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湖北好兄弟,哥哥大将,弟弟上将,“一門兩将軍”,家族榮耀

在大别山腹地的湖北麻城,有一對王姓堂兄弟名聞遐迩。

哥哥是共和國開國大将,弟弟是共和國開國上将。

這一對堂兄弟就是王樹聲将軍和王宏坤将軍。

湖北好兄弟,哥哥大将,弟弟上将,“一門兩将軍”,家族榮耀

有意思的是,很長一段時間裡,王宏坤一直稱哥哥為“首長”,王樹聲稱弟弟為“老師”。

這是怎麼回事呢?

王樹聲比王宏坤年長四歲,從小到大,弟弟王宏坤一直都是堂兄的忠實追随者。

當年,王宏坤跟着哥哥王樹聲參加了著名的“黃麻起義”。

從那時起,王樹聲就是堂弟王宏坤的上級,堂兄走到哪裡都帶着堂弟。

黃麻起義失利之後,這對堂兄弟不慎走散了。

王樹聲跟着隊伍進入木蘭山打遊擊,堂弟王宏坤則帶着二十幾個弟兄,暫時加入了桂系的一支部隊。

王宏坤此番從軍,并不隻為“暫避風頭”,而是有自己的想法。

農民武裝普遍缺乏軍事訓練,軍事技能差,憑的隻是一身膽氣。

王宏坤想通過此舉學一點軍事技能,一旦時機成熟,再回到革命隊伍,繼續跟着堂兄鬧革命。

在桂系軍隊的那段時間裡,王宏坤特别用心,處處留意,不但學到了不少軍事技能和軍訓知識,還學會了一些戰術戰略。

湖北好兄弟,哥哥大将,弟弟上将,“一門兩将軍”,家族榮耀

一年後,王宏坤打聽到了堂兄的行蹤,得知王樹聲等人在大别山重新打起了紅旗。

于是,王宏坤毫不猶豫地脫掉軍裝,找了個機會開了小差,一頭紮進大别山,四處尋找王樹聲。

王樹聲當時正帶着隊伍打遊擊,居無定所,行蹤不定,王宏坤吃盡苦頭,一時也找不到堂兄。

“踏破鐵鞋無覓處”,也許是天意,也許是兄弟間有默契,王宏坤最後在鄂豫兩省交界處見到了堂兄。

不過,兄弟久别重逢的場景有點“搞笑”。

那一天,王宏坤在一片山林裡歇腳尋路時,突然被一群紅軍戰士抓了“俘虜”。

原來,王宏坤穿了一身綢衣,又東張西望,漫無目的地在林子裡亂竄,戰士們把他當成國民黨軍的“奸細”抓了起來。

國民黨“奸細”是紅軍戰士們最憎恨的人,抓到王宏坤後,戰士們把他五花大綁,差一點“剝了他的皮”。

他百般解釋,紅軍戰士就是不相信他的話。

王宏坤可不想死在紅軍戰士的手裡,這可怎麼辦?

王宏坤急中生智,放開嗓子大聲喊了起來:“抓錯了,抓錯了!我哥是王宏信!”

“我們不認識什麼王宏信!”紅軍戰士呵斥道。

原來,王樹聲原來的名字叫王宏信,紅軍戰士哪裡會知道這些。

湖北好兄弟,哥哥大将,弟弟上将,“一門兩将軍”,家族榮耀

巧的是,王宏坤的大喊聲正好被不遠處的王樹聲聽到了,他馬上跑了過來,定睛一看,發現被抓的“奸細”正是堂弟王宏坤。

這一年多時間裡,王樹聲一直不知道堂弟的下落,今日意外“抓”到了堂弟,自然開心不已。

問明情況後,戰士們随即給王宏坤松了綁。

王宏坤認真地問堂兄:“我投奔你來了,你還要我嗎?”

王樹聲不假思索地答道:“要,當然要!我們兄弟一起幹革命!”

就這樣,王宏坤又回到了堂兄身邊,再次成為王樹聲手下的一員猛将。

由于在國民黨桂系軍隊呆了一年,王宏坤不免帶了一些國民黨軍中的語言習慣。

比如,在國民黨軍中,下級稱謂上級為“長官”,剛回紅軍隊伍時,王宏坤就在公衆場合習慣地稱王樹聲為“長官”。

為此,王樹聲特别認真地找堂弟談了一次話,要求他必須調整過來。

從此,在公衆場合,王宏坤改稱堂兄為“首長”,不過,在私下裡,王宏坤還是稱王樹聲為“哥”。

有言道,“紅一方面軍出智将,紅四方面軍出猛将”,這句話還是有一點道理的。

紅四方面軍發源于大别山,大别山的軍事幹部基本上都帶有一種特質-打起仗來不要命,兇猛無比。

湖北好兄弟,哥哥大将,弟弟上将,“一門兩将軍”,家族榮耀

王樹聲就是這樣的一員猛将。

有一次戰鬥中,反動民團動用了土炮,炮口對準了沖鋒的戰士。

王樹聲一看不妙,居然隻身撲了上去,用身體擋住了反動民團的土炮口。

好在這門土炮受了潮沒能打響,不然的話,我軍将折損一位未來的共和國開國大将。

堂弟重回堂哥身邊,王樹聲如虎添翼,不久後,王樹聲還驚喜地發現,“士别三日當刮目相待”,堂弟已經不是當年那個隻知道硬打死拼的“莽漢”了。

有一次,隊伍進軍經過一個村莊,王樹聲想讓戰士們在此宿營。

王宏坤卻堅決反對堂兄的決定,他認為這個村的位置很不安全,易攻難守,如果敵人來襲,部隊必然吃大虧。

王樹聲不以為然,于是,隊伍就在這個村住了下來。

王宏坤見說服不了堂兄,就帶着一撥人馬出了村,在村外一個制高點駐紮了下來。

果然,半夜三更,敵人的一個營就開了過來,堵住了這個村的主要通道。

好在王宏坤預先搶占了制高點,及時壓制住了敵人,王樹聲才帶着隊伍成功突圍。

從此之後,王樹聲對王宏坤刮目相看。

王宏坤雖然也沒有上過軍校,但是,在桂系軍隊當了一年兵,王宏坤還真的受益匪淺。

從基本的隊列訓練,到刺殺、射擊,再到看地形、看地圖,作戰要領、戰略戰術等等,在王樹聲眼裡,他這個堂弟堪稱軍事全才。

“能者為師”,王樹聲放下“首長”、堂兄的“架子”,老老實實地向堂弟“拜師學藝”。

王宏坤對虛心好學的“首長”、堂兄也“誨之不倦”,于是,一對堂兄弟又有了一層“師生關系”。

湖北好兄弟,哥哥大将,弟弟上将,“一門兩将軍”,家族榮耀

多少年後,老戰友們還對當年的一些場景記憶猶新,每每提及,都會忍不住笑出聲來:

王樹聲向堂弟請教軍事問題時,開口閉口都稱王宏坤為“老師”。

王宏坤則一本正經,慢條斯理地給堂兄“上課”,絲毫沒把王樹聲當作“首長”、哥哥。

王宏坤後來回憶說,那個時候,紅軍戰士缺少基本的軍事訓練,瞄準、射擊、戰鬥隊形等等基本的東西都要從頭教起。

他自豪地說:“那幾年,部隊所有的新兵都是我親自訓練的。”

在紅軍後來不斷壯大的過程中,部隊幾經改編,王樹聲都想方設法把王宏坤留在了自己身邊。

紅三十一師成立的時候,王樹聲已經擔任了一大隊的黨代表。

在徐向前的直接上司下,王樹聲的軍事才能進步神速。

紅四方面軍曾經是兵力最多的主力部隊,鼎盛時期有十萬大軍。

1933年,王樹聲當上了這十萬大軍的副總指揮,成為徐向前總指揮的副手。

從1927年正式加入紅軍,到擔任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王樹聲隻用了六年時間,這進步可謂神速。

王宏坤的進步也非常快,1933年,王宏坤就擔任了紅四軍軍長。

長征結束後,王樹聲參加了西路軍,因敵我衆寡懸殊,西路軍幾乎全軍覆沒。

王樹聲曆盡千難萬險才回到了延安,之後就進入了抗大學習。

抗戰時期,王樹聲擔任了八路軍太行軍區副司令,主管軍區武裝建設,為主力部隊輸送了大量兵員。

王宏坤則擔任了八路軍第129師385旅旅長,與386旅旅長陳赓一起,都是劉伯承師長手下的無敵悍将!

湖北好兄弟,哥哥大将,弟弟上将,“一門兩将軍”,家族榮耀

解放戰争中,王宏坤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二副司令員,兼第六縱隊司令員,并率部在劉鄧指揮下強渡黃河,躍進大别山。

王宏坤将軍先後參加了大大小小幾百場戰役,他的軍事才能和極強的适應能力也引起了上級的關注。

王樹聲則率部随劉鄧大軍挺進中原,任鄂豫軍區司令員,屢次粉碎國民黨軍的“清剿”。

淮海戰役時,王樹聲、王宏坤奉命留在中原,鞏固後方,策應淮海大決戰。

新中國成立後,王樹聲在陸軍系統工作,籌建解放軍總軍械部。

而王宏坤則被任命為海軍副司令員,與蕭勁光司令員一起,參與新中國海軍部隊籌建工作,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主要建立人之一。

1955年,王樹聲将軍被授予了開國大将軍銜,他的堂弟王宏坤将軍也被授予了海軍上将軍銜。

兩位将軍都為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王樹聲将軍于1974年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69歲。

王宏坤将軍也在1993年于北京去世,享年83歲。

湖北好兄弟,哥哥大将,弟弟上将,“一門兩将軍”,家族榮耀

按照兄弟倆的遺願,兩位将軍的家人把他們的骨灰送回了湖北麻城,與大别山永遠相伴。

“一門兩将軍”,這是王氏家族的榮耀,更讓将軍們的故鄉湖北麻城引以為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