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戰士指着報紙上司令照片說:這是我父親!連長:那是開國将軍!

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共誰争歲月,赢得鬓邊絲? ——杜牧

在中國,親情被看得尤為重要。俗話說:理不清的是家長裡短,解不開的是骨肉血親。在這個世界上,對自己毫無保留的應該就是自己的爸媽了。作為父母,每個人都想盡一切所能給孩子關愛;作為子女,我們也想用實際行動讓雙親安度晚年。

但這世間有太多的悲歡離合與妻離子散是出于萬般無奈。無奈與骨肉分離,無奈無法陪伴成長,無奈無法伴他們老去。

尤其是在建國前期,國内戰争不斷,人們在戰火連天中,有的為了逃命走散了,從此便各自天涯。而有的人為了保衛家園遠走參軍,不得不抛下妻兒,無暇顧及。

小戰士指着報紙上司令照片說:這是我父親!連長:那是開國将軍!

曾經有一名戰士,自小就沒有見過父親,父親在他的印象中僅僅是當年留下的一張照片,盡管如此,他的樣子依然深深地印在腦海中,以至于多年以後,在報紙上看到總司令的照片,他指着說:這是我22年未曾相見的父親,人們才恍然大悟。

到底是何原因讓父子二人分别22年?兒子隻能從報紙上知曉父親的消息?

他是開國上将之子

鄧賢詩是開國上将鄧華之子。很多人隻知道鄧華的長子叫鄧穗,其實鄧穗是鄧華和第二任妻子所生。他的原配夫人叫邱青娥,鄧詩賢出生沒多久,鄧華便為國參軍,是以鄧賢詩自小就沒有見過父親。

鄧華1910年生于湖南,小的時候,家裡屬于書香門第,鄧華的教育不曾落下,自小讀私塾、中學,後又進入華南政法學院。

小戰士指着報紙上司令照片說:這是我父親!連長:那是開國将軍!

15歲的時候,遵循父母之命,與邱青娥結為夫妻。其實當時的鄧華也尚未成年,兩人的感情也談不上多深。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倒也過得和睦。

結婚後不久,妻子懷孕生下了一個兒子,鄧華給他取名為鄧賢詩。鄧華在17歲就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民國十七年,湘南起義,鄧華離開了自己的妻兒參加起義。他離開的時候,兒子尚且年幼,為了讓母子二人有個念想,他留下了一張照片。

可能就是這張照片,撐起了鄧華在鄧賢詩心中父親的形象。

湘南起義結束後,鄧華又跟随部隊去了井岡山,先後在不同的黨委組織裡任幹事。接連的戰火,讓鄧華無法顧及遠在家鄉的妻兒,直至1938年邱青娥因病離世,他也未能見過她最後一面。

小戰士指着報紙上司令照片說:這是我父親!連長:那是開國将軍!

身在戰争年代,總是身不由己。邱青娥去世後,鄧華幾度想要把兒子鄧賢詩接到自己的身邊照顧,但是因為種種戰亂原因和居無定所,一直沒能實作。鄧賢詩也在鄉親的照顧下,獨自長大成人。

或許是因為父親的緣故,長大後的鄧賢詩也毫不猶豫地參了軍。有些是總是冥冥之中自由天意,可能鄧賢詩在加入部隊時,也曾想過将來有一天可能與自己的父親能在戰場上相遇吧。

父子一别22年

土地革命結束後,随後爆發了抗日戰争。鄧華又馬不停蹄地加入到了戰鬥當中。他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戰役,又帶領晉察冀軍區開辟抗日根據地。在戰鬥中屢獲戰功,抗日戰争結束後,他擔任陝甘甯晉綏聯防軍的政治委員。

小戰士指着報紙上司令照片說:這是我父親!連長:那是開國将軍!

本以為戰争結束後,可以有時間尋找自己的兒子。可是緊接着解放戰争又開始了,鄧華不得不再一次奔赴戰場。

在解放戰争中鄧華多次參戰,不管的曆練讓鄧華從一個普普通通的戰士,先是成為了東北安保副司令,後又任遼西軍區司令。解放戰争勝利後,他擔任廣東軍區司令員。在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結識了自己的第二任夫人李玉芝。

盡管如此,他的心中一直沒有忘記自己在家鄉還有一個兒子,生死未蔔。

同樣,從小雖然沒有得到父親的關懷的鄧賢詩,年紀輕輕便懂得父親的離開是在為國效力。也許是為了保持和父親同樣的步伐,成年以後的鄧詩賢也早早加入了軍隊。

小戰士指着報紙上司令照片說:這是我父親!連長:那是開國将軍!

有時候生活總是充滿戲劇性,誰能想到曾經的一别既是22載光陰,誰又能想到在闊别20多年後,經曆了槍林彈雨,父子二人都平安于世,僅通過一份報紙上的照片,便給鄧氏父子二人搭起了一座相見的橋梁。

戲劇般的重逢

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第一場解放戰争便是在廣東。時任廣東15兵團總指揮的鄧華,僅用了短短十二天的時間,便以勝利的結局結束了這場戰鬥。

廣東解放戰争的告捷預示着新中國的另一番新的景象。此場戰鬥的勝利也讓全國的人民為之興奮。國内多家報社相繼報道,并把鄧華司令員的照片附在了報紙的頭條上。

小戰士指着報紙上司令照片說:這是我父親!連長:那是開國将軍!

鄧賢詩作為一名戰士,自然也看到了報紙上的報道,他看着照片上的人,不禁思緒萬千。從身上掏出之前父親走時留下來的老照片,他驚喜地發現,自己一直以為已經犧牲的父親,此時已是開國上将。

激動的心情一時讓他無法表達自己的感情。他指着照片中的鄧華說對自己的連長說:他是我22年未見面的父親!

連長當地以為他在開玩笑,便笑着說:“别瞎想了,他是開國上将鄧華司令員,怎麼可能是你的父親?”後來經過鄧賢詩的一番講述,連長也有些無法置信,若真如鄧賢詩所言,那這件事必須要讓鄧華司令員知曉。

通過層層的上報,最終自己兒子通過報紙認出父親的事情,傳到鄧華耳中。得知自己的兒子還活着,而且也是一名戰士,鄧華激動萬分。随即便趕到了鄧賢詩所在的部隊。

小戰士指着報紙上司令照片說:這是我父親!連長:那是開國将軍!

整整22年,鄧賢詩看到眼前的父親,早已不是當年照片上的模樣,但卻比照片上更加剛毅和威武。同樣,鄧華看到不曾得到自己一絲照料的兒子,心中愧疚萬分。

人生能有幾個22年,生在一個戰亂年代,這對父子彼此錯過了太多相伴的時光。好在新中國成立了,國内也安穩了,他們都在且經曆坎坷彼此相認了,骨肉至親,無論天涯海角分别多遠,命運總會通過一種特殊的方式,讓他們找到對方。

對于鄧華來說,他是無比幸運的。大戰的勝利安穩了廣東人民的心,找回了兒子,安定了他的心。

小戰士指着報紙上司令照片說:這是我父親!連長:那是開國将軍!

小結:

俗話說:戲劇源于生活。人生中有些緣分真的說不清也道不明。這有些巧妙的曆史故事,讓我們體會到骨肉親情是不管多久都割舍不斷的,它就像是一盞高飛的風筝,在高空中迎風而上自由追尋,但走的再遠,總有一根線牢牢地牽着你,帶你走向它所指引的方向。

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戰亂年代中,革命戰士的自我犧牲和偉大。誰不想一家團圓和諧美滿?誰不想兒孫環繞同享天倫?但時代不允許,沒有大家,哪有小家。

是以,我們應該慶幸生在一個和平年代。珍惜眼前一家人都在的平淡生活。這些都是當年的抗戰英雄,用破碎的家庭換來的。感恩他們犧牲小我,為我們抗争來了如今的幸福生活。

從今天起,不要再為了一點小事而責怪父母、兄弟,不要想着如何才能擺脫爸媽的唠叨,獨自一個人生活。要知道,那些失去父母的人是多想讓被唠叨一次。

沒有什麼比“在一起”更值得我們去守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