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了解:孫傳庭死,大明亡!

文/王國棟

1643年農曆10月初三,大明兵部尚書兼督師孫傳庭戰死潼關。孫傳庭死後,大明朝在關中地區唯一的主力部隊悉數向李自成農民軍投降。不到半年的時間,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祯皇帝自缢,大明王朝滅亡。《明史》評價:孫傳庭死,關内無堅城矣!傳庭死而明亡矣!那麼,孫傳庭的死對大明朝的滅亡真有那麼大的影響嗎?

簡單介紹一下孫傳庭,1593年出生,字伯雅,号白谷,山西代州人。

孫傳庭原本是一介書生,26歲(1619年)進士及第,授永城縣令。這小孫從小一身正氣,又年輕氣盛,得罪了當時掌權的大太監魏忠賢,隻得棄官回鄉。1627年,天啟皇帝朱由校病逝,由皇弟朱由檢繼承皇位,是為大明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早就聽說了孫傳庭的名聲,鬥倒魏忠賢後,将孫傳庭召回朝廷,任吏部驗封郎中。由于得到崇祯皇帝的寵信,孫傳庭官職像做了直升機一樣往上竄,僅僅9年之後,就擔任了位高權重的陝西巡撫。當然了,令人跌眼鏡的是,這個位高權重的陝西巡撫,還是孫傳庭主動請纓擔任的。因為但時陝西境内已經發生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闖王高迎祥已經占領了數十座州府,沒有人敢去任職。

如何了解:孫傳庭死,大明亡!

這孫傳庭也是個軍事奇才。從北京遠赴陝西履職後,數月不到,在子午谷痛毆農民起義軍,俘闖王高迎祥(1636年),迫使李自成隻能帶着殘兵敗将在川、甘、陝山區裡面打遊擊。次年,又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擊敗農民起義軍首領聖世王、瓜背王、一翅飛、鎮天王等一幹烏合之衆,穩定了風雨飄搖的關中地區,成為明末最出色的軍事統帥。

1638年,自以為兵強馬壯的闖王李自成率數萬農民軍來攻陝西重鎮潼關,孫傳庭與名将洪承疇密切配合,在潼關南打了個漂亮的伏擊戰。此戰李自成幾乎全軍覆沒,隻剩18騎随同李自成逃出生天。正當陝西剿匪工作形勢一片大好,孫傳庭等人準備對李自成等農民軍發起緻命一擊時,崇祯皇帝卻一紙調令,将在陝西的主力部隊調往了遼東。

1638年8月,後金趁大明朝主力部隊在後方圍剿農民軍的空隙,對邊關發動了襲擊,攻破了長城(明軍主帥盧象升戰死),大有一舉拿下山海關,問鼎中原之勢。崇祯皇帝無奈,隻得将孫傳庭、洪承疇等大軍調往遼東邊關。孫傳庭到了北京以後,和主和派的楊嗣昌及監軍中官高起潛産生了沖突,為了阻止孫傳庭的戰略計劃,楊、高二人設計不讓崇祯皇帝接見孫傳庭,非但如此,還奏請将孫傳庭帶來的陝西軍留在薊遼守衛邊關。孫傳庭大怒,質問楊嗣昌道:"秦軍留守邊關,則賊勢必漲,此是代賊撤兵。"楊嗣昌置之不理,奏請朝廷任命孫傳庭總督保定、山東、河南軍務。孫傳庭手裡無兵,光杆司令一個,自然不願意上任,再次上疏請求觐見崇祯皇帝無果後,稱病告休。孫傳庭的行為給政敵找到了攻擊的口實,幾道污蔑的奏疏上去,崇祯皇帝就以稱病推托,要挾朝廷的罪名把孫傳庭給抓了起來,關進大理寺監牢待審。

如何了解:孫傳庭死,大明亡!

孫傳庭在監獄裡一關就是3年(1639年至1642)。雖然因為不少大臣的仗義執言,并沒有被處死,但是孫傳庭在監獄裡的這段時間,關中政局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是農民軍李自成部坐大,原本在1638年受到孫傳庭的毀滅性打擊以後,李自成已經元氣大傷,殘餘武裝不過數千人,翻不起什麼大浪。卻不想1640年河南發生了大旱,餓殍千裡,李自成率部進入河南,數天内就有幾十萬饑民投誠,勢力驟然變大。在加上另一隻農民軍張獻忠部也率衆數萬複反,大明朝關中地區戰亂不斷,江山岌岌可危。崇祯皇帝任命的軍事統帥熊文燦、楊嗣昌多次敗于農民軍之手,喪師失地,京師震動。

1642年2月,無人可用的崇祯皇帝從大牢裡提出了孫傳庭,恢複其兵部右侍郎的頭銜,讓其率一支部隊去解開封之圍。孫傳庭還在半路上,開封城就已經被李自成攻破,陝西巡撫兼陝西三邊總督汪喬年被擒殺。于是崇祯皇帝改任孫傳庭為陝西巡撫兼陝西三邊總督,火速上任剿匪。孫傳庭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奉密旨處死了消極避戰的陝西總兵賀人傑,給士氣低落的官軍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1642年5月,孫傳庭與李自成大戰于朱仙鎮,官軍大敗,河南軍基本上全軍覆沒。同年10月,孫、李又進行了著名的柿園之役,此戰官軍先赢後輸,孫部損失副将孫枝秀及數千精銳,隻得退回陝西。為什麼擁有大明朝最強大的野戰部隊,孫傳庭還一再失利呢?究其原因,還是和幾位軍事主将不合有密切關系。當時孫傳庭手下有7個省的軍隊,分别是侯恂(主将左良玉)的湖廣兵、楊文嶽的保定兵(主将虎大威)、白廣恩的陝西兵、孔貞會的四川兵、劉澤清的山東兵、朱大典的南京兵,陳永福的河南兵,總人數超過15萬,而且都是征戰多年、武器裝備精良的主力部隊。但是在這些軍事主将當中,左良玉貪生怕死,消極避戰;白廣恩和副手高傑互相拆台,互不相助;河南總兵陳永福治軍不嚴,不能貫徹執行孫傳庭的軍事指令。這些綜合原因導緻了大明朝和李自成軍決戰的汝州之戰失敗。

如何了解:孫傳庭死,大明亡!

1643年5月,為了徹底擊敗李自成,崇祯皇帝升孫傳庭為兵部尚書,兼四川、河南總督,将大明朝在中原地區的最後一副家當托付給孫傳庭。由此孫傳庭也正式邁入督師的行列。崇祯皇帝升了孫傳庭的官,也下放了兵權,但是提出一個苛刻的條件,就是要孫傳庭速戰速決。現在的很多學者都認為正是崇祯皇帝的催促,導緻糧草不繼的孫傳庭戰死,最後導緻大明王朝滅亡。但是從很多曆史典籍的記載來看,崇祯皇帝當時确實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遼東戰事一敗再敗,薊遼總督洪承疇降後金,再加上國内天災人禍不斷,财政告罄,已難以為繼,如果不讓孫傳庭提前與李自成決戰,可能過不了3個月,就因為錢糧枯竭外族入侵而亡國了。讓孫傳庭與李自成迅速決戰,戰勝李自成後再回頭抗擊後金,才能使大明朝轉危為安,崇祯皇帝的戰略設想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反正不管出于什麼原因,孫傳庭不折不扣地執行了崇祯皇帝的指令,率領10萬大軍出潼關,與李自成決一死戰。得知孫傳庭出潼關找自己決戰,李自成也做了相應的軍事部署,放棄了已經占領的部分城池,收縮兵力,打算将缺少糧草的孫部引誘到河南中部決戰。

1643年8月,孫傳庭在農民軍叛将的指引下,攻陷了農民軍家眷安置地唐縣,并将這些農民軍家眷斬殺殆盡。9月,破汝州,擒殺李自成任命的汝州州牧陳可新。表面看起來,是官軍勝李自成軍敗。其實不然,李自成早已經獲知孫傳庭缺少糧草,暗中派大将劉宗敏率1萬精騎斷了官軍的糧道。汝州官軍沒有後勤補給,又遭受連續7天的暴雨天氣,士氣一落千丈,根本就無法與李自成軍進行決戰。9月23日,在遭受李自成軍的連番攻擊後,明軍軍心動搖。孫傳庭将主力部隊轉移到南陽,準備囤積糧草後再戰。孫傳庭走的時候,指令河南總兵陳永福留守汝州,結果孫傳庭前腳剛走,陳永福部後腳就發生了兵變,一股腦地逃到了南陽。無奈之下,孫傳庭隻好彙集重兵,在南陽與李自成軍決一雌雄。

南陽決戰,攻守雙方都排出了強大的陣勢。李自成軍将近40萬人布成了五重陣勢:第一重是饑民、第二重是步兵、第三重是騎兵、第四重是精銳騎兵、第五重是家眷。官軍雖人數少,但是仗着武器裝備精良,首先向李自成軍發起了沖鋒。根據幸存的官軍回憶,南陽大戰一開始也是官軍占據了上風,不到一天的時間就攻破了李自成軍三重陣勢。但是官軍攻到第四重陣勢時,已成強弩之末,攻不動了,雙方形成了相持。又經過一天一夜的鏖戰,官軍白廣恩的火車營招架不住李自成軍重裝騎兵的沖擊,率先潰退。白廣恩部這一退,害慘了與李自成部鏖戰的其他部隊,陣勢瞬間混亂,皆争先恐後的向後逃竄,孫傳庭對此一點辦法都沒有。此戰,李自成親率大軍追殺官軍四百餘裡,斬殺官軍超過4萬人,繳獲武器裝備數十萬件。大明王朝最後的一副家當,被李自成給敲爛了。

如何了解:孫傳庭死,大明亡!

1643年9月底,李自成率10萬精銳包圍了潼關。10月初三,潼關被攻陷,走投無路的總兵官白廣恩和陳永福向李自成投降,督師孫傳庭戰死渭南。孫傳庭一死,大明朝在中原地區再沒有可以阻擋李自成大軍的軍事力量。

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政權,接着就率軍向北京城開進。大順軍一路勢如破竹,于同年3月17日抵達北京城外,将都城圍了個水洩不通。

1644年4月,大順軍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砍殺自己的幾個年幼女兒後,又逼迫明熹宗朱由校張皇後及自己的皇後周氏自殺殉國。後帶領數百心腹太監妄圖突圍,失敗後,自殺于景山一顆歪脖子樹上,大明朝宣告滅亡。

縱觀明末的政治局勢和戰略戰況,孫傳庭對大明王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故《明史》才有:"孫傳庭死,關内無堅城矣!傳庭死而明亡矣!"之言。

繼續閱讀