汗腺的分泌就會加速。是以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情感影響,它也包括生理反應,這項研究表明,大部分孩子的問題與父母未解決的沖突有一定的關系。

理想的家庭,是一個能夠自我修複的系統 | 陳海賢(第三期)

03

什麼樣家庭的孩子最容易出現問題?

理想的家庭,是一個能夠自我修複的系統 | 陳海賢(第三期)

陳海賢:李維榕老師說過一個很有趣的話:“我接待了這麼多對家庭,我其實隻接待了一個家庭。”意思是所有出問題的孩子,他們家庭都有共同的特征。

她寫了一個方程式,怎樣的家庭,孩子最容易出問題?這個方程式她列了四個因素:

第一,孩子一定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寶貝就背負着父母無限的期望。

第二,孩子背後常常有一對沖突重重的父母。

第三,這些孩子的父母一般都對彼此不抱有期待,都覺得彼此就湊合了,他們就都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第四,這些孩子常常是很忠心耿耿地為父母扮演一個橋梁的角色,因為他們的父母對彼此沒期待,就要通過孩子把他們連接配接起來,孩子作為橋梁就自然地要承擔很多關系的壓力。

是以這樣一個方程式就代表,這樣的孩子就很容易産生問題。

毛思翩:這樣的孩子承載的東西太多了,又有沖突,又有壓力,又有期望。

陳海賢:是的,這就是一個很容易産生問題的角色。

理想的家庭,是一個能夠自我修複的系統 | 陳海賢(第三期)

04

“病”有時也是出于

不良系統的運轉需要

理想的家庭,是一個能夠自我修複的系統 | 陳海賢(第三期)

陳海賢:有時候更糟糕的一個原因就是,這個家好像會需要一個有問題孩子,有一個問題孩子的出現,爸爸媽媽才會團結一緻,因為孩子出問題父母都關心。

我就見過一個孩子高三辍學,高三那年得抑郁症,他爸爸媽媽當然很着急,就一直為他奔波,因為他爸爸媽媽長期分居。後來這個孩子有一天就說,我已經好多年沒有看到爸爸媽媽在一起為我奔波了,為了看到這個場面,我甯願自己一直生病。

是以在這個家裡,系統就運轉出來一個有問題的孩子,他對這個家的凝結是有用的,而且一旦是這種情況,這個孩子的病就不會好,系統需要他是一個生病的孩子。

理想的家庭,是一個能夠自我修複的系統 | 陳海賢(第三期)

05

被賦予新的角色

是改變的開始

理想的家庭,是一個能夠自我修複的系統 | 陳海賢(第三期)

第二季嘉賓名單

陳海賢:人其實是有很多面的,可是你的角色規定了你好像有一面會被放大,會被看得特别清楚,就好像這就是你原來的樣子。

對于一個孩子,“網瘾”隻是他其中的一個樣子,可是如果我們用這樣的眼光去看他,我們就給他添加了一個“他就是這樣一個人”的标簽,而這個标簽會變成所有人對他的期待,所有人看他的眼光,甚至會變成他看待自己的眼光。

是以當我們用一個新的眼光去看他,而不是簡單的一句口号,在每一個細節裡都展現出,我相信你,我覺得你可以,你不是所有人認為的那樣,你是另外一個人,這樣他就會把他符合另外角色的一面給激發出來。

美國有一個老師叫科林斯,她有一個教學實驗,她覺得公立學校有它的限制,她就接收了一些芝加哥街頭混混,這些孩子都被認為是不會有出息的,将來可能會是犯罪分子,而且現在已經出現苗頭,都已經是辍學了。她就把這些人接收進來,從家裡開始,就像一個家庭學校一樣,她要不停地告訴他們,你們不是這樣的,你們不是自己認為的或者社會認為的樣子。

為了讓他們相信,她就想了一個辦法,就讓他們讀經典,讀《莎士比亞》、《奧德賽》、《荷馬史詩》。我們通常認為文學經典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會讀?我們通常會認為一個有教養的人,一個有精神世界,有理念的人會讀文學經典,這就是一個角色暗示。是以很多人都覺得這些孩子能讀嗎?可是這些孩子讀得很開心,也許最先看不懂,可是看懂了,孩子慢慢就會發展出他的精神世界,而這也是從配置設定給他一個新角色開始的。

如果我們到一個新的系統裡,能賦予它一個新的角色,這就是一種很厲害的改變,是改變的開始。

理想的家庭,是一個能夠自我修複的系統 | 陳海賢(第三期)

此念出品

《生命·成長》系列紀錄片

尹烨|華大集團CEO,科普大V

彭凱平|心理學家,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嚴伯鈞|科普作者,“得到”《西方藝術課》講師

田宏傑|兒童心理教育專家

董梅|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葉遜謙|戲劇教育者、導演

黃仕明|生生不息催眠學院創始人

郝景芳 | 雨果獎《折疊北京》作者童行學院創始人

陳海賢 | 心理學家、心理作家

約格·迪爾克斯|一行禅師德國正念禅修中心導師

李松蔚|心理學科普大V

傑弗瑞·薩德|“現代醫療催眠之父”米爾頓·艾瑞克森嫡傳大弟子

約翰·貝曼|世界頂級薩提亞家庭治療大師

奧托·夏莫 | U型理論創始人

- END -

【此念】話題

你的家庭是一個足夠好的家庭嗎?

歡迎在本文評論區留言

與我們分享

我們将從中選取一位小夥伴

出品 | 此念

編輯 | 演忱

排版 | 王啊晶

理想的家庭,是一個能夠自我修複的系統 | 陳海賢(第三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