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奔赴北韓戰場,掀開了抗美援朝戰争的序幕。從1950年10月到1953年,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幫助下,北韓人民軍打退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進攻,迫使其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北韓戰争宣告結束。
我們都知道這段難忘的曆史,知道我國曾派出志願軍前往北韓進行“抗美援朝”,知道“誰是最可愛的人”。然而少有人知的是,在志願軍出發前,就已經有原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幾個師前往北韓支援朝方抗戰。

這些軍人的身份特殊,他們是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北韓人,他們以北韓人的身份為中國的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的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
解放軍中的北韓人官兵主要集中在第四野戰軍,即我們常說的四野,其前身為大名鼎鼎的東北野戰軍。僅第四野戰軍,就有幾個師的北韓人官兵。
這些經曆了我國的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洗禮的官兵們,具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和極高的戰争素養,他們在完成解放戰争後積極響應中央支援北韓人民打赢民族戰争的号召,毅然傳回北韓,被編入北韓人民軍中,在北韓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
然而,由于多種原因,即使有這些來自四野的精兵強将的幫助,但北韓人民軍還是一度被“聯合國軍”打得連連後退,丢盔棄甲。
最終隻得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幫助下才勉強穩住局勢。下面我們就來試着探究一下這個現象産生的曆史根源以及這些返朝解放軍在北韓戰場上發揮的作用。
解放軍中北韓人部隊的曆史由來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個事實:中朝兩國之間的交流從古至今未曾斷絕,人民之間的往來也頻繁不斷,即使受到戰争或政治局勢的影響有所暫停,但在局勢好轉後或戰争結束後仍會繼續,兩國關系是真正的“源遠流長”。
18世紀初,北韓的不少貧苦百姓為了生計來到中國,19世紀中葉,北韓連年鬧災荒,大量平民遷徙到中國,在中國東北地區墾荒種地。
到清末,這些北韓人在中國東北已經逐漸生根,形成了現在的中國北韓族。這些中國的北韓族及很多北韓人在近代中國的革命浪潮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大革命時期,廣東地區有800多北韓族人或北韓人參加革命,曆次重要的戰争中都有北韓革命者的身影。
大革命失敗後,北韓革命者很快與中國共産黨站到了一起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武昌起義中就有北韓革命者的參與。
此外,廣州起義時起義者中也有北韓革命者,黃埔軍校中也有北韓革命者,這些革命者很多後來都成為了北韓革命的上司人,如崔庸健、李瑛、金奎光等。
抗日戰争爆發後,北韓革命者們在中國的抗日戰場上作戰英勇。他們在東北組織反日武裝,是東北抗日聯軍的重要組成部分。
1938年10月,東北抗聯以冷雲為首的八名女戰士,主動吸引日僞軍火力,掩護了主力撤退,但自己卻被敵軍圍困。即便如此仍甯死不屈,集體沉江,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八女沉江”的故事。
這八個女英雄中,就有北韓族的安順福和李鳳善。更不用說在抗日戰争中曾任一師之長的金日成、曾任第7軍參謀長的崔庸健等北韓革命者。
東北抗聯失敗後,很多北韓革命者們撤至蘇聯,組成抗聯教導隊,由周保中、金日成等抗聯名将指揮。1945年,蘇聯對日宣戰,蘇聯紅軍揮師東進,進入中國東北和北韓。
抗聯教導隊中的一部分士兵由金日成率領随蘇軍反攻北韓,另一部分由周保中等率領參加了中國東北的解放戰争。當時的四野幾乎各軍都有北韓人官兵,這些部隊在解放戰争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返朝經過
如前所述,早在北韓戰争之前,中國戰場上就活躍着很多北韓革命者,這些人或是為了謀求生計來到中國,或是為了對抗日本而加入中國的抗日聯合統一戰線。
這些北韓人或北韓族人經曆了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的洗禮,為中國人民過上和平美好的生活做出了巨大貢獻。随後,由于北韓戰争的爆發,他們又調轉方向,傳回北韓,毅然加入到對抗美帝國主義及其代理人的北韓戰争中去。
按照當時的軍隊部署,解放軍有三個北韓族師,其中兩個就駐紮在沈陽和長春,随時可以移交給北韓政府,如果現在北韓方面不需要這兩個師,中方表示可以負責訓練和保障這些部隊,等需要的時候傳回北韓。
另外一個師正在長江以南地區作戰,隻有戰鬥結束後才能調回。經過協商,7月,第164師、166師正式脫離人民解放軍序列前往北韓。
164師有人員10821名,到達北韓後被編為北韓人民軍第5師;166師有人員10320名,到達北韓後被編為北韓人民軍第6師。有了這兩個師的加入,北韓人民軍發展到8萬餘人。
除了這兩個師外,1949年底,在中國南方地區作戰的北韓人部隊也基本結束了戰鬥,應北韓方面要求,中央決定将在南方作戰的這些北韓人部隊進行整編,并配齊裝備,準備傳回北韓。
臨别之際,早已與中國戰士們結下深厚情誼的北韓士兵們都依依不舍,與中方戰士紛紛互贈禮物以作紀念。這些士兵随後被編為一個師,加一個補充團。整編後的部隊政治和軍事素質極高,兩萬多人的部隊,戰鬥功臣就有一萬四千多人。
随後,全國各地陸續還有一些北韓人官兵脫離解放軍序列,在中國整編後傳回北韓,被編入北韓人民軍序列。
從1949年7月到1950年8月,返朝官兵達5萬餘人,其中有很多後來都在北韓戰争中擔任進階指揮員,還有一些返朝官兵成為北韓戰場上的精英部隊。
北韓戰場上的返朝部隊
事實上,返朝官兵在北韓戰場上的表現并不俗。
在洛東江戰役中,以原四野第156師部隊為基礎組成的北韓人民軍第12師,頂着美軍的轟炸,突破南北韓部隊的阻擊,以正面突擊結合側後迂回,一舉攻下安東,并一度撕開美軍精心布置的“釜山防禦圈”。該師也被授予“安東師”的稱号。
同樣是在洛東江戰役中,以原四野第166師部隊為基礎組成的北韓人民軍第6師擔負戰略迂回任務,不僅出色完成了既定任務,更是以靈活的戰術和頑強的突擊伏擊并全殲美軍一個營,并擊潰晉州的守軍奪取城市,幾乎打亂了美軍的整個戰場部署。第6師的行動後來被美軍稱為北韓人民軍“計劃最完美、實施最堅決”的作戰行動。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說明返朝部隊在北韓戰場上的表現是出色的。然而即便如此,北韓人民軍後來仍節節敗退,最後依靠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才穩住陣腳。
這說明:一、整個北韓人民軍的戰術和戰略指揮體系上存在很大的問題,這種問題不是一個兩個精英部隊能夠解決的;二、即使是有了來自四野的精英部隊和蘇式裝備的加成,北韓人民軍與美軍之間的戰鬥力仍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小結: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北韓人部隊,是中朝兩國在争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長期鬥争中進行親密合作而産生的結晶。
這些部隊的返朝,彰顯了我國在北韓問題上的立場和看法,也符合北韓人民的期望,是完全正當、正義的。由于各種原因,北韓人民軍的表現令人失望,但這仍無法掩蓋這些來自四野的返朝部隊英勇頑強戰鬥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