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湖北好兄弟,哥哥大将,弟弟上将,“一门两将军”,家族荣耀

在大别山腹地的湖北麻城,有一对王姓堂兄弟名闻遐迩。

哥哥是共和国开国大将,弟弟是共和国开国上将。

这一对堂兄弟就是王树声将军和王宏坤将军。

湖北好兄弟,哥哥大将,弟弟上将,“一门两将军”,家族荣耀

有意思的是,很长一段时间里,王宏坤一直称哥哥为“首长”,王树声称弟弟为“老师”。

这是怎么回事呢?

王树声比王宏坤年长四岁,从小到大,弟弟王宏坤一直都是堂兄的忠实追随者。

当年,王宏坤跟着哥哥王树声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

从那时起,王树声就是堂弟王宏坤的上级,堂兄走到哪里都带着堂弟。

黄麻起义失利之后,这对堂兄弟不慎走散了。

王树声跟着队伍进入木兰山打游击,堂弟王宏坤则带着二十几个弟兄,暂时加入了桂系的一支部队。

王宏坤此番从军,并不只为“暂避风头”,而是有自己的想法。

农民武装普遍缺乏军事训练,军事技能差,凭的只是一身胆气。

王宏坤想通过此举学一点军事技能,一旦时机成熟,再回到革命队伍,继续跟着堂兄闹革命。

在桂系军队的那段时间里,王宏坤特别用心,处处留意,不但学到了不少军事技能和军训知识,还学会了一些战术战略。

湖北好兄弟,哥哥大将,弟弟上将,“一门两将军”,家族荣耀

一年后,王宏坤打听到了堂兄的行踪,得知王树声等人在大别山重新打起了红旗。

于是,王宏坤毫不犹豫地脱掉军装,找了个机会开了小差,一头扎进大别山,四处寻找王树声。

王树声当时正带着队伍打游击,居无定所,行踪不定,王宏坤吃尽苦头,一时也找不到堂兄。

“踏破铁鞋无觅处”,也许是天意,也许是兄弟间有默契,王宏坤最后在鄂豫两省交界处见到了堂兄。

不过,兄弟久别重逢的场景有点“搞笑”。

那一天,王宏坤在一片山林里歇脚寻路时,突然被一群红军战士抓了“俘虏”。

原来,王宏坤穿了一身绸衣,又东张西望,漫无目的地在林子里乱窜,战士们把他当成国民党军的“奸细”抓了起来。

国民党“奸细”是红军战士们最憎恨的人,抓到王宏坤后,战士们把他五花大绑,差一点“剥了他的皮”。

他百般解释,红军战士就是不相信他的话。

王宏坤可不想死在红军战士的手里,这可怎么办?

王宏坤急中生智,放开嗓子大声喊了起来:“抓错了,抓错了!我哥是王宏信!”

“我们不认识什么王宏信!”红军战士呵斥道。

原来,王树声原来的名字叫王宏信,红军战士哪里会知道这些。

湖北好兄弟,哥哥大将,弟弟上将,“一门两将军”,家族荣耀

巧的是,王宏坤的大喊声正好被不远处的王树声听到了,他马上跑了过来,定睛一看,发现被抓的“奸细”正是堂弟王宏坤。

这一年多时间里,王树声一直不知道堂弟的下落,今日意外“抓”到了堂弟,自然开心不已。

问明情况后,战士们随即给王宏坤松了绑。

王宏坤认真地问堂兄:“我投奔你来了,你还要我吗?”

王树声不假思索地答道:“要,当然要!我们兄弟一起干革命!”

就这样,王宏坤又回到了堂兄身边,再次成为王树声手下的一员猛将。

由于在国民党桂系军队呆了一年,王宏坤不免带了一些国民党军中的语言习惯。

比如,在国民党军中,下级称谓上级为“长官”,刚回红军队伍时,王宏坤就在公众场合习惯地称王树声为“长官”。

为此,王树声特别认真地找堂弟谈了一次话,要求他必须调整过来。

从此,在公众场合,王宏坤改称堂兄为“首长”,不过,在私下里,王宏坤还是称王树声为“哥”。

有言道,“红一方面军出智将,红四方面军出猛将”,这句话还是有一点道理的。

红四方面军发源于大别山,大别山的军事干部基本上都带有一种特质-打起仗来不要命,凶猛无比。

湖北好兄弟,哥哥大将,弟弟上将,“一门两将军”,家族荣耀

王树声就是这样的一员猛将。

有一次战斗中,反动民团动用了土炮,炮口对准了冲锋的战士。

王树声一看不妙,居然只身扑了上去,用身体挡住了反动民团的土炮口。

好在这门土炮受了潮没能打响,不然的话,我军将折损一位未来的共和国开国大将。

堂弟重回堂哥身边,王树声如虎添翼,不久后,王树声还惊喜地发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堂弟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只知道硬打死拼的“莽汉”了。

有一次,队伍进军经过一个村庄,王树声想让战士们在此宿营。

王宏坤却坚决反对堂兄的决定,他认为这个村的位置很不安全,易攻难守,如果敌人来袭,部队必然吃大亏。

王树声不以为然,于是,队伍就在这个村住了下来。

王宏坤见说服不了堂兄,就带着一拨人马出了村,在村外一个制高点驻扎了下来。

果然,半夜三更,敌人的一个营就开了过来,堵住了这个村的主要通道。

好在王宏坤预先抢占了制高点,及时压制住了敌人,王树声才带着队伍成功突围。

从此之后,王树声对王宏坤刮目相看。

王宏坤虽然也没有上过军校,但是,在桂系军队当了一年兵,王宏坤还真的受益匪浅。

从基本的队列训练,到刺杀、射击,再到看地形、看地图,作战要领、战略战术等等,在王树声眼里,他这个堂弟堪称军事全才。

“能者为师”,王树声放下“首长”、堂兄的“架子”,老老实实地向堂弟“拜师学艺”。

王宏坤对虚心好学的“首长”、堂兄也“诲之不倦”,于是,一对堂兄弟又有了一层“师生关系”。

湖北好兄弟,哥哥大将,弟弟上将,“一门两将军”,家族荣耀

多少年后,老战友们还对当年的一些场景记忆犹新,每每提及,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王树声向堂弟请教军事问题时,开口闭口都称王宏坤为“老师”。

王宏坤则一本正经,慢条斯理地给堂兄“上课”,丝毫没把王树声当作“首长”、哥哥。

王宏坤后来回忆说,那个时候,红军战士缺少基本的军事训练,瞄准、射击、战斗队形等等基本的东西都要从头教起。

他自豪地说:“那几年,部队所有的新兵都是我亲自训练的。”

在红军后来不断壮大的过程中,部队几经改编,王树声都想方设法把王宏坤留在了自己身边。

红三十一师成立的时候,王树声已经担任了一大队的党代表。

在徐向前的直接领导下,王树声的军事才能进步神速。

红四方面军曾经是兵力最多的主力部队,鼎盛时期有十万大军。

1933年,王树声当上了这十万大军的副总指挥,成为徐向前总指挥的副手。

从1927年正式加入红军,到担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只用了六年时间,这进步可谓神速。

王宏坤的进步也非常快,1933年,王宏坤就担任了红四军军长。

长征结束后,王树声参加了西路军,因敌我众寡悬殊,西路军几乎全军覆没。

王树声历尽千难万险才回到了延安,之后就进入了抗大学习。

抗战时期,王树声担任了八路军太行军区副司令,主管军区武装建设,为主力部队输送了大量兵员。

王宏坤则担任了八路军第129师385旅旅长,与386旅旅长陈赓一起,都是刘伯承师长手下的无敌悍将!

湖北好兄弟,哥哥大将,弟弟上将,“一门两将军”,家族荣耀

解放战争中,王宏坤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兼第六纵队司令员,并率部在刘邓指挥下强渡黄河,跃进大别山。

王宏坤将军先后参加了大大小小几百场战役,他的军事才能和极强的适应能力也引起了上级的关注。

王树声则率部随刘邓大军挺进中原,任鄂豫军区司令员,屡次粉碎国民党军的“清剿”。

淮海战役时,王树声、王宏坤奉命留在中原,巩固后方,策应淮海大决战。

新中国成立后,王树声在陆军系统工作,筹建解放军总军械部。

而王宏坤则被任命为海军副司令员,与萧劲光司令员一起,参与新中国海军部队筹建工作,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1955年,王树声将军被授予了开国大将军衔,他的堂弟王宏坤将军也被授予了海军上将军衔。

两位将军都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王树声将军于1974年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69岁。

王宏坤将军也在1993年于北京去世,享年83岁。

湖北好兄弟,哥哥大将,弟弟上将,“一门两将军”,家族荣耀

按照兄弟俩的遗愿,两位将军的家人把他们的骨灰送回了湖北麻城,与大别山永远相伴。

“一门两将军”,这是王氏家族的荣耀,更让将军们的故乡湖北麻城引以为豪!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