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五千年的文化締造了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能人輩出的中華大地上,從古代一直流傳下來的詩句名篇無疑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文人墨客們運用方塊字,利用起承轉合以及平仄之間的魅力,延伸出獨一無二的中華文化。

而有一種文化,在曆史的程序中不斷演變,非但沒有被淘汰,反而變得更接地氣,融入廣大人民群衆的生活之中,到如今,已經是家喻戶曉的習俗,這就是對聯,一種充分運用了對稱美和平仄美的文學産物,某些特殊的對聯,甚至出神入化的運用了漢字的同音不同字。對聯不似詩詞一般可以由很多字組成,進而抒發寫作人的情感。
對聯雖然短小精悍,但一字一字間都透露着人們的才思靈活和對文字運用的如魚得水。對聯的曆史之悠久,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悠久的文化,憑借着文人墨客們的熱愛,和人們的口口相傳,才在現代又重新獲得旺盛的生命力。
長久的時間讓對聯在演變過程中,也留下了不少奇聞異事,從著名詩人鄭闆橋,到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無一不被對聯的平仄魅力深深折服,就包括曆史上有名的女皇武後,也因為對聯而對一對神童姐妹而刮目相看。
武後,武周的開國君主,她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當時那個時代,女性地位明顯低下,武後成為皇帝不僅頂住了時代的輿論,而且她在位期間任人唯賢,為了更好的選拔人才,還開創了科舉制度,可以說武後是一個絕對稱得上賢明的皇帝,雖然在當時亦或是後來的封建社會輿論裡,對武後多有不滿,但她的賢明和功績也是後人所不能抹殺的。
武後雖然是個女子,卻并沒有遵循古代時候女子無才就是德的訓誡,相反,武後不僅頗有才華,而且文韬武略對于知人善用和賢才的開發都頗有手段。
這樣的武後,對于有才能的人格外珍視也就并不奇怪了。
相傳武後在位時,尚在大唐年間,宣化府有兩姐妹,姐姐13歲妹妹9歲,這姐妹倆可不得了,二人小小年紀就能出口成章,很快便名聲大噪,關于二人的神童傳聞傳遍大唐,後來,名聲漸漸傳到宮裡。
那時武後已經繼位,一聽盛唐居然有如此神童,當即下令要傳二人進宮,要一睹神童的風采。
姐妹二人便在官員的安排下來到了武後面前,當時的姐妹二人都還是孩童,稚氣未脫,看起來活潑可愛,武後一見便十分歡喜,拉着姐妹二人就要去觀賞風景。
武後遣退身邊衆人,獨自一人拉着姐妹倆在河邊散步,走着走着,岸邊楊柳拂岸,正是芙蕖盛開的好時候,荷葉翠綠,芙蕖如同羞怯的少女藏在荷葉中,這如畫的景象中,有一位僧人撐着船穿梭在其中采摘荷花,武後有意要試試姐妹二人的文采,當即出了個上聯,讓姐妹倆對下聯,上聯出的十分巧妙,巧妙之處就在短短的上聯中,藏着四個諧音字,難度很高。
姐妹二人沉吟片刻,武後以為二人被難住,誰知就在此刻,遠處突然傳來如高山流水般婉轉美妙的琴音,姐姐聽得此琴音,當即對出下聯。這下聯不僅工整,而且情景交融,十分應景,武後聽後也是為之一震。
繼續向前走,走到一塊照壁前,照壁上畫有栩栩如生的戰争場景,金戈鐵馬讓人仿佛置身其中,武後沉思片刻,又出了個上聯,這次的上聯中有兩個諧音字,可由于兩個諧音字的來回調換順序使用,難度也就絲毫不遜色于第一個,可誰知道年紀輕輕的妹妹,隻不過思考了小小的片刻,就對出個工工整整的下聯,武後大喜,一時間顧不得身份就抱起妹妹,表達自己想要把她留在宮中好好培養。
可是兩人姐妹情深,但又不敢拒絕武後,隻能雙目含淚的互相對望,武後看出了兩人的不舍,作為一個明君,她深知強人所難不是君子所為,于是放棄了要留下妹妹的想法,賜給二人十分豐厚的禮物,派人将二人送回家去了。
對聯不僅包含着炎黃子孫的智慧,也暗藏着人們對于美好未來的向往,當然,無論哪一種好的文化,都是值得我們保護的古人的智慧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