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玄一
說到太監專權,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明朝,可能是魏忠賢。但是,太監之禍在中國曆史上最嚴重的,不是明朝而是唐朝。在唐朝,宦官控制了軍隊,控制了朝政,主持皇帝廢立。魏忠賢那點兒小把戲在這些唐朝權宦看來,簡直是小兒科。

唐朝從安史之亂後,太監就開始登上了權力舞台,一直到唐朝滅亡,都沒有哪個皇帝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頑疾”。唐朝中晚期,一批批宦官逼宮弑帝,專權橫行,無惡不作。有自稱“欺壓皇上的老奴”李輔國,有逼宮弑帝的俱文珍和王守澄,有經曆六代皇帝而恩寵不斷的仇士良,還有人稱“皇帝之父”的田令孜。這些人在小編此前的文章裡都有介紹。今天,小編給大家說說唐朝的另外一個太監,邊令誠。
這個太監有什麼過人之處嗎?有,他不做好事,專門陷害朝廷大員,他曾坑死了大唐三大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
邊令誠主要活動于玄宗朝。在安史之亂前,他就是宮裡一個舉足輕重的太監。此人出身以及如何晉升的,史書上罕有記載。隻知道他和唐玄宗身邊的另一名著名宦官高力士關系不錯,高力士曾對玄宗說,邊令誠“識大體,憂社稷”,是個可造之才。
唐代宦官之是以那麼牛,權力那麼大,主要是因為朝廷讓宦官參與了軍事。安史之亂後更是讓宦官執掌禁軍。
邊令誠一方面谄媚皇帝,取得信任,一方面參與軍事,大肆索賄,坑害将領,是個十足的大壞蛋。
唐天寶六年(747年),唐朝名将高仙芝率軍擊潰了依附于吐蕃的小勃律國,俘虜了小勃律國的國王。這年八月,高仙芝押着小勃律國王和吐蕃公主凱旋而歸。九月,大軍行至婆勒川連雲堡時,與宦官邊令誠會師。
當時,高仙芝的官職是安西副都護兼安西四鎮節度副使,正節度使是夫蒙靈詧。按照慣例,副将打了勝仗,應該有主帥起草奏章向皇帝彙報。但是,高仙芝卻繞過了夫蒙靈詧,直接向朝廷上表彙報戰功。這讓夫蒙靈詧大為光火,然而高仙芝是有功之人,夫蒙靈詧也不敢拿他問罪,他氣憤地罵道:“吃狗屎的高麗奴才”。
此時的邊令誠對高仙芝十分崇拜,見高仙芝打了勝仗反而被夫蒙靈詧臭罵,心有不平。回到朝廷後,他對上奏玄宗,把高仙芝的功勞大大誇贊了一番,然後又說主将夫蒙靈詧處事不公,讓高仙芝日夜憂憤。最後,他又說了句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殺傷力極大的話:“仙芝立功而以憂死,後孰為朝廷用者?”玄宗聽到這裡,呵呵一笑,便下令撤了夫蒙靈詧安西節度使之職,調回内地聽用。而讓高仙芝代替夫蒙靈詧,擔任安西節度使。邊令誠一句話,就讓這位名将的人生達到了頂點。由此可見,這個宦官說話的分量。
應該說,讓高仙芝擔任安西節度使是個不錯的安排。然而,邊令誠之是以為高仙芝說話,不是出于國家利益考慮,而是從他自己的好惡出發了,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考慮的。一旦他的好惡和利益出現偏差,結果往往都是壞的。而這樣的偏差,又是極容易發生的。
高仙芝因了他一句話得到升遷,同樣也因為他的一句話,就人頭落地。
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令高仙芝與封常清這兩位名将率軍平亂。他需要這些守将平亂,但是對守将們卻不放心,于是發明了讓太監監軍的制度,從此開了宦官監軍之先河。第一個監軍,就是邊令誠。
然而安祿山剛起兵,勢力很大,開戰後唐軍潰退。高仙芝率軍退守潼關。邊令誠到了軍中,不考慮目前局勢、不考慮戰争形勢,大肆索要賄賂。讓高仙芝等将領十分反感。邊令誠不懂軍事,卻要不懂裝懂,向高仙芝提了一些不切實際的軍事建議,都被高仙芝否定了。邊令誠由此對高仙芝懷恨在心。回到朝廷後,他對玄宗說:“封常清說叛軍強大動搖軍心,而高仙芝放棄了陝郡幾百裡地,偷偷克扣士兵的糧食和賞賜。”年邁昏庸的唐玄宗聽了邊令誠的一面之詞後,大怒不已,派遣邊令誠赴軍中斬高仙芝與封常清。
大唐的兩員,就這樣被一個太監給害死,令人扼腕。
玄宗斬殺了兩員大将,心裡的憤怒是洩了,但是戰争的局勢卻絲毫沒有好轉。很快,叛軍攻到了長安城下。
玄宗把把禁宮的鑰匙都交給了邊令誠保管,然後就帶着高力士、楊貴妃姐妹,諸皇子、公主、妃嫔和皇孫以及宰相楊國忠等一幹親信逃出了長安。當皇帝把宮禁的鑰匙交給自己時,邊令誠感激涕零,這是皇上對自己多麼大的寵信啊!
可是,一夜之間,皇上的這份寵信忽然就變成了燙手山芋。叛軍轉眼就到,怎麼辦?
邊令誠是見過世面的,知道此刻最忌諱的,就是猶豫不決。他當機立斷,把鑰匙封好,直接派人給安祿山送了過去。然後打開城門,把叛軍放進了城裡。他自己則趁亂逃走了。
肅宗繼位後,他還想繼續取悅新皇帝。可惜新皇帝有新歡,他已經成了“曆史”。肅宗下令,将邊令誠斬首示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