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南是我們“最早的老家”?答案可以是湖北,也可以是山西和陝西

提示:河南應該是我們最早的“老家”,但不能因為這個就排除其他的地方。就像如果二裡頭遺址不是夏朝的國都,我們還可以再去二裡頭文化範圍的其他地方去尋找,而目前的“沒找到”或者“不是的”并不等于夏朝國都不存在。

一、我們的老家不完全是河南

河南是我們“最早的老家”?答案可以是湖北,也可以是山西和陝西

事實上,很多網友都弄錯了這樣一個概念,即錯把二裡頭遺址當成二裡頭文化的全部。

二裡頭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裡頭遺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類考古學文化遺存,是介于中原龍山文化和二裡崗文化的一種考古學文化。該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于豫西、豫中,北至晉中,西至陝縣、丹江上遊的商州地區,南至湖北北部,東至開封、蘭考一帶地區。

二裡頭文化,既包含了二裡頭遺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裡頭遺址之外具有二裡頭遺址文化特征的上百處遺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二裡頭遺址和二裡頭文化成為公認的探索夏文化的關鍵性研究對象。它是中國青銅時代的文化,該文化以發現于河南省洛陽偃師二裡頭命名。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七世紀。

河南是我們“最早的老家”?答案可以是湖北,也可以是山西和陝西

所有的争論都是一個被弄錯了概念的基礎上産生的,因為考古學界目前還沒有确切地弄清二裡頭遺址到底是不是夏朝的都城,是以,弄錯了概念的人就說夏朝有可能不存在。這種“結論”顯然是有些武斷了,因為他們并不知道最早的夏應該包括豫西、豫中,北至晉中,西至陝縣、丹江上遊的商州地區,南至湖北北部,東至開封、蘭考一帶地區。是以說,河南應該是我們最早的“老家”,但不能因為這個就排除其他的地方。就像如果二裡頭遺址不是夏朝的國都,我們還可以再去二裡頭文化範圍的其他地方去尋找,而目前的“沒找到”或者“不是的”并不等于夏朝國都不存在。

許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學家。1999年起,任二裡頭工作隊隊長,主持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的鑽探與發掘,洛陽盆地區域考古調查等田野工作項目。在這裡,我們引用他《發現“最早的中國”》中的一段話:

“二裡頭是‘最早的中國’——東亞大陸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這本身已經非常有意義,其重要性不在于它是否為夏都。在整個東亞大陸從沒有中心、沒有核心文化過渡到出現一個高度發達的核心文化,二裡頭正好處于這一節點上。二裡頭的價值不在于最早也不在于最大,而是在這個從多元到一體的曆史轉折點上。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宮城——最早的‘紫禁城’、中國最早的‘井’字形大道即城市主幹道網、中國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宮室建築群、中國最早的車轍、中國最早的官營手工作坊區、中國最早的鑄銅作坊和綠松石器制造作坊、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群等。從考古學本位看,這些已足夠了,暫時不知道二裡頭‘姓夏’還是‘姓商’,并不妨礙我們對二裡頭遺址在中國文明史上所具有的曆史地位和意義的認識。”(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7月3日)

河南是我們“最早的老家”?答案可以是湖北,也可以是山西和陝西

顯然,許宏看準的并不是“夏都”,而是作為一個王朝的夏文化上的統一,這就是他要說的曆史轉折點上的“意義”。在這個意義的前提下,“夏都”已經顯得并不十分重要了,用我們今天的話說,一個國家隻要在文化意識形态層面取得了統一,它的首都在哪裡辦公都不十分重要。是以,“夏都”不可能局限于二裡頭遺址,可以在二裡頭文化區域的任何一個地方,可以在河南以外的湖北、陝西和陝西,這些地方同樣也可以成為我們最早的“老家”。

二、中原與中原人都是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統一當然會促使民族的形成。二裡頭文化在廣泛吸收各地文化因素的基礎上,又向周邊地區大幅度地施加文化影響,成為東亞大陸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核心文化”,奠定了日後“中國”世界的基礎,當然促使了華夏民族的形成。

在經曆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3000年的發展到了龍山文化末期,黃河流域許多氏族部落先後進入更大規模的軍事聯盟時期,形成了一批在古史傳說中很有影響的軍事集團,産生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神化了的酋長,如黃河下遊的臯陶氏、伯益氏,黃河中遊的颛顼氏、帝喾氏,渭水流域的炎帝神農氏,淮河流域的太皞氏等等。這些大的軍事集團經過數百年的交流與融合,大約在公元前22世紀之前,各自成為城邦制的軍事酋長國。黃土高原的黃帝部落集團統轄下的六個巨大的部落聯盟,成為活躍在陝西、山西、河南交界地區最強大的力量,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夏代。

河南是我們“最早的老家”?答案可以是湖北,也可以是山西和陝西

我們要說是,就像一些人搞錯了二裡頭遺址與二裡頭文化内涵一樣,黃帝的概念在這裡也被一些人弄錯了。黃帝首先是一個人,被認為是“華夏始祖”,然後變成了一個部落聯盟的名稱,據《春秋命曆序》記載,這個部落聯盟共傳10世。因為黃帝對黃帝部落聯盟發展貢獻巨大,後世便将其神化為一代帝王的形象長期傳頌。這就是說,皇帝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部落聯盟。

曆史上,是黃帝與黃帝部落聯盟一起取得了統一中原的戰争的勝利,以及建立夏王朝的。在中原地區,黃帝部落大約進行了兩場戰鬥,即曆史上的冀州之戰和涿鹿之戰。今天的曆史學家大多有這樣一種說法:

涿鹿戰争之後,使華夏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特别是對今天的漢族來說,則更具有開天辟地的意義。漢族今天占全國人口的94%,占世界人口約1/5,這不能不說與華夏族的始祖黃帝的功績有一定關系。漢族本由華族發展而來,而華族是由夏族數千年同化其它民族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然而,我們要說的是,把華夏民族直接與漢族挂鈎,可能有失偏頗。因為華夏民族從一開始起,就是一個文化概念,而非一個人種概念。冀州之戰和涿鹿之戰的暴發,也有着當時人們信仰不同的因素。

河南是我們“最早的老家”?答案可以是湖北,也可以是山西和陝西

根據上古的傳說,冀州之戰和涿鹿之戰主要可能是黃帝部落針對九黎與三苗發動的戰争。九黎是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居住在黃河中下遊,共有九個部落,每個部落有9個氏族,蚩尤是他們的大酋長。上古傳說中三皇五帝中的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農皆從東夷九黎出。後羿、帝俊、羲和等神話體系亦出自東夷九黎。

九黎信奉巫教,雜拜鬼神,并編有刑法,掌握文化的人稱為“巫”。與黃帝部落的戰争最終以以九黎的失敗告終。九黎經過長期鬥争,一部分留在北方,建立了黎國,後來滅于周朝(西伯戡黎);一部分參加了黃炎部落聯盟,可能即“黎民”,逐漸融合于華夏族;另一部分退回到南方江漢流域。

三苗是黃帝至堯舜禹時代的古部落名,有一種說法是,他們為“九黎之後”,在被皇帝部落打敗後,又于江漢流域建立了三苗部落聯盟。傳說,在堯的時代三苗人就有反抗,後被堯遷移到了今天甘肅河西走廊的三危山(敦煌),禹時,三苗不服,禹與三苗進行了一場曆時70天的大戰,從此在曆史記載中消失。此後,史籍中不再見三苗的活動。近代有少數學者認為,現代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後裔,但章太炎、呂思勉等與此看法不同,認為現代的苗族與三苗無關。

河南是我們“最早的老家”?答案可以是湖北,也可以是山西和陝西

三苗是不是現代的苗族先民,不是我們今天在這裡讨論的重點。我們要說的,不管三苗還是九黎都是華夏的體系,黃帝部落對他們發起的戰争最終取得的是文化信仰方面的統一,這就是說,最早的中國人是由許多有着不同信仰的部落或者部落聯盟組成,黃帝部落崛起不但在武力上征服了他們,而且,還讓他們在文化信仰方面與皇帝部落取得了相對的統一。而夏的建立正是這種雙向統一的結晶。

事實也是這樣的:華夏先民分為大大小小許多個部落,活躍于黃河中下遊。其中比較著名的首領有太昊(伏羲)、少昊(白帝)、颛顼(黑帝)、黃帝、炎帝(赤帝)、帝喾(高辛氏)、祝融、伯益、舜帝、堯帝。其中炎帝和黃帝為共主。華夏在黃河流域留下衆多的文明遺址,甚至有考古學家認為,九黎創造了良渚文化,三苗有可能是良渚文化南下的一個分支,創造了樊城堆文化。

夏王朝的建立使華夏部落基本固定,并于公元前2070-前256年黃河中下遊華夏部落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值得注意的是,先秦隻有屬于周“王母弟甥舅”諸侯國才是“華夏”,除此以外皆為“蠻荊戎狄”。而周朝時期開始的“文化”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統稱“四夷”。

河南是我們“最早的老家”?答案可以是湖北,也可以是山西和陝西

這并不是說,中原的就是一個民族,而四周的就是另外一個民族或者多個民族,其實大家都是中國人,不過在文化方面有所差異而已;也并不是說,“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就不是中國人,當然也沒有貶義的意思,不過是地域的區分而已。

最早的中國應該是一個國家在中的概念——當時的中國人認為,隻有中原地區才是王朝的中心,四周都應該是中國的屬地,都該向王朝臣服,與王朝的中心保持高度的文化一緻。大中國、大文化的概念就是這樣在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前提下建立起來的。而在曆史在展的過程中,那些處于四周的、邊遠的,沒有被“王化”的人群或者相對保持了自我特色的人群,才被我們今天稱作了“少數民族”,但他們同樣是中華民族。

三、夏文化将我們變成了“龍族”

河南是我們“最早的老家”?答案可以是湖北,也可以是山西和陝西

什麼是文化?對于遠古的先民來說也許隻有圖騰崇拜。在二裡頭文化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了大型綠松石龍形器,這件距今至少3700年,總長70.2厘米,由2000餘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有0.2至0.9厘米,厚度僅0.1厘米左右的龍形器,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見的。随後被學者命名為“中國龍”,認為它的出土,為漢族乃至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

比二裡頭更早的是紅山玉龍。這條龍呈勾曲形,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兩個鼻孔,頸上有長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體酷似甲骨文中的“龍”字。它不僅讓中國人找到了龍的源頭,也充分印證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甚至被稱為“中華第一龍”,雖然此後考古工作者又發現了更早的龍形的蹤迹,但紅山玉龍的典型意義仍不容置疑。

河南是我們“最早的老家”?答案可以是湖北,也可以是山西和陝西

中華民族向以“龍的傳人”自居,龍的起源同我們民族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時代的肇始緊密相關。但是,今天的研究發現,黃帝部落最早并非崇拜龍的,他們最早可能崇拜過蛇和熊,而炎帝部落的圖騰可能是牛,《帝王世紀》中說:“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帝系譜》雙說:“神農牛首。”顯然,“龍”的崇拜是當時皇帝部落的征服以及各個部落文化的結合長成。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這個時間節點是從軒轅黃帝經過“涿鹿之戰”後開始的,在此之前,黃帝部落同炎帝部落一樣,都已經走過了一段很長的路,這段時間可能長達三千餘年。是以,龍的文化的最終形成應該是一個相當漫長的裡程,這個漫長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文化融合的過程,在這之前,人們是看不到民族與人種的。是以,專家們将二裡頭文化遺址的龍形器稱為“中國龍”是非常科學的,很顯然的,從那一刻起,我們不但有了“夏”這一稱謂,而且還成了“龍族”。(文/路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