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三國時期的那段曆史,我們有幸見證三國時期有關權力的起伏,三國時期從來都不缺少富有謀略的政治家,關于一統天下的政治宏願,既注重領袖的才能,同時也要講求一些先機,今天我們就要來說一下,為什麼劉邦隻花費了幾年的時間,就基本上完成了國家統一的大志,而對于曹操來說,為什麼耗費幾十年,卻仍舊難以統一天下,這其中究竟有什麼樣的原因左右呢?

首先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劉邦這位人物,劉邦并非是直上青雲的高官後代,隻是一個出身較為卑微的普通人,憑借着自己的努力當上了當地的亭長。對于劉邦來說,能夠花費不到七年的時間,就率先完成統一大業,與自身的運氣還是分不開的,當時對于劉邦來說,主要的對手就是項羽,雖然劉邦在武功和戰鬥上遠遠不如項羽神勇,但是劉邦很幸運的是,他的身後站着很多的優秀後輩,他們忠心為劉邦服務,共同緻力于協助劉邦完成統一大業。
而對于項羽來說,可能不是很擅長抓住一些可以為之利用的時機,另外項羽身邊的主要的謀士就是他自己的義父範增,範增也是一個比較固執而不知道變通的人。是以在很多個需要決策的時刻,項羽太過于依靠範增,不夠果斷,最後落了個自刎的悲慘結局,劉邦的成功一方面離不開人才的供給,還有一方面就是離不開時機的恩賜。
我們現在再來看曹操,曹操可能就沒有劉邦那麼幸運了,所面對的有三面敵人,分别是袁紹、劉備和孫權。前期曹操在自身的努力之下,成功将袁紹擊敗,不過擊敗袁紹就已經花費了長達十年之久。說到這裡我們就不忍驚歎,耗時太長的戰争勢必會拖垮整個政權的發展。即使袁紹被成功解決之後,曹操還是要面對劉備和孫權兩個強大的敵人,對手的強大成為了曹操統一大業路途上的阻礙。
就拿赤壁之戰來說,在諸葛亮的指揮之下,曹魏軍隊損失慘重,一場戰争對于軍隊的耗費是十分巨大的,長期下去必然難以保證正常的運轉。損耗就必然代表着之後肯定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來去調整,如果長此以這種損耗速度下去,軍隊在戰鬥力上肯定也會不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統一天下的可能性。
在這種情況下,對于曹操一方而言,局勢是十分不利的。另外我們需要正視的現實是,曹操所要抗衡的是強大的漢朝,漢朝雖然并沒有保持持續的穩定發展,但是在一段時期之内,也經曆了發展中的興盛,在世界範圍内的聲譽也是不錯的,要想推翻漢朝,着實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綜上我們就可以得知,曹操的統一之路,是有多麼的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