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明起源 古代國家形成的比較

文明起源 古代國家形成的比較
文明起源 古代國家形成的比較
文明起源 古代國家形成的比較

石馬

長130厘米、寬38厘米、高70厘米,重355千克

1977年甯夏銀川西夏陵區M177出土

甯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藏

石馬為砂岩圓雕,四肢屈膝跪卧.,馬頭稍垂,頸部呈彎曲狀,瞪目立耳、馬鬃整齊流暢地披散在脖子上,身體肥壯渾圓,比例勻稱,線條簡潔凝練,姿态雄健,雕刻手法十分細膩,生動地再現了西夏馬的形象,不失為西夏石雕藝術的精品。西夏石雕大體上有陵墓石雕、碑刻、石刻塔和摩崖造像等,其藝術特征渾厚樸實、飽滿豐腴、雄健奔放、堅實粗犷。

《交往與中西奴隸制文明的起源》

何玉屏,《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第5期第58~63頁

本文首先從交往在中西奴隸制文明起源中的作用入手,說明大河灌溉并非我們長期認為的是中西奴隸制文明起源的主要原因。認為人類形成以後,通過物質交往、戰争交往、移民交往、婚姻交往,交流了各地區的生産經驗,促進了生産力的發展,同時給當地居民注人了新鮮的血液,提高了人類素質。與此同時還把原來按照血緣關系而建立起來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破壞了,加速了原始社會的解體,促進了奴隸制度的産生。作者通過交往在對埃及、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文明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地中海盆地三大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美洲印加文化、瑪雅文化所在地并沒有大河泛濫等,進一步證明與其說人類文明起源于大河灌溉,不如說起源于交往的觀點。其次,作者從交往的程度、範圍入手,論述了中西古代文明發展的共同點和差異。認為中華文明是地區性交往的産物,西歐文明是洲際交往的産物,中國奴隸制文明是一種原發性獨創性文明,西歐文明是繼承來的繼發性的文明。

文明起源 古代國家形成的比較

《古代國家形成的比較》

許倬雲,《北方文物》1998年第3期第1~7頁

古代國家在世界各地先後出現,其形成的過程既有共性,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就此加以論述。古代國家的形成過程分為四種形态:第一種形态距國家的出現尚遠,可稱作“複雜社會”;第二種形态是“初期國家”,組織得并不緊密;第三種是正規的國家形态;第四種是國家擴張為帝國。

将中國與埃及、地中海沿岸及諸島、兩河流域及印度河流域等地的發展階段加以比較,發現其最初的形态與“複雜社會”非常相似,但是随着發展的程序,歧異漸大。不同地區的特色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及四鄰有密切關系。埃及的特色是四周都是封閉的,它一旦走出去就消失了。希臘是個半島,是以它作為大帝國的中心沒有根基。直到其後的羅馬時代,地中海才成為中心,形成龐大的帝國。兩河流域曆來是争戰之地,盡管它可以向南擴張到埃及,向東到阿富汗,但它不能形成邊界非常清楚的國家。印度有清楚的邊界,這就是次大陸。但它北面是喜馬拉雅山,隔斷了與中國的交通。這裡受到各種文明的互動影響,其文化複雜,不能構成一個文化和民族完全融合的大帝國。隻有中國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地區,北邊是草原,東邊、南邊是大海,西南邊是号稱世界屋脊的高山。在這一廣大地區,小的地方文化擴大為區域文化,然後經過互相碰撞在新石器時代末期和青銅時代早期形成中華文化的核心。然後逐漸地涵化四周的地方文化。這個融合過程有戰争和沖突,有征服,但大體上比中亞和西北和平得多。

在中國這麼大的地區内,民族、文化、國家大緻是相同的。由于中國的地理範圍巨大,内部複雜,别國所有經曆過的事這裡都可能經曆過,不應要求各地發展都走同--模式,也不必拿中原朝代的名稱界定中原以外的發展,例如用“夏”稱呼夏的同時代,其實夏後氏根本管不到那裡。考古工作者必須從各地的區系類型,尋找各地的演變過程,才能找出曆史真相。

文明起源 古代國家形成的比較
文明起源 古代國家形成的比較

文字來源《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要覽》,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編

圖檔及說明摘錄自《大夏尋蹤:西夏文物輯萃》.中國國家博物館 等編.2004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